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四 (4)
卷四 (4)
1. 大小柴胡湯變諸方
治陽毒傷寒。四肢壯熱。心膈煩躁。嘔吐不止。宜服此方。
柴胡(一兩),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夏(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十便引。名人參飲子。蘊要。人參竹葉湯。治過經煩熱不解。於本方。去半夏。生薑。若口若心煩者。加炒黃連。
白話文:
治療陽邪侵襲造成的傷寒。四肢發熱明顯,心胸煩躁,嘔吐不止。適合服用以下藥方:
柴胡(60克),黃芩(60克),人參(60克),甘草(60克),麥門冬(60克),半夏(30克)
上列藥物搗成粗末,每次取四錢藥粉,加入一杯水,加入竹葉、三七片各三兩,生薑三錢,煎煮至剩六分之一。濾去藥渣,不拘時間溫服。(聖濟總錄)
十便良方引用的名稱為人參飲子。
治療過度經期煩熱不解。在原方中去除半夏、生薑。如果口乾心煩,可以加入炒黃連。
治熱病五日已得汗。毒氣不盡。猶乍寒乍熱。惛惛如醉。脅下牢痛。骨節疼痛。不能下食。舌本乾燥。口內生瘡。宜服柴胡飲子。方。
柴胡(二兩),川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半),甘草(一兩),枳殼(一兩半),麥門冬(二兩),竹葉(二兩),梔子仁(一兩)
上件藥。都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豉五十粒。蔥白一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治療熱病已經五天,雖然出了汗,但毒氣尚未完全消散,患者仍感到忽冷忽熱,神志不清,像是喝醉酒一樣,兩肋下疼痛,骨節酸痛,吃不下東西,舌頭根部乾燥,嘴巴里長了瘡。建議服用柴胡飲子。方劑如下:
柴胡二兩,川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半,甘草一兩,枳殼一兩半,麥門冬二兩,竹葉二兩,梔子仁一兩。
將以上所有藥材都切碎混合均勻,每次取半兩,用一大碗水加入五十粒豉、一根蔥白,煎煮至五分之三,去渣,不限時間溫服。(出自《聖惠方》)
治傷寒汗後熱不除。進退發歇。身體溫溫。心神煩悶。口乾舌澀。不思飲食。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犀角屑(一兩),麥門冬(一兩),柴胡(一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玄參(一兩),赤茯苓(一兩),地骨皮(一兩),葛根(一兩),梔子仁(一兩),甘草(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本事。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人參散。蓋自此方出。)
白話文:
傷寒出汗後體溫不退,忽冷忽熱,身體微溫,心煩意亂,口乾舌燥,食慾不振,可服用人參散。配方:人參、犀角屑、麥門冬、柴胡、黃芩、川升麻、玄參、赤茯苓、地骨皮、葛根、梔子仁、甘草各一兩。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此方出自《聖惠方》,主要用於治療邪熱侵犯經絡、肌熱痰嗽等症。
有十四日外。餘熱未除。脈息未復。大便不快。小便黃赤。或渴或煩。不能安睡。不思飲食。此邪氣未淨。正氣未復也。當量其虛實調之。用參胡芍藥湯。
人參,芍藥,柴胡,黃芩,知母,麥門冬(各一錢),生地黃(一錢半),枳殼(八分),甘草(三分),生薑(三片)
水二鍾。煎至八分。溫服。(明條)
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睡。心中懊憹。宜服此方。
甘草(半兩),梔子仁(半兩),黃芩(半兩),烏梅肉(十四枚微炒),柴胡(一兩)
白話文:
經過了十四個日子後,餘熱仍未消除,脈搏尚未恢復,排便不通暢,尿液呈黃色且帶紅,或者口渴、煩躁不安,無法安心入睡,沒有食慾。這是因爲體內的病氣還未清除乾淨,而身體的力量也沒有完全復原。應該根據病情虛實來調養治療。可以使用參胡芍藥湯:
人參、芍藥、柴胡、黃芩、知母、麥門冬各一錢;生地黃一錢半;枳殼八分;甘草三分;生薑三片
將以上藥材放入兩碗水中熬煮到剩下八分時溫服即可。(明代條)
用於治療傷寒後的虛弱和煩惱,難以入眠的情況,並感到心煩意亂。適合服用這個處方。
甘草半兩,梔子仁半兩,黃芩半兩,烏梅肉十四顆稍微炒過,柴胡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活人。名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後伏熱在心中。恍惚多驚。不得眠睡。宜服茵陳散。方。
