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四 (5)
卷四 (5)
1. 補中益氣湯
黃耆(勞役甚者一錢),甘草(炙已上各五分),人參(去蘆),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已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柤。早飯後溫服。如傷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輕重治之。(內外傷辨惑論),傷寒挾內傷者。補中益氣湯。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丹溪纂要○程氏醫彀。軒岐救正論。並有益氣湯加附治驗。),因勞役內傷元氣。
白話文:
黃耆一錢,甘草、人參、升麻、柴胡、橘皮、當歸身(酒洗)、白朮各三分,共為一劑,水煎服,早飯後溫服,兩劑即可痊癒。若是傷勢較重,可適當增加劑量。此方適用於因勞役過度導致氣虛的內傷,可補中益氣。若氣虛甚者,可酌加附子,以增強補益效果。
因重感寒。補中益氣湯。加姜附。(明醫指掌○江應宿亦云。補散加姜附。而先君子名姜附益氣湯。亦為陰證陽稍回後。調理之劑。其效最著。)
白話文:
因為嚴重感受寒冷,所以要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幹薑和附子。 明代醫師江應宿也說,如果想要增加藥方中的發汗效果,可以加入幹薑和附子。我的父親則把這個配方命名為「幹薑附子益氣湯」,用於治療已經出現一些陽虛症狀但還未完全轉化到陰虛的情況,療效非常顯著。
2. 小柴胡合白虎湯諸方
有老妓金姓者。其嫂三月患頭痛身熱。口渴。水瀉不止。身重不能反側。日漸昏沉。耳聾眼合。夢多亂語。嘉秀醫者歷試。視為必死。予適吳江歸。便道過檇李。訪南溪吉泉二兄。吉泉兄以是證見詢。且言諸醫。有以補中益氣湯進者。有以附子理中湯進者。二藥已煎成未服。
幸弟至。乞為診之。六脈洪大。觀其色內紅外黑。口唇乾燥。舌心黑胎。不知人事。予曰。此疫證也。法宜清解。急以小白湯進之。猶可生也。若附子理中湯。殺之耳。安可用。南溪兄問。小白何湯也。予曰。小柴胡白虎湯。合而一之。是也。南溪兄謂。泄瀉昏沉如此。恐石膏不可用也。
白話文:
有一個年老的妓女姓金。她的嫂子患病已經三個多月了,症狀包括頭痛、身熱、口渴、水瀉不止、身體沉重無法翻身、日漸昏沉、耳聾、眼睛緊閉、夢多且胡言亂語。嘉秀醫生已經用盡各種方法治療,判斷她必死無疑。
我剛好從吳江回來,順道經過檇李,拜訪南溪和吉泉兩位兄長。吉泉兄告訴我這個病例,並且提到其他醫生治療的情況。有人給她服用了「補中益氣湯」,有人給她服用了「附子理中湯」。這兩帖藥都已經煎好但還沒服用。
剛好我來了,吉泉兄就請我診斷。我查看後發現,她的六脈洪大,面色內紅外黑、口脣乾燥、舌心黑苔,神志不清。我說:「這是一種瘟疫,應該用清解的方法治療。趕快給她服用『小白湯』,還有救。如果使用了『附子理中湯』,只會殺了她,怎麼可以用呢?」
南溪兄問:「小白湯是什麼藥?」我回答:「就是『小柴胡白虎湯』合併在一起。」南溪兄擔心:「她的腹瀉和昏沉這麼嚴重,恐怕用不了『石膏』。」
予曰。此挾熱下利。但使清陽上升。則瀉止熱退。而神氣自清也。服訖。夜半神氣甦醒。惟小水不利。熱渴不退。予思仲景法。謂渴而身熱不退。小水不利者。當利其小水。乃以辰砂六一散一兩。燈心湯調服之。兩帖而瘳。南溪兄曰。死生信乎命也。弟頃刻不至。必服理中湯。
此婦不為泉下人哉。(赤水○又治文貴者案。與此相類。云。人徒見其大便作瀉為漏底。不察瀉皆清水無糟粕者。為熱極所致症。豈五苓散所能止哉。止則誤事。○攖寧生醫案。有小柴胡加知母石膏。錄於陽明病中。)
白話文:
我說:「這病症是挾熱下利,只要使清陽之氣上升,瀉痢就會停止,熱退之後,精神自然就會清明。」病人服藥後,夜半精神甦醒,唯獨小便不利,口渴不退。我思量仲景醫法,說渴而身熱不退,小便不利者,應該要利其小便,於是便以辰砂六一散一兩,燈心湯調服。兩帖藥後,病人就痊癒了。
