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辨證
3. 惡寒
傷寒惡寒。何以明之?惡寒者,風寒客於營衛之中也。惟其風寒客於營衛,則灑淅然惡寒也。惟其營衛之受風寒,則嗇嗇然不欲舒也。其惡寒者,非寒熱之寒也,又非惡風也。且惡風者,見風至則惡矣,得以居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至於惡寒者,則不時風而寒。
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是也。寒熱之熱,謂寒熱更作,熱至則寒至矣。其惡寒,雖發熱,而不欲去衣也。甚則至於向火被覆,而猶不能遏其寒也。所以然者,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或風虛相搏之所致也。惡寒一切屬表,雖里證悉具,而微惡寒者,亦是表未解也,猶當先解其外。
俟不惡寒,為外解,乃可攻裡也。經曰:「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謂如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者,謂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惡寒而踡,脈沉細而緊者,此則發於陰者也。在陽者可發汗,在陰者可溫里。惡寒雖悉屬表,而在表者,
亦有虛實之別。若汗出而惡寒者,則為表虛;無汗而惡寒者,則為表實。表虛可解肌,表實可發汗。又有止稱背惡寒者,背為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內經》曰:「人身之陰陽者,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
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陰寒氣盛可知也。經所謂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而背惡寒者,當灸之,處以附子湯者,是矣。又或乘陰氣不足,陽氣內陷入陰中,表陽新虛,有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者,是也。二者,
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又何以明之也?且陰寒為病,則不能消耗津液,故於少陰病,則口中和;及陽氣內陷,則熱爍津液為干,故太陽則口燥舌乾而渴也。二者均是背惡寒,要辨陰陽寒熱不同者,亦於口中潤燥可知。(明理)
白話文:
[對於感到極度寒冷的理解]
當我們談到因感冒而感到極度寒冷,該如何釐清其中的道理?這種極度的寒冷感受,實際上是由風邪與寒氣侵入我們身體的營衛系統所導致的。風邪與寒氣進入營衛後,我們會感覺到一種刺骨的寒冷。同樣地,當營衛系統遭受風邪與寒氣的影響,我們會感到身體僵硬,不願活動。這裡所說的極度寒冷,並不是指身體冷熱交替的現象,也不是對風的恐懼。對風的恐懼是指,一旦風吹來就覺得不舒服,但如果待在密閉的房間或是帳篷內,就會感到舒適。然而,對於極度寒冷的感受,無論是否有風吹來,都持續存在。
即使身體高燒,卻仍然不想脫掉衣物,這就是極度寒冷的表現。這裡所說的冷熱交替,是指寒氣與熱氣輪流出現,熱氣來臨時,寒氣也隨之而來。在極度寒冷的情況下,即使身體發熱,也不願脫掉衣物。甚至到了靠近火源,蓋著厚重的被褥,還是無法抵擋寒冷的程度。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陰氣上升進入陽氣區域,或是陽氣微弱,或是風邪與虛弱相互作用所導致的。極度寒冷通常與表證有關,即便身體出現了所有裡證的症狀,只要還有些許的極度寒冷感,就表示表證仍未解決。應該先處理外表的問題。
等到不再感到極度寒冷,才代表外表的問題已經解決,那時才能進一步處理裡證。經典上提到,發燒伴隨著極度寒冷,表示疾病起源自陽;沒有發燒只有極度寒冷,表示疾病起源自陰。像是感冒,可能已經發燒,也可能尚未發燒,但一定會伴有極度寒冷的感覺,表示接下來會發燒,這就是起源自陽。如果只有極度寒冷,身體蜷縮,脈搏沉細且緊繃,這就是起源自陰。起源自陽的可以使用發汗法治療,起源自陰的可以使用溫裡法治療。極度寒冷雖然通常與表證有關,但在表證中。
也有虛實之分。如果出汗後仍然感到極度寒冷,那就是表虛;不出汗卻感到極度寒冷,那就是表實。表虛可以使用調和肌膚的方法治療,表實可以使用發汗法治療。另一種情況是,只提到背部感到極度寒冷。背部是胸腔的後方,各個陽經在胸腔接收氣息,然後轉移到背部。《內經》提到,人體的陰陽中,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如果陽氣不足,陰寒氣過盛,就會使背部感到極度寒冷。如果風邪與寒氣在表層,就會全身感到寒冷。但如果只有背部感到極度寒冷,那就表示陰寒氣過盛。
