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1. 卷四
2. 太陽病
3. 桂枝湯證
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逆冷。不惡寒反惡熱。或飲酒後。慎不可行桂枝湯也。(總病)
白話文:
凡是適合使用桂枝湯治療的情況,病人通常會自己出汗,小便不會頻繁,手腳溫暖。或者,當手腳稍微露出時會有點冷,但蓋上東西就會暖和。全身微微發熱有點煩躁,而且還怕冷。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使用桂枝湯。但如果病人身上沒有汗,小便頻繁,或者手腳冰冷,不怕冷反而怕熱,或者在喝酒後,就絕對不能使用桂枝湯。(總結病情)
4. 取汗法
凡發汗,須如常覆腰以上,厚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難取汗故也。半身無汗,病終不解。凡發汗後,病證仍存,於三日內,可二三發汗,令腰腳周遍為度。(總病)
取汗,在不緩不急,不多不少。緩則邪必留連,急則邪反不盡。汗多則亡其陽,汗少則病必不除。(金鑑)
夫大汗將出者,慎不可恨其煩熱,而外用水濕及風涼,制其熱也。(陽熱開發將欲作汗而出者,若為外風涼水濕所薄,則怫熱反入於裡,而不能出泄,病多危極而死矣。)亦不可恨其汗遲,而厚衣壅覆,欲令大汗快而早出也。(沸熱已甚,而鬱極乃發,其發之微則順,甚則逆。
順則發易,逆則發難。病已怫熱作發,而煩熱悶亂,更以厚衣壅覆太過,則陽熱暴然太甚,陰氣轉衰,而正氣不榮,則無由開發,即燥熱喘滿,危而死矣。直格)
白話文:
[出汗法]
凡是想要發汗時,應該正常穿著腰部以上的衣物,但腰部以下要穿得特別厚重,這是因為腰部和腳部比較不容易出汗的原因。如果只有半邊身體沒出汗,疾病是不會完全好轉的。通常發汗後,如果病情仍然存在,在三天之內可以再進行兩到三次的發汗,直到腰部和腳部都全面出汗為止。
出汗時,應保持既不過快也不過慢,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太慢,病邪可能殘留在體內;太快,病邪可能無法完全排出。出汗太多可能會損失體內的陽氣;而出汗太少,疾病可能不會消除。
當大量汗液即將出現時,千萬不要因為感到煩熱,就用冷水或風冷來降溫。這會讓熱氣反被壓入體內,無法正常排出,病狀可能因此變得非常危險甚至致死。同樣地,也不該因為嫌汗出得太慢,就穿上厚重的衣物,想讓汗快點大量地出來。因為當體內的熱度已經非常高,且熱度達到頂點才會開始發汗,如果發汗過程輕微,那是順利的;如果過猛,那可能是逆向的。順利的話,發汗較容易;逆向的話,發汗就會困難。當病已開始發燒,且人感到煩熱、混亂,如果再穿上過於厚重的衣物,那麼體內的熱度會突然變得更強烈,陰氣相對減弱,正氣無法得到滋養,這樣就無法順利發汗。結果可能就是燥熱、喘息、胸悶,最終可能危及生命。
5. 汗難出證(汗後熱不除)
傷寒欲得汗,與麻黃湯數劑,而汗不出者,不治。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諸陽之極,亦不治。二者蓋真病也。亦有寒熱而厥,忽兩手或一手無脈,是猶重陰欲雨之時,必濈濈然大汗而解。其或投藥無汗,而脈不至者,亦不可活也。是可以容易談哉?雖然,諸虛少血,津液中干,亦不能作汗。病人有挾宿恙,如痰飲症癖之類,又隔汗而不能出也。少血者,養血以汗之;痰癖者,開關散氣以汗之,是為活法。若夫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未有能生者也。(總括)
汗後熱不止,必有所因。或因冷食不化,或因汗後強進粥湯,或汗後更冒虛風,或動起不寧,或勞心惱怒,皆足以致熱也。凡服麻黃重劑不得汗,後必嘔血或衄,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以營血受傷故也。(緒論○汗後死證,見前卷死證中。)
白話文:
標題:[難以出汗的情況(汗後熱度不減)]
內容: 在處理傷寒時,希望患者能夠出汗,給予幾劑麻黃湯後,如果患者還是無法出汗,這情況可能難以治療。熱病患者脈搏急促強盛,但無法出汗,這是所有陽證的極點,同樣難以治療。這兩種情況,可以說是真正的疾病。也可能出現寒熱交替,突然一隻手或兩隻手摸不到脈搏,這就像天將下雨前的陰沉天氣,患者會大量出汗而症狀得以緩解。但如果用藥後仍然無汗,且脈搏依然無法觸及,這樣的情況也是無法存活的。這難道是可以輕易討論的嗎?然而,各種虛弱和缺血,體內津液枯竭,
也會導致無法出汗。患者如果本來就患有舊疾,如痰飲、病症、癖好等,也會阻礙汗液的正常排出。對於缺血的患者,應該養血以促進出汗;對於有痰癖的患者,則應開啓氣機,散去阻塞,以利出汗,這纔是靈活的治療方法。至於那種汗出如油,喘息不止的情況,幾乎沒有能存活的。
