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二 (9)
卷二 (9)
1. 察大小便
醫者欲知病人臟腑。必要問其從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仲景以小便不利。小便赤。定傷寒裡熱。以小便利。小便白。定里無熱。以大便不通。大便硬。定其裡熱。自下利。下利厥冷。定其裡寒。故治病。以二便定人寒熱。以二便定人燥濕。以二便定人虛實。再無差誤。
然論二便。亦宜細詳。例如大便乾結。知其熱矣。然大便滑泄黃色為熱。人多忽之矣。小便黃赤。知其熱矣。然小便色白而混濁。亦為熱。人多忽之矣。又如大便乾結。知其然矣。亦有血枯津竭。用不得苦寒者。又如小便黃赤。知其熱矣。亦有食滯中焦。黃赤混濁。用寒涼反不清。
用香燥辛溫。而清利者。(大白)
有頭疼身熱。手足冷。口燥。大便結。面赤。小便淡黃。而反為陰症者。有頭不疼。身不熱手足冷。腹瀉。而反為陽症者。則火極似水。水極似火。似是而非。將何以辨之乎。只辨其大小便而已。大便結。而小便赤者。陽結也。陽症也。大便結。而小便白者。亦陰結也。陰症也。
大便雖瀉。而中有小結屎。傍流清黃水者。協熱痢也。亦陽症也。(○此即熱結傍流。以為協熱痢者。誤。)大便瀉。而其色白。其形柔耎稀薄。內無小結塊。亦無清黃水者。陰症也。小便淡黃帶白。而諸症未極。大便雖下利。而未至厥逆。讝語者。陽症也。小便淡黃帶白色。
而諸症已極。大便結燥。面帶浮陽。煩躁欲坐泥水中者。下痢黑色雜色。帶清白水。如鴨溏者。亦陰症也。(綱目)
傷寒病在表。則大便如常。病傳裡則大便方實。邪熱入深。則又燥而堅矣。若熱蓄於胃。胃土燥烈。津液沁耗。故大便秘澀而不通。治宜鹹苦寒之藥以泄之。若寒傷於胃。胃土陰凝。血結凍結。故大便閉塞而不通。治宜辛甘熱之劑以溫之。又有瘥後食早。胃氣不勝。而不能運化。
致大便之不通者。必當分輕重。以消導之。病久血少。腸胃燥澀。而不克運行。致大便之不通者。必當辯老壯以滋潤之。(明條)
熱結傍流。協熱下利。大便閉結。大腸膠閉。總之邪在裡。其證不同者。在乎通塞之間耳。(溫疫論○四證。詳出陽明病。)
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為尤重。色變者。以其火燥也。如羊血在日色中。須臾變褐色。久則漸變。而為黑色。即此意也。當詳察之。(醫綱。引海藏。)
邪熱燥結。色未嘗不黑。但瘀血則溏。而黑黏如漆。燥結則硬。而黑晦如煤。此為明辨也。(準繩)
大便不解。人皆以為熱。不知寒凝斂結。亦不大便。如脈弦而緊。舌白而滑。腹不滿。口不渴。此虛寒也。雖一二十日不大便。照常飲食。切不可餓。溫補果足。元氣復。便自解矣。(直解)
醫治傷寒。多問其小便。利不利。赤不赤。以別其陰陽。亦有小便自利。遍數多。所出自少。色不甚清。不可因其利。而遽謂之陰。必是小便如常。清而不赤。又無諸陽證。方信里之無熱。若病在太陽。身體熱。太陽屬膀胱。未有小便不赤者。不可因其赤。遽謂之實熱。必是小便如灰汁。
白話文:
醫生想要了解病人的臟腑情況,必須詢問他們從體內排出的東西。所以,凡是生病,都應該檢查大小便。張仲景根據小便不利、小便發紅,判斷是傷寒引起的體內有熱;根據小便通暢、小便清白,判斷體內沒有熱;根據大便不通、大便乾硬,判斷體內有熱;根據腹瀉、腹瀉時手腳冰冷,判斷體內有寒。因此,診斷疾病,要根據大小便來判斷人體的寒熱、燥濕和虛實,這樣就不會出錯。
然而,討論大小便,也應該仔細分析。例如,大便乾燥結塊,就知道體內有熱。但是,大便滑瀉且呈黃色,也是體內有熱,很多人卻忽略了。小便發黃發紅,就知道體內有熱。但是,小便顏色白濁,也是體內有熱,很多人也忽略了。又例如,大便乾燥結塊,知道是體內有熱,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血虛津液不足,這種情況就不能用苦寒的藥物治療。又例如,小便發黃發紅,知道是體內有熱,但也有可能是食物積滯在中焦,導致小便黃赤混濁,用寒涼藥物反而無法使小便清澈。
