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四 (2)
卷四 (2)
1. 葛根湯變諸方
延年秘錄。解肌湯。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方。
乾葛(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心(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等。蔣孝璋處。(外臺)和劑。名葛根解肌湯。千金解肌湯。於本方。去桂心。(肘後葛根解肌湯。古今錄驗水解散。活人知母桂心湯。皆同類方也。)
白話文:
延年祕錄:【解肌湯】
主治:天行病約二、三日,頭痛發熱者。
藥材: 乾葛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桂心一兩
使用方法: 將上述七味藥材切碎,加入八升水煮。煮取二升半後,濾去藥渣,分三次服用,出汗即可痊癒。
禁忌: 服用本湯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等。
※蔣孝璋提供方劑。(外臺祕要) ※別名:葛根解肌湯(千金方) ※千金方解肌湯:配方與本方相同,但去掉桂心。(肘後方葛根解肌湯、古今錄驗水解散、活人知母桂心湯等皆為類似方劑。)
沃雪湯。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
蒼朮,乾薑(炮),甘草(炙各六兩),防風,乾葛,厚朴(制炒),芍藥(各四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半重。水兩盞。煎七分。去滓服。(三因)
白話文:
沃雪湯主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等疾病,由蒼朮、乾薑(炮)、甘草(炙)、防風、乾葛、厚朴(制炒)、芍藥等藥材組成,共為三錢半重,以兩盞水煎煮七分,去渣服用。
2. 柴葛解肌湯(○原文主證不確。今屬刪卻。)
柴胡,乾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
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六書○此方有柴胡。然以解肌為主。故次於茲。)
白話文:
如果病人沒有出汗,而且怕冷的情況很嚴重,就把黃芩去掉,加入麻黃。用兩杯水,三片薑,兩顆紅棗,把藥材搗碎,再加入一錢石膏粉煎煮,熱熱喝下。
3. 麻黃湯變方
五積散。余家舊方。博濟亦載。小有不同。
蒼朮(二十兩),桔梗(十兩),陳橘皮(六兩),白芷,甘草(各三兩),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半),芍藥,白茯苓,半夏(湯洗各一兩),麻黃(春夏二兩,秋冬三兩),乾薑(春夏一兩半,秋冬二兩),枳殼(麩炒去穰四兩以後三味別搗和),肉桂(春夏三兩,秋冬四兩),厚朴(二兩薑汁炙)
白話文:
五積散
祖傳舊方,在《博濟方》中也有記載,但內容稍有不同。
材料:
- 蒼朮 二十兩
- 桔梗 十兩
- 陳橘皮 六兩
- 白芷 三兩
- 甘草 三兩
- 當歸 二兩
- 川芎 一兩半
- 芍藥 一兩
- 白茯苓 一兩
- 半夏 一兩,先用湯洗淨
- 麻黃 春夏兩兩,秋冬三兩
- 乾薑 春夏一兩半,秋冬二兩
- 枳殼 四兩,先炒去殼,再搗碎和入以下三味藥材
- 肉桂 春夏三兩,秋冬四兩
- 厚朴 二兩,用薑汁炙過
上前十二味。為粗末。分作六服。大鍋內。緩火炒令微赤。香熟即止。不可過焦。取出。以淨紙藉板床上。晾令冷。入後三物。和之和氣。(○二字。活人。作入瓷合盛。似是。)每服三錢。加薑棗。煎至六分。去滓服。(蘇沉)和劑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風發熱。項背強痛。
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易簡。生料五積散。治感冒風寒。肩背拘急。發熱頭疼。或為寒濕所搏。一身凜然。急用此藥。以被蓋。汗出即愈。要訣云。若的是傷寒。有惡寒無汗等證。可用五積散熱服。厚被覆之取汗。有初得病。太陽證具。但寒而未即熱。五積散發汗。