南溪兄說:「死生有命,不可強求。你若稍晚到,病人就必須服用理中湯了。若不是你及時趕到,這位婦女恐怕就要歸天了。」(赤水先生註:此案與此相似,說人只看到患者大便稀泄,以為是漏底,卻不察瀉痢皆清水無糟粕者,是熱極所致的症狀,豈能用五苓散來止瀉呢?止瀉就會誤事。攖寧先生醫案:有小柴胡加知母、石膏,記載於陽明病中。)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梔子仁,芍藥,知母(各四兩),升麻,黃芩,大青,杏仁(各三兩),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千金),聖惠。名柴胡散。方中有大黃。更入生薑煎。活人。名梔子仁湯。加甘草。亦入生薑。(○此方與次方。似當入於前柴胡變方中。然以柴胡石膏同用。姑列於此。)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头痛、发热和全身疼痛,可以用柴胡、栀子仁、芍药、知母(各四两)、升麻、黄芩、大青、杏仁(各三两)、石膏(八两)、香豉(一升)这十味药。将药材切碎,用九升水煮到剩下二升七合,分三次温服。如果热症严重,可以再加四两大黄。这个方子出自《千金方》和《圣惠方》,叫做柴胡散。如果方子里有大黄,再用生姜煎服,叫做栀子仁汤,还能加甘草,也可以加生姜。
治時氣數日不解。心煩躁渴。小腹脹急。臍下悶痛。宜服赤芍藥散。方。
赤芍藥(三分),知母(三分),黃芩(三分),玄參(三分),麥門冬(三分),柴胡(三分),石膏(二兩),甘草(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熱病得汗後。餘熱不退。頭痛心煩。石膏散。於本方。去芍藥。玄參。加人參。犀角屑。入蔥白兩莖。豉五十粒煎。9+景岳。柴胡白虎煎。治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症。於本方。去芍藥。知母。玄參。生薑。
白話文:
治療時氣,數日不解。心煩、口渴。小腹部脹急。臍下悶痛。應服用「赤芍藥散」。
方劑:
- 赤芍藥(3分)
- 知母(3分)
- 黃芩(3分)
- 玄參(3分)
- 麥門冬(3分)
- 柴胡(3分)
- 石膏(2兩)
- 甘草(3分)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4錢。加入一中盞水、半分生薑、3片竹葉和7片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引自《聖惠方》)
另外,也可用於治療熱病出汗後,餘熱未退、頭痛心煩的症狀。在「赤芍藥散」方劑中去除芍藥、玄參,加入人參粉、犀角屑,再放入2根蔥白、50顆豆子煎服。9分。(引自《景嶽全書》)
「柴胡白虎煎」用於治療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症狀。在「赤芍藥散」方劑中去除芍藥、知母、玄參、生薑。
3. 戰汗諸證
(狂汗○戰慄振辨。見辨證篇中。陰證亦為戰。見少陰病中。當參。)
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當戰而汗出。其有但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證多不得解。何者。以陰氣內盛。正氣太虛。不能勝邪。反為邪所勝也。非大熱劑。與其灼艾。又焉得而御之。(明理論○蘊要。若不發戰。心慄鼓頷云云。須用大建中湯主之。)
凡傷寒疫病戰汗者。病人忽身寒鼓頷戰慄。急與姜米湯熱飲。以助其陽。須臾戰定。當發熱汗出而解。或有病人惡熱。盡去衣被。逆閉其汗。不得出者。當以生薑豆豉紫蘇等。服過發之。有正氣虛不能勝邪。作戰而無汗者。此為難治。若過半日。或至夜而有汗。又為愈也。如仍無汗。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七天,快要痊癒的時候,病人應該發汗並伴隨身體顫抖。如果只是心悸、頸部僵硬,而身體沒有顫抖,那麼病情會轉為寒逆,很難痊癒。這是因為陰氣過盛,正氣虛弱,無法抵擋病邪,反而被邪氣所控制。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甚至艾灸,才能驅散病邪。
