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察齒

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走於此處。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色紫。紫如干漆。陰血色黃。黃如醬瓣。然豆瓣色者多險。惟症尚不逆者。猶可治。否則難治矣。此何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齒若光燥如石者。

胃熱甚也。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咬牙而脈證皆衰者。胃虛無谷以內榮也。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而濕濁用事。多死。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為胃火。沖激。不痛者。為龍火內燔。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刦也。當微下之。(溫熱論。)

白話文:

【觀察牙齒】

在診斷溫熱性疾病時,除了觀察舌苔之外,也必須檢查牙齒的情況。因為牙齒是腎臟功能的反映,牙齦則與胃部健康有關。如果熱邪影響到了身體,不會只是單純地消耗胃部的津液,更會傷害到腎臟的液體。而且,腎和胃兩條經絡的血液,都在牙齒和牙齦這部位流動。一旦疾病深入,導致出血,血液會凝結在牙齒上形成血塊。如果是陽性出血,顏色會呈現紫色,像乾透的樹脂;如果是陰性出血,顏色則會偏黃,如同醬油膏的色澤。然而,如果牙齒上的血塊顏色像豆子一般,病情往往非常危險。只要病狀尚未到達逆轉的地步,還是有治療的可能,否則就很難治癒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腎臟精氣瀕臨枯竭,而陽氣上升過度的徵兆。

如果牙齒看起來光滑乾燥,像石頭一樣,代表胃部熱度過高。若是牙齒呈現枯骨般的顏色,表示腎臟的液體已經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如果病人咬牙,但脈象和其他症狀都顯得衰弱,代表胃部虛弱,無法吸收食物養分。如果牙齒上的污垢像灰色的糕點,代表胃氣衰弱,津液流失,濕氣和濁氣在體內作祟,這種情況大多會致命。在疾病初期,如果牙縫間流出清澈的血液且感到疼痛,代表是胃火上沖所導致。如果不感到疼痛,則是體內的「龍火」(指體內的炎熱)正在燃燒。如果牙齒焦黑,但沒有污垢,代表病情危急。如果牙齒焦黑,同時有污垢存在,代表腎臟和胃部都有熱毒,應該進行輕微的排便治療。(溫熱論。)

2. 察聲(語言。氣息。)

凡察病者。聲以清朗如平日者,吉。聲重鼻塞者,傷風也。聲如甕中出者,中濕也。言遲者,風也。言驟者,火也。聲喑不出而咳者,水寒傷肺也。聲啞如破而咳者,客寒裡熱也。驟然聲喑,而咽痛如刺,不腫不赤,不發熱,二便清利者,陰寒也。驟然聲喑,而赤腫脹閉,或發熱便秘者,龍火也。(緒論○此說欠精核。)

舌燥而語言不清,因燥而不清,可治。舌潤而語言不清,所謂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死症也。(直解)

手足並冷,脈息沉細,口鼻氣息短少,所說語言輕微,無力接續,或鼻息出入之氣且促,或氣短少,難以應息數者,皆元氣將脫也。若神昏上氣促急,或呃逆不止,神昏不知人事者,死也。(蘊要)

有神思似清,而時昏憒,或語次間,忽作鼾聲者,大危候也。(西塘感症)

白話文:

[觀察聲音(包括說話與呼吸)]

凡是判斷病情,如果病人的聲音清晰洪亮,如同平日一樣,這是好的徵兆。若聲音變得沉重、鼻音重,這可能是感冒了。若聲音像從甕中發出,表示可能受到濕氣影響。說話緩慢,可能是風邪入侵。說話急促,可能是火熱。聲音嘶啞,伴隨咳嗽,可能是肺部受到寒冷影響。聲音沙啞,像破音般,伴隨咳嗽,可能是外感寒氣,內有熱氣。突然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如針刺,咽喉部位不紅不腫,身體不發燒,大小便正常,可能是陰寒。突然聲音嘶啞,咽喉紅腫,或有發燒、便祕,可能是龍火(一種中醫說法)。

舌頭乾燥,講話不清楚,因為乾燥導致的講話不清,是可以治療的。舌頭濕潤,但講話仍不清楚,俗稱嘴巴想講話,但舌頭無法往前,這是致命的病症。

手腳冰涼,脈搏細弱,口鼻的呼吸氣息短少,講話聲音輕微,缺乏力量連貫,或是鼻腔呼吸氣息變快,或是呼吸短促,難以配合心跳頻率,這些都是元氣即將衰竭的跡象。如果精神混亂,呼吸急促,或是不停打嗝,失去意識,這是死亡的徵兆。

有些人看似精神清晰,但偶爾會出現混亂,或在談話間,突然發出打鼾的聲音,這是極為危險的警訊。

3. 察身

凡病人身輕。自能轉動者。易治。若身體沉重。不能轉側者。多難治也。蓋陰症則身重。必足冷而踡臥惡寒。常好向壁臥。閉目不欲嚮明。懶見人也。又中濕風濕。皆主身重疼痛。不可轉側。要當辨之也。大抵陽症。身輕而手足和暖。開目而欲得見人也。為之可治。若頭重視身。此天柱骨倒。而元氣敗也。凡病人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蘊要)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身體狀況】

凡是病患如果身體感覺輕盈,能夠自行翻身轉動的,這類病情較容易治療。然而,若是病患感到身體沉重,連翻身都無法做到的,通常病情會比較難以治療。這是因為在陰性病症的情況下,病患會有身體沉重的感覺,腳部也會感到冰冷,蜷縮著睡覺,畏寒,常喜歡面向牆壁躺著,眼睛閉著不想面對光亮,甚至懶得見人。