白話文:
將前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粗末,分成六份。用大鍋以小火炒至微紅,香味出來即可,不可炒焦。取出後放在乾淨的紙上,攤在板床上晾涼。加入後三味藥材,混合均勻。每服三錢,加入薑棗,煎至六分,去渣服用。此方適用於傷寒時疫,頭痛、身體疼痛、怕風發熱、頸項後背疼痛等症狀。
加入三寸蔥白和七粒豉一起煎煮,簡單易行。生料五積散則用於治療感冒風寒,肩背僵硬、發熱頭痛,或因寒濕入侵導致全身發冷等症狀。服用此藥後蓋被取汗,出汗即愈。藥訣中記載,若出現傷寒,伴有怕冷無汗等症狀,可以用五積散熱服,蓋被取汗。對於初患病,太陽症狀明顯,只是寒冷尚未發熱者,可用五積散發汗。
丹溪心法附余云。此藥氣味辛溫。發表溫中。開鬱行氣。有殊功。去寒濕之聖藥也。予當以防風通聖散。為瀉熱燥之藥也。生料五積。為散寒濕之藥也。(○案此方功用。蘇沈原云。傷寒手足逆冷。虛汗不止。脈沉細。面青嘔逆。又云。內外感寒。脈遲細沉伏。手足冷。毛髮恂慄。
傷寒里證之類。活人書。有人參。亦云。治陰經傷冷。脾胃不和。及感寒邪。並似證方不相葉。仍不取也。)
白話文:
這藥性辛溫,能發散風寒、溫暖中焦、疏肝解鬱、行氣活血,功效顯著,是祛除寒濕的聖藥。我應該用防風通聖散來瀉熱燥,用生料五積散來散寒濕。
4. 大青龍湯變諸方
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知母(三兩),葛根(三兩),石膏(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小品同。(外臺),聖惠。治時氣一日。壯熱。心神煩躁。頭痛。四肢不利。葛根散。於本方。去知母。加赤芍藥。黃芩。大青入薑棗煎。熱服。衣覆出汗。
白話文:
古今錄驗
知母解肌湯
用於治療溫熱病。症狀包括頭痛、骨肉煩疼,口乾心悶。或是在夏季流行的病症,外寒內熱。或已經服用過瀉藥,但餘熱未消。或熱病引發痢疾。有虛熱煩渴症狀。
處方:
- 麻黃(兩,去節)
- 知母(三兩)
- 葛根(三兩)
- 石膏(三兩)
- 甘草(兩,炙)
用法:
以上五味中藥切碎,用水七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分為三服。
注:
(外臺),聖惠。此方可治療時氣病,一日發作。症狀包括高燒、心煩意亂、頭痛、四肢無力。將知母從本方中移除,加入赤芍、黃芩、大青,加薑棗煎煮。熱服,蓋上衣物發汗。
深師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差。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名石膏湯。方。
石膏,黃連,黃檗,黃芩(各二兩),香豉(二升綿裹),梔子(十枚擘),麻黃(三兩去節)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並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後更合一劑。令兩日報。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忌豬肉冷水。(外臺),六書。名三黃石膏湯。
白話文:
石膏湯適用於傷寒病發八九天,三焦熱盛,脈搏滑數,昏昏沉沉,身體壯熱沉重,四肢拘攣,偶爾呻吟,內熱已攻,但身體仍然沉重拘攣,表示外邪未解。直接用解毒湯治療,攣急症状不会改善;直接用發汗藥,毒性反而会加重。這個時候,既要治療裏面的熱毒,又要解除表面的寒邪,所以用三黃湯作為基础,加入石膏,以清熱解毒,故名石膏湯。
方剂组成:石膏、黃連、黃檗、黃芩各二兩,香豉二升用棉布包裹,梔子十枚掰开,麻黃三兩去節。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服用完畢,服用后要微微出汗。第一次服用一剂,稍微出汗,之后再加服一剂,两天服用完。每次服药都要微微出汗,拘挛烦躁症状就会减轻。如果出现腹泻,心神开朗,能说话,则表示毒性消退。忌食猪肉和冷水。此方也被称为三黃石膏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