凡是傷寒或疫病導致發汗、顫抖的病人,應該馬上給他們喝熱薑米湯,以助陽氣。片刻後顫抖就會停止,然後發熱出汗,病就會痊癒。有些病人會怕熱,把衣服被子都脫掉,反而阻止汗液排出。這時候應該用生薑、豆豉、紫蘇等藥物,幫助他們發汗。如果正氣虛弱,無法抵抗病邪,出現顫抖卻沒有汗,這種情況比較難治。如果過了半天,或者到了晚上才出汗,就是好的徵兆。如果仍然沒有出汗,就比較危險。
而神昏脈漸脫者。急以人參薑棗煎服。以救之。又有老人虛人。發戰而汗不行。隨即昏悶。不知人事。此正氣脫。而不復蘇矣。(明條)
余見疫病。有五六次戰汗者。不為害也。蓋為邪氣深。不得發透故耳。又有二三次復舉者。亦當二三次作戰。汗出而愈。(同上)
應汗而脈虛弱者。汗之必難戰。不得汗。不可強助。無汗即死。當戰不得用藥。用藥有禍無功。要助其汗。多用薑湯。(繩墨○案續醫說。引王止仲文集云。一人病傷寒期月。體競競而振。齒相擊不能成語。仲賓以羊肉斤許熟之。取中大臠。別用水煮。良久取汁一升。與病人服。須臾戰止。汗大出而愈。是亦勿藥助汗之法歟。)
白話文:
若病人神智昏迷,脈象漸漸微弱,就要趕緊用人參、生薑、紅棗煎水給他喝,以救治。另外,年老體虛的人,發冷發抖但不出汗,接著昏迷不醒,這是正氣衰竭,恐怕回天乏術了。
我見過不少染疫的病人,有五、六次發冷發熱又出汗的,並無大礙。這是因為邪氣深入肌膚,無法透發出去的緣故。有些病人兩、三次發冷發熱後又恢復正常,也應當兩、三次發冷發熱,出汗後就能痊癒。
如果病人應該出汗,但脈象虛弱,那麼出汗就會很困難,而且很可能發冷發抖。如果不出汗,不可強行幫助出汗,不出汗就會致命。病人發冷發抖時,切不可用藥,用藥只會帶來禍害,無濟於事。想要幫助病人出汗,最好多喝薑湯。
應下失下。氣消血耗。即下欲作戰汗。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發也。次日當期復戰。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氣脫。不勝其邪也。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表氣枯涸也。可使漸愈。凡戰而不復。忽痙者必死。痙者。身如屍。牙關緊。目上視。凡戰不可擾動。但可溫覆。擾動則戰而中止。次日當期復戰。(溫疫論)
狂汗者。伏邪中潰。欲作汗解。因其人稟賦充盛。陽氣衝擊。不能頓開。故忽然坐臥不安。且狂且躁。少頃大汗淋漓。狂躁頓止。脈靜身涼。霍然而愈。(同上)(○類編曰。戰汗已屬欲解之候。然尚有戰而不得汗者。狂汗則不然。看來狂汗。未有不愈者。故不須服藥。所以無方。此竟系輕症。)
白話文:
如果想泻下却泻不下来,气血就会消耗。想要发汗却无法发汗,就如同打仗却不能出汗,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中气虚弱,只能够下降,不能上升。隔天到了发汗的时间,如果能恢复意识并出汗,就能够活下来;如果不能恢复意识,也不出汗,就会死亡,因为正气衰竭,无法抵御邪气。如果打仗时恢复意识却没有出汗,说明真阳还在,只是表气枯竭,可以通过调理逐渐恢复。但如果打仗后不能恢复,突然抽搐,就一定会死亡。抽搐时,身体僵硬如同尸体,牙关紧闭,眼睛往上看。打仗时不能随意移动病人,只能用东西覆盖保暖,因为移动会导致发汗停止,隔天到了发汗的时间,就无法再发汗了。
狂汗是指体内潜伏的邪气溃散,想要通过发汗来解除,但因为体质强盛,阳气冲撞,不能一下子打开,所以会坐立不安,狂躁不安,过了一会儿就大汗淋漓,狂躁也随之停止,脉搏平稳,身体变凉,很快就会痊愈。狂汗已经是病要好的征兆,但还有一些人打仗却无法出汗,而狂汗则不同,从来没有出现狂汗而不愈的情况,所以不需要服用药物,也没有治疗方法,这本来就是一种轻症。
病六七日候。至寒熱作汗之頃。反大躁擾。復得汗而解。蓋緣候至之時。汗已成而未徹。或者當其躁擾。誤用冷劑。為害非輕。不可不審也。(要訣)
白話文:
病情已經持續了六到七天,在發燒和出汗之間來回變化,現在突然變得焦慮不安、煩躁難安。如果再次出汗並解除症狀,那可能是在等待的時候,汗水已經形成但還沒有完全消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小心使用了冷藥,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必須仔細考慮。(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