反而要用芳香燥濕、辛溫的藥物,才能使小便清澈。(出自《大白》)
有些人頭痛身熱、手腳冰冷、口乾、大便乾燥、面色發紅、小便淡黃,反而屬於陰虛的病症;有些人頭不痛、身不熱、手腳冰冷、腹瀉,反而屬於陽虛的病症。這就像火熱到了極點反而像水,寒冷到了極點反而像火,這些似是而非的情況,要如何分辨呢?關鍵就在於辨別大小便。大便乾燥,小便發紅,是陽氣積滯,屬於陽症;大便乾燥,小便清白,則是陰氣積滯,屬於陰症。
大便雖然腹瀉,但其中有小塊的硬糞便,旁邊流出清黃色的水,這是夾雜熱邪的痢疾,也屬於陽症。(這裡說的熱結旁流,被誤認為是夾雜熱邪的痢疾,是錯誤的。)大便腹瀉,顏色發白,形狀稀軟,沒有小塊的硬糞便,也沒有清黃色的水,這是陰症。小便淡黃帶白色,其他症狀還不嚴重,大便雖然腹瀉,但還沒到四肢厥冷、胡言亂語的程度,這是陽症。小便淡黃帶白色,
其他症狀已經很嚴重,大便乾燥,面色虛浮,煩躁不安,想要坐在泥水中,或者腹瀉排出黑色的或混雜其他顏色的糞便,帶有清白色的水,像鴨子的稀便一樣,也屬於陰症。(出自《本草綱目》)
傷寒病在表淺部位,大便通常正常。病邪傳入體內,大便才會開始變硬。如果邪熱深入,大便就會變得更加乾燥堅硬。如果熱邪積聚在胃部,胃的燥熱會消耗津液,導致大便秘結不通。治療宜用鹹味、苦寒的藥物來瀉熱。如果寒邪傷了胃,胃的陰氣凝結,血脈凝滯,也會導致大便閉塞不通。治療宜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溫陽。還有的情況是病後過早進食,胃氣虛弱,不能運化食物,導致大便不通。必須根據病情輕重,用消食導滯的方法來治療。還有病久血虛,腸胃乾燥澀滯,不能正常運行,導致大便不通的,必須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用滋潤腸胃的方法來治療。(出自《明醫指掌》)
熱邪積聚,導致糞便旁流,或者夾雜熱邪的腹瀉,或者大便閉結,或者大腸膠著閉塞,總之,邪氣在體內,這些症狀的不同,在於腸道是通暢還是阻塞。(出自《溫疫論》四個症狀,詳細記載在陽明病篇。)
最初的大便是褐色的,病情較重;再次排出的大便顏色更深,病情更重;第三次排出的大便是黑色的,病情最重。大便顏色變化,是因為火熱燥盛。就像羊血在太陽下曝曬,很快會變成褐色,時間久了就會逐漸變成黑色,就是這個道理。應該仔細觀察。(出自《醫學綱目》,引用《海藏》的觀點)
邪熱積聚導致大便乾燥,顏色通常是黑色的。但是,瘀血導致的腹瀉,大便會黏稠如漆,而乾燥結塊的大便,顏色會像煤炭一樣黑而晦暗。這是一個明顯的區別。(出自《醫學準繩》)
大便不通,人們通常認為是熱證。卻不知寒邪凝結也會導致大便不通。如果脈象弦而緊,舌苔白而滑膩,腹部不脹滿,口不渴,這就屬於虛寒證。即使一二十天不大便,只要照常飲食,千萬不可餓肚子。溫補的藥物充足,元氣恢復,大便自然就通暢了。(出自《醫學直解》)
醫生治療傷寒,通常會詢問患者小便是否通暢,顏色是否發紅,以此來辨別陰陽。也有小便自利,次數多但量少,顏色不很清澈的情況,不能因為小便通暢就認為是陰證。必須是小便如同平常一樣,清澈而不發紅,又沒有其他的陽證,才能認為體內沒有熱邪。如果病在太陽經,身體發熱,太陽經與膀胱相連,不可能小便不發紅。不能因為小便發紅,就認為是實熱證。必須是小便如同灰汁一般,才能確定是實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