(總括)
汗後熱度持續不退,必定有其原因。可能是因食用了冷食無法消化,或是汗後勉強進食粥湯,或者汗後再次受到虛風侵襲,或是活動不安,或是勞心惱怒,這些都足以導致熱度升高。服用大量麻黃湯卻無法出汗的患者,之後可能會出現嘔血或鼻出血,甚至有人會像豬肝般的大出血而死亡,這是因爲營血受損的緣故。
(緒論○汗後致命情況。在前面一卷的致命症狀中有詳細說明。)
6. 桂枝湯變諸方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頸項強。鼻鳴乾嘔。陽旦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三。(外臺○案千金陽旦湯。即桂枝湯本方。其加黃芩乾薑者。名陰旦湯。)
和解湯。治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㽲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
白芍藥,桂(各三分),厚朴,甘草,乾薑,白朮(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十便。引雞峰方。)
白話文:
[桂枝湯變諸方]
根據古往今來的記錄與經驗,此方用於治療中風或受寒,出現脈搏浮動、發燒且冷熱交錯、出汗怕風、脖子僵硬、鼻塞及乾嘔等症狀。這方被稱為陽旦湯,藥方如下:
大棗(12枚,掰開)、桂枝(3兩)、芍藥(3兩)、生薑(3兩)、甘草(3兩,炒過)、黃芩(2兩)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加入四升山泉水熬煮,煮至剩兩升,分成四次服用,一天三次。需知,千金陽旦湯即是桂枝湯的基礎方,若加入黃芩及乾薑,則稱為陰旦湯。
和解湯,主要針對血氣不足、外感寒氣的情況,如身體疲倦疼痛、高燒畏寒、腹部痠痛、鼻塞頭暈、痰多咳嗽、排便不順等症狀。配方如下:
白芍藥、桂枝(各三分)、厚朴、甘草、乾薑、白朮(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取二錢,用水一碗,加上三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煮至剩下六分之一,濾掉渣滓後溫服,不限時間,隨時可服用。(此方來自雞峯方。)
7.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耆(蜜炙),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秤各一兩半),白芍藥(三兩),桂(一兩一分去粗皮不見火),甘草(一兩炙)
上粗末。每服五錄。生薑三片。棗一個。水一盞半。同煎至八分。去滓。取七分清汗。日三服。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本事)
昔有鄉人丘生者。病傷寒。予為診視。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予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云。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耆令飲。翌日脈尚爾。其家煎迫。日夜督發汗藥。言幾不遜矣。予忍之。俱只用建中調營而已。
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啜第二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難是難。仲景雖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醫者亦須顧其表裡虛實。待其時日。若不循次第。暫時得安。虧損五臟。以促壽限。何足責也。(同上)
方龍潭本草切要。治傷寒裡虛表實。行發散藥。邪汗不出。身熱煩躁。六脈空數。用
黃耆(一兩),桂枝(三錢),白芍藥,人參(各三錢),甘草(八分),柴胡(一錢五分)
加生薑三片。黑棗三個。水煎服。(本草匯言○案此方。先君子去人參。名桂耆湯。專治桂枝證人虛者。有效。故敘於茲。)
嘔者。不宜用桂枝湯。合於本方。加半夏一錢。添姜煎。此非合病之嘔。系傷寒雜病。即非正傷寒。故可用也。風寒二證。理當發汗。而其人虛不可汗者。宜桂枝湯。加黃耆半錢。(要訣)
白話文:
【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藥材包含:蜜炙黃耆