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寒熱

傷寒寒熱。何以明之。寒熱者。謂往來寒熱也。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證。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氣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亦半矣。審其寒熱多少。見其邪氣淺深矣。小柴胡湯。專主往來寒熱。而又立成諸加減法。亦為邪氣在半表半裡。未有定處。往來不常。

又寒熱如瘧。與夫發熱惡寒。皆似而非也。然寒熱如瘧者。作止有時者也。及往來寒熱。則作止無時。或往或來。日有至於三五發者。甚者十數套。與其瘧狀。有以異也。至於發熱惡寒者。為發熱時。惡寒並不見。惡寒時。熱不見也。不若此熱已而寒。寒已而熱者。(明理○原論寒熱所由。

義不瑩。不錄。)

白話文:

【關於寒熱】

怎麼辨認出因傷寒引起的寒熱呢?所謂的寒熱,指的是忽冷忽熱的症狀。這種忽冷忽熱的情況,通常屬於半表半里的病症。如果病邪多在體表,那麼患者就會感覺到更冷;如果病邪多在體內,那麼患者就會感覺到更熱。當病邪一半在表一半在裏的時候,那麼患者就會感覺到一半冷一半熱。通過觀察患者感覺冷和熱的程度,我們就能看出病邪在體內的深淺程度。

小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這種忽冷忽熱的症狀,並且還有一系列的加減法,這是因為病邪在半表半里,位置並不定,來去無常。

另外,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以及發熱同時怕冷的症狀,都與此不同。然而,類似瘧疾的寒熱,是按一定時間發作的。而忽冷忽熱的症狀,發作時間則不固定,可能隨時出現,一天可能發作三四次,嚴重的甚至十幾次,這與瘧疾的症狀是有區別的。至於發熱怕冷的症狀,在發熱的時候,並不會感覺到冷;在怕冷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熱。不像忽冷忽熱的症狀,熱過後是冷,冷過後又是熱。

(對於寒熱產生的原理,由於道理不明,故不進行記錄。)

2. 潮熱

傷寒潮熱。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陽明者胃,屬土,應時則王於四季,應日則王於未申。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蓋邪氣入胃,謂之入府。府之為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邪氣鬱而為實,熱隨王而潮,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明理○此係節錄。以下所引多然。)

經云:「日晡所發潮熱者,胃家實也。」此屬陽明當下證。然亦有每至晡時發熱,五更復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熱劑而愈。豈可以日晡潮熱,遽謂之陽,遽謂之實?要須以他證參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親見而親試者也。(要訣)

白話文:

【潮熱】

談到傷寒病中的潮熱現象,我們如何辨認它呢?潮熱就像潮水一樣,它的出現不會錯過既定的時間。如果一天發作一次,並且在固定時間發作,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潮熱。然而,如果一天內有三次或五次的發作,那就只是普通的發熱,而不是潮熱。

潮熱是屬於陽明病的範疇。如果在每天的晡時(即下午3點至5點)發作,那就可以確診為潮熱。陽明,指的是胃,屬土性,在四季和一天中的未時(下午1點至3點)和申時(晡時)是胃氣最旺盛的時候。經典上說:陽明位於中焦,屬土,萬物的營養都匯聚於此,不再傳遞到其他臟腑。

當邪氣進入胃中,我們稱之為邪氣進入腑,腑的意思就是聚集,如同府庫的府。邪氣一旦進入胃腑,就不會再傳遞到其他臟腑。邪氣在胃中鬱積,形成實證,熱邪隨著胃氣旺盛的時間出現,因此在晡時發作的潮熱,就屬於陽明病。

經典中提到,晡時發作的潮熱,是因為胃腑實證。這屬於陽明病的治療範疇,應該採用下法治療。然而,也有患者在晡時發熱,但到了五更(凌晨3點至5點)熱度又自行退去,而且大便通暢。這種情況下,使用生薑、附子等辛熱藥材治療後,病情得以康復。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地看到晡時的潮熱,就斷定是陽證或實證,必須結合其他的症狀來判斷。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姓沈的患者,這是親眼所見並親自治療的案例。

以上內容摘錄自古籍,後面引用的部分大多類似。

3. 自汗(病後自汗。見餘證中。)

傷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自汗之證,有表裡之別焉,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溫經而後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者,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越熱。」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者,身出而不流,皆為不治之證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之間許,煩熱已而身涼和,乃為佳矣。此則陰陽氣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氣出而解者也。內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之謂也。(明理)

自汗者,不因發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潰,氣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脈長洪而數,身熱大渴,宜白虎湯,得戰汗方解。若里證下後,續得自汗,雖二三日不止,甚者四五日不止,身微熱,熱甚則汗甚,熱微汗亦微,此屬裡。若誤認為表虛自汗,輒用黃耆實表,及止汗之劑,則誤矣。有里證,時當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若面無神色,唇口刮白,表裡無陽證,喜熱飲,稍冷則畏,脈微欲絕,忽得自汗,淡而無味者,為虛脫,夜發則晝死,晝發則夜亡,急當峻補,補不及者死。(溫疫論。)

白話文:

【對於自汗(病後自汗,詳見其他症狀中)的理解】

如果一個人在沒有經過發汗治療的情況下,自然地出汗,這就可以被定義為自汗。自汗這種症狀,存在表證和裏證的區別,以及虛證和實證的不同。比如說,如果患者出汗時怕風,或者輕微感到寒冷,這表示表證尚未解除,必須通過發汗治療才能痊癒。然而,如果患者汗漏不止且怕風,或者發汗後仍感寒冷,這表明患者表證虛弱,必須溫養經絡後才能痊癒。這些情況都說明邪氣尚在表層。

如果患者出汗但不再感到寒冷,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裏部狀況尚未和諧。根據醫經記載,陽明病患者發熱出汗,這被稱為越熱。同樣地,如果陽明病患者發熱且大量出汗,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這並不是像邪氣在表層時,出汗可以緩慢處理的情況。自汗在傷寒病中是常見的。但如果患者出汗如同油脂般稠厚,或者汗珠大如連珠,出現在皮膚上卻不流動,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症狀。必須等到全身包括手腳都出汗,全身皮膚濕潤,一段時間後,煩躁和熱度消退,身體恢復涼爽和平靜,纔是好轉的跡象。這表示陰陽調和,水分上升,火氣下降,營養和衛氣流通,邪氣被排出並消除。《內經》中有言:陽性的汗液,如同天地間的雨水,就是這個意思。

自汗,是指不經由發汗治療,自然出汗的情況。潛藏的邪氣從內部破壞,氣血得以通暢,邪氣想要離去。如果脈搏長、洪大且快速,伴有高燒和極度口渴,應使用白虎湯,直到出現戰汗才會痊癒。如果裏證患者在瀉下後持續自汗,即使兩三天不停,嚴重時可能四五天不停,身體有微熱,熱度越高則汗量越多,熱度低則汗量少,這屬於裏證。如果誤以為這是表證虛弱導致的自汗,隨意使用黃耆來強化表證,以及止汗藥物,那就是錯誤的診斷。如果患者有裏證,且正值酷暑,經常自汗,應該進行瀉下治療。如果面色蒼白無光,嘴脣和口周圍蒼白,表證和裏證均無陽性症狀,喜愛熱飲,稍微冷一點就感到害怕,脈搏微弱幾乎停止,忽然自汗,汗液淡而無味,這表示虛脫。如果這種汗是在夜晚出現,患者可能在白天死亡;如果是白天出現,可能在夜晚死亡,需要立即進行強烈補充治療,如果補充不及時,患者可能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