茵陳(半兩),犀角屑(半兩),柴胡(一兩),茯神(一兩),赤芍藥(一兩),麥門冬(半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竹葉二七片。生地黃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加入半片生薑、二十七片竹葉、五十粒豉,煎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此方名為梔子烏梅湯,可治傷寒後伏熱在心中,神志恍惚,多驚,失眠等症。
此外,也可服用茵陳散,方劑為:茵陳、犀角屑、柴胡、茯神、赤芍藥、麥門冬、黃芩、梔子仁、甘草各半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加入半片生薑、二十七片竹葉、一分生地黃,煎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壞傷寒日數多。後煩熱不退。頰赤口乾。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柴胡(三分),吳藍(三分),大青(一兩),川升麻(一兩),烏梅肉(三分),黃芩(三分),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此諸方。不敢為本病設。然俱堪臨時酌用。因次於斯。)
廣濟。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食飲。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茵陳(七分),大黃(十二分別漬),升麻(七分),梔子(四枚擘),芒消(四分湯成下),芍藥(七分),黃芩(十二分)
白話文:
治療發燒時日較久,持續發燒不退,兩頰發紅,口乾。宜服用 [犀角散]。
方劑
- 犀角屑(一兩)
- 柴胡(三分)
- 吳藍(三分)
- [大青](一兩)
- 川升麻(一兩)
- 烏梅肉(三分)
- 黃芩(三分)
- 甘草(半兩)
製作方法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竹葉三到七片,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渣,不限時溫服。
(聖惠註解:這些方劑不能作為本病的主治方案,但可以在適當情況下酌情使用,故在此順便列出。)
廣濟方
治療流行感冒,症狀為畏寒發燒、頭痛、大小便赤黃、進食困難。[柴胡湯] 方劑:
- 柴胡(七分)
- 茵陳(七分)
- [大黃](十二分,分三次泡軟後用)
- 升麻(七分)
- 梔子(四枚,擘開)
- 芒消(四分,煎煮後下)
- 芍藥(七分)
- 黃芩(十二分)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十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忌熱食炙肉蒜黏食。(外臺)
少陽陽明合病。胃中燥實。大便難。潮熱譫語者。用大柴胡加芒消湯。即大柴胡湯內。加芒消二錢。或三錢。(明條)
浙東運使曲出。道過鄴。病臥涵虛驛。召翁往視。翁察色切脈。則面戴陽。氣口皆長而弦。蓋傷寒三陽合病也。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血菀而神懾。為熱所搏。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為投小柴胡湯。減浸。加生地黃。半劑。後候其胃實。以承氣下之。得利愈。(醫史滄洲翁傳○案小柴胡加地黃。本出本事。見第十二卷婦人中。)
白話文: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十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忌熱食炙肉蒜黏食。
上述八味藥材。切好後。用四升水。先將藥材浸泡一會兒。用大火煮,煮取一升八合的藥液。分三次溫服。每次服用的間隔時間,相當於人步行六十里的路程。服一次後。以腹瀉通暢為準。第二次服用時就會腹瀉。就不需要再服了。忌食熱食、烤肉、大蒜和黏食。(出自《外臺祕要》)
少陽陽明合病。胃中燥實。大便難。潮熱譫語者。用[柴胡加芒消湯]
少陽與陽明經的合病。胃中熱燥不通。大便困難。潮熱,胡言亂語者。使用柴胡加芒消湯。即在柴胡湯中。加入芒消二錢或三錢。(出自《明醫摘要》)
浙東運使曲出。路過鄴城。病倒在涵虛驛。召請翁仲瀛大夫去看診。翁大夫觀察面色,切脈。發現臉色泛紅,氣口脈都長而緊。這是傷寒三陽合病。由於坐船出海。被風浪所驚。導致血積在體內,神志驚恐。遭到熱邪的搏擊。於是吐血一升左右。還有脅痛、口渴、胡言亂語的症狀。用小柴胡湯治療。減去浸泡。加入生地黃。半劑。等到胃中的實熱症狀消除後。用承氣湯下瀉。得到了腹瀉,病情痊癒。(出自《醫史滄洲翁傳》○註解:小柴胡加生地黃。原本出自《本事方》。見第十二卷婦人中。)
