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發熱

傷寒發熱。何以明之?發熱者,謂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熇熇然散而成熱者,是也。與潮熱寒熱,若同而異,與煩躁相類而非。煩躁者,在內者。潮熱之熱,有時而熱,不失其時。寒熱之熱,寒已而熱,相繼而發。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有謂翕翕發熱者,有謂蒸蒸發熱者。

此則輕重不明,表裡之區別爾。所謂翕翕發熱者,謂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與桂枝湯,發汗以散之。所謂蒸蒸發熱者,謂若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故也。與調胃承氣湯,攻下以滌之。其發熱屬表者,即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也。觀其熱所從來,而汗下之證,明其辨焉。

若熱先自皮膚而發者,知邪氣之在外也。若熱先自里生,而發達於表者,知邪氣之在裡也。舉斯二者,為邪氣在表在裡,而發熱也。惟其在表在裡,俱有發熱,故邪在半表半裡者,亦有發熱之證。何者?以表證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是為半表半裡。其發熱者,或始自皮膚,

而漸傳裡熱,或始自內熱,而外連於表。蓋邪氣在表發熱者,則表熱里不熱也。邪氣在裡發熱者,則裡熱甚,而達於表也。其在半表半裡發熱者,則表裡俱發熱,而但熱又輕於純在表者也。經雖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然少陰病始得之,亦有反發熱者。

然亦屬其表也。特與麻黃細辛附子湯,發其汗者,是已。發熱為傷寒之常也。一或陰陽俱虛,與下利新汗後,又皆惡其發熱也。經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下利發熱者亦死。內經云:「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此名陰陽交,交者死也。」斯亦發熱也。

詎可與尋常發熱,一概而論耶?醫者更當明辨之。(明理)

白話文:

[發燒]

傷寒引發的發燒,我們如何確認?發燒,指的是皮膚間那種悶熱感,以及身體散發出的熱度。這種熱度和潮熱、寒熱雖看似相似,但實際上是有區別的。它也不等同於煩躁,雖然兩者有些相似。煩躁是內心的焦慮,潮熱的熱度會在特定時間出現,不會錯過它的規律;寒熱則是在寒冷過去後才開始發熱,接續發生。然而,發燒則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有些人描述為輕微的發熱,有些人則認為是嚴重的發熱。

這兩種描述無法清楚分辨病情的輕重,只能看出病狀在體表還是體內。輕微的發熱,就像被羽毛輕輕覆蓋著,說明熱度在體表。這時候,用桂枝湯發汗,可以幫助散熱。嚴重的發熱,就像被蒸汽籠罩著,表明熱度在體內。這時候,使用調胃承氣湯,透過攻下法,可以清潔體內。

如果發燒是從皮膚開始的,我們可以推斷邪氣在體表。若是從體內開始,然後擴散到表面,則顯示邪氣在體內。這兩種情況,都能導致發燒。另外,邪氣在半表半里的位置,也可能引發發燒。這是因為表證尚未消失,邪氣已傳到體內,但還未形成實證,所以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發燒可能開始於皮膚,然後逐漸影響到體內;或者開始於體內,然後影響到表面。

如果邪氣在體表引發發燒,那麼只有表層熱,體內並不會熱。邪氣在體內引發發燒,則體內熱度會非常高,甚至影響到表面。邪氣在半表半里引發發燒,則表層和體內都會發熱,但這種熱度通常比純粹在體表的要輕。經典中提到,發燒怕冷是因陽氣受阻;無熱怕冷是因陰氣過剩。然而,即使在少陰病初期,也可能出現反向發熱的情況,這仍然屬於表證。治療時,會使用麻黃細辛附子湯,藉由發汗來解決問題。

發燒是傷寒的常見症狀。但是,如果體內陰陽都虛弱,或是拉肚子後剛出汗,再出現發燒,那就是不好的徵兆了。經典指出,陰陽兩脈都虛弱,熱度持續不退,會導致死亡。拉肚子後發燒,也會導致死亡。《內經》提到,出汗後再次發燒,脈搏急促,不是正常的汗液減少,反而出現精神失常,無法進食,這種情況叫做陰陽交錯,交錯就是死亡的象徵。這同樣是發燒的症狀。

我們不能將這些發燒和一般的發燒混為一談。醫生應該更清楚地辨識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