此外,如果病患是受到濕氣或風濕影響,也會出現身體沉重且疼痛,翻身困難的症狀,這一點需要我們進一步辨別。一般來說,陽性病症的病患,身體會感覺輕鬆,四肢溫暖,睜開眼睛想要見人,這表示病情可以治療。

然而,如果病患有頭重腳輕的現象,這可能是脊椎骨結構出了問題,導致元氣衰弱。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的皮膚滋潤有光澤,代表生命體徵良好;反之,皮膚乾燥無光澤,則可能代表病情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以上內容摘錄自《蘊要》一書。

4. 察胸腹(滿痛諸證。詳見次卷。)

胸者,里也。可以觀邪之傳與不傳也。何者?先看目舌,次問病人胸前痛脹否。若胸前不痛滿,知邪不在半表半裡。若脹滿未經下者,即半表半裡症也。已下過而其痛甚者,即結胸症也。如邪在表,焉有胸痛脹滿之理?吾故曰:胸者,可以知邪傳與不傳也。(五法)

腹者,至陰也,乃里症之中。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既問胸前明白,次則以手按其腹。若腹未痛脹者,知邪不曾入里。入里必脹痛。若邪在表及半表半裡,腹焉得痛脹乎?若腹脹不減,及腹痛不止,此里症之實,方可攻之。若腹脹時減,痛則綿綿,此里症猶未實也。吾故曰:腹者,可以觀邪之實與不實也。(同上)

小腹者,陰中之陰,里症之裡。可以觀邪之結實也。既問其胸腹,後以手按其小腹。蓋小腹藏糟粕之處,邪至此必結實。若小腹未硬痛者,知非里症也。若邪已入里,小腹必硬痛。硬痛而小便自利,畜血症也,宜桃仁承氣攻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小便數而短者,燥糞症也,當以大承氣湯攻之。

若小腹脹滿,大便如常,但溺澀而不通,故小腹脹滿,當大利之。若在表,及在半表半裡,豈有小腹硬痛之理?(同上。臨初曰:直中陰證,亦有小腹痛者,但不硬實耳,當隨證辨之。)

中胃按之而痛,世醫便謂有食。夫胃為水穀之海,又為倉稟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試將飽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氣內結,正氣不能從膈出入,按之則痛。又胃無穀神,藏氣虛而外浮,按之亦痛。若不審邪正虛實,概謂有食,傷人必多。又按者,輕虛平按,若按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張志聰集註。)

白話文:

胸腔,可視為身體的內部,能用來判斷病邪是否傳入內臟。首先,我們需觀察患者的眼睛和舌頭,接著詢問患者是否有胸部疼痛或脹滿的現象。如果胸部沒有痛或脹的感覺,我們可以推斷病邪尚未進入半表半里的狀態。反之,如果患者感到脹滿,且未曾進行過下泄治療,這就是半表半里的症狀。如果已經進行過下泄治療但疼痛仍然嚴重,那可能就是結胸的症狀了。若病邪仍在表面,怎麼可能會有胸部疼痛脹滿的現象呢?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胸部的狀況,判斷病邪是否傳入內臟。

腹部,是極度陰寒的地方,在裡證中,可以用來判斷病邪是否實在。在瞭解胸部的情況後,下一步是用手去按壓腹部。如果腹部沒有疼痛或脹滿的感覺,我們可以知道病邪尚未進入內部。一旦病邪進入內部,腹部必然會感到脹痛。如果病邪只在表面或半表半里,腹部怎麼可能會痛脹呢?如果腹部脹痛持續不減,這表示裡證的確切存在,可以採取攻擊性的治療方式。但如果腹部脹痛時而緩解,這表示裡證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腹部的狀況,判斷病邪是否實在。

小腹,是陰寒中的極點,是裡證的核心,可用來判斷病邪是否牢固地結實在裡。在瞭解胸部和腹部的情況後,接下來是按壓小腹。小腹是存儲廢物的地方,一旦病邪到達這裡,必然會結實。如果小腹尚未感到硬或痛,我們可以知道這並非裡證。但若病邪已進入裡證,小腹必然會感到硬痛。若小腹硬痛,但小便卻正常,這可能是蓄血癥,應使用桃仁承氣湯進行治療。若小腹環繞肚臍硬痛,且小便頻繁但量少,這可能是乾燥糞便的症狀,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如果小腹脹滿,但大便正常,只是排尿困難,這也會導致小腹脹滿,應進行強烈的利尿治療。如果病邪還在表面或半表半里,怎麼可能會有小腹硬痛的現象?

當按壓中胃而感到疼痛,一般醫生可能認為是有食物滯留。然而,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負責儲存食物的器官。如果胃中有食物,按壓時通常不會感到疼痛。我們可以試著按壓一個剛吃完飯的人,看看他是否會感到疼痛。只有當邪氣在內部結聚,正常的氣血無法順利通過隔膜時,按壓才會感到疼痛。此外,如果胃部缺乏食物的神氣,導致藏氣虛弱並向外浮動,按壓時也會感到疼痛。若不仔細區分邪氣、正氣、虛弱和實在,一概認為有食物滯留,很可能會對患者造成傷害。按壓時應該輕柔平穩,若按壓方式不正確,加上過大的力量,任何人都會感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