柴胡清燥湯,下後或數下。膜原尚有餘邪。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
薑棗煎服。(溫疫論)
柴胡養營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
薑棗煎服。(溫疫論○案此本六書柴胡百合湯。今去百合。人參。加歸。芍。花粉。)又清燥養營湯。於本方。去柴胡。
白話文:
【柴胡清燥湯】 在進行排便後,或者多次排便後,如果還存在膜原部位的餘邪。
成分:柴胡、黃芩、陳皮、甘草、花粉、知母 用法:使用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柴胡養營湯】 如果在進行排便後,或者多次排便後,仍然有膜原部位的餘邪時,可以使用此方。
成分:柴胡、黃芩、陳皮、甘草、當歸、白芍、生地、知母、天花粉 用法:使用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案】這個方子原本是「六書柴胡百合湯」,現在去除了「百合」、「人參」,增加了「當歸」、「白芍」、「花粉」。
【又清燥養營湯】 在「柴胡養營湯」的基礎上,去除了「柴胡」。
黃芩。用地黃汁。加燈心煎服。
升陽散火湯。治有患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症。而因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也。
人參,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六書),康熙三年孟秋。余至渝州。一老人謝彥一。年五十餘。因感冒內傷。一醫以清暑益氣湯。漫加諸熱藥發汗。一劑而雙目俱瞽。昏沉不醒。復用滾痰丸。並水藥下之。其人周身不熱。自下利清黑色。溏糞數十行。
白話文:
黃芩。使用地黃汁調勻。加入燈芯,煎煮後服用。
升陽散火湯。治療病人出現叉手抱胸、尋找衣物抓牀鋪、胡言亂語昏沉、神志不清的情況。一般的醫生不瞭解病情,看到這種症狀就以為是風引起的疾病,使用治療風症的藥物,導致許多人死亡。但實際上是肝火侵犯肺金,元氣虛弱無法自行運作,稱為撮空證。小便順暢者可以治療,小便不通暢者不可治療。
**藥方:**人參、當歸、柴胡、芍藥、黃芩、甘草、白朮、麥門冬、陳皮、茯神
加入兩鐘水。薑三片。棗兩枚。按照捶打的方法準備藥材。放入金首飾內煎煮。趁熱服用。
(六書),康熙三年孟秋。我來到渝州。一位姓謝的老人,五十多歲。因為感冒受內傷,一位醫生用清暑益氣湯,隨意加入許多熱藥來發汗。服下一劑後,雙眼都失明瞭。昏沉不醒。又使用滾痰丸和水藥來通下。這個人全身不發熱,自己腹瀉出清黑色的稀便,拉了數十次。
水穀不化。昏迷仰睡。手扯衣被。尋衣摸床。且鄭聲喃喃不字語。請余視之。六脈微緩。非死脈也。胃氣尚存。此乃盛暑之日。而老年內傷。汗下非宜。中氣已虛。邪熱乘於肺經。必變神昏不語。余用升陽散火湯。內有小柴胡湯。散內外表里之寒邪。又有五味異功散。麥冬當歸甘芍。
補中益氣。和脾肺。一劑安睡。再劑蘇⿺更坐。三日連進四劑。而諸證悉愈。(述微)
參胡三白湯。治傷寒過經不解。脈虛數。人弱發熱。或潮熱口乾舌燥者。
白話文:
這位病人水穀不消化,昏迷仰躺著睡覺,手不停地抓扯衣被,還迷迷糊糊地摸床找衣服,口中喃喃自語,卻說不出完整的話。他請我來診治,我診脈發現脈象微弱緩慢,并非死亡的脈象,胃氣仍然存在。
這是盛暑天氣,病人又年老體弱,內有積傷,大量出汗並不適合,中氣已經虛弱,外邪熱氣乘虛而入肺經,導致神志昏迷不語。我用升陽散火湯治療,里面包含小柴胡湯,能散解內外表里寒邪;還有五味異功散,以麥冬、當歸、甘草、白芍補中益氣,和脾肺。
第一劑藥後病人安然入睡,第二劑藥後就醒過來,可以坐起來了。連續服用四劑藥後,病人的所有症狀都消失了。(摘自《述微》)
參胡三白湯可以治療傷寒病邪遷延不愈,脈象虛弱而數,病人體虛發熱,或出現潮熱、口干舌燥等症狀。
人參(二錢半),白朮(一錢半),軟苗柴胡(三錢),白芍藥(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柤溫服。若脈微弱。口乾心煩不安。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五個。若心煩熱口苦。心下痞。加黃連一錢。枳實七分。若不得眠者。更加竹茹。亦佳。(蘊要)
白話文:
服用人參二錢半、白朮一錢半、軟苗柴胡三錢、白芍藥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共為一服,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渣溫服。若脈微弱、口乾心煩不安,可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五個。若心煩熱口苦、心下痞,可加黃連一錢、枳實七分。若不得眠者,更加竹茹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