經典上提到,少陰病在一兩天內,口腔溫和但背部感到極度寒冷,應該進行針灸治療,並且使用附子湯,就是這個道理。或者,在陰氣不足的情況下,陽氣內陷進入陰氣中,表層的陽氣新近虛弱,就會背部微微感到極度寒冷。經典上提到,感冒沒有高燒,口乾舌燥,心中煩躁,背部微微感到極度寒冷,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就是這個道理。這兩種情況。
一個是陰寒氣過盛,一個是陽氣內陷,該如何區分呢?當陰寒氣成為病因,不會消耗體內的津液,所以在少陰病中,口腔溫和。而當陽氣內陷,熱氣消耗津液,導致乾燥,所以在太陽病中,口腔乾燥舌頭乾澀並且口渴。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背部極度寒冷,但需要辨別陰陽寒熱的不同,也可以從口腔的濕潤程度得知。(理解原理)
4. 惡風
傷寒惡風。何以明之?黃帝針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風邪中於衛也,則必惡風。何者?以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為風邪所中於分肉,不溫而熱矣,皮毛不充而緩矣,腠理失其肥,則疏而不密,開闔失其司,則泄而不固,是以惡風也。是惡風惡寒二者,均為表證。其惡風,則比之惡寒而輕也。惡寒者,嗇嗇然憎寒也,雖不當風,而自然寒矣。惡風者,謂常居密室之中,幃帳之內,則舒緩而無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當風,淅淅然而惡者,此為惡風者也。惡寒則有屬於陽者,有屬於陰者,及其惡風者,悉屬於陽,非若惡寒之有陰陽也。
三陰之證,並無惡風者,以此也。惡風雖悉在表,而發散又自不同。若無汗而惡風者,為傷寒,當發其汗。若汗出而惡風者,則為中風,當解其肌。里證雖具,而惡風未罷也,皆當先解其外也。又有發汗多亡陽,與其風濕,皆有惡風之證,蓋以發汗多漏不止,則亡陽外不固,是以惡風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湯,溫其經而固其衛。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濕勝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也。必以甘草附子湯,散其濕而實其衛。由是觀之,惡風屬乎衛者,可知矣。(明理)
白話文:
[對於怕風的狀況]
如何理解因感冒而產生的怕風症狀?根據《黃帝針經》的說法,我們身體的衛氣主要功能在於保持肌肉溫暖,讓皮膚充盈,使毛孔周圍組織飽滿,並且控制著身體的開合機制。當風邪侵犯到衛氣時,人就會產生怕風的反應。這是因為風邪會傷害衛氣,寒邪會傷害營氣。當風邪侵入肌肉,身體就不會感到溫暖而是熱感;皮膚不再充盈而是鬆弛;毛孔周圍組織失去飽滿,變得鬆散不緊密;開合機制失去控制,身體就容易洩漏且不穩固。因此,人會產生怕風的反應。
怕風和怕冷這兩種症狀,都表示身體表面有病變。其中,怕風的症狀通常比怕冷要輕微。怕冷的人,會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寒意,即使沒有風吹也會覺得寒冷。怕風的人,在密閉的房間或帳篷內,能感到舒適無憂。但一旦使用扇子或直接對風,就會感到寒冷難受,這就是怕風的表現。怕冷的症狀可能由陽氣或陰氣不足引起,而怕風的症狀,基本上都是由陽氣不足引起的,不像怕冷那樣可能涉及陰氣和陽氣的問題。
在三陰證的病情中,並不會出現怕風的症狀,這也是基於上述原理。雖然怕風的症狀表明病在身體表面,但其治療方法卻各不相同。如果病人不出汗卻怕風,那就是得了傷寒,應該發汗治療;如果病人出汗卻怕風,那就是被風邪侵襲,應當解肌治療。即使內部病症已經顯現,只要怕風的症狀還存在,就應當首先治療外部的問題。此外,過度發汗導致陽氣喪失,以及風濕等情況,也可能出現怕風的症狀。這是因為過度發汗會使陽氣外泄,導致身體防禦能力下降,所以會怕風。治療時,必須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溫暖經絡並鞏固衛氣。對於風濕相互影響導致骨節疼痛,濕氣過重自汗,皮膚毛孔不緊密的情況,也會怕風。治療時,必須使用甘草附子湯,去除濕氣並加強衛氣。由此可見,怕風的症狀與衛氣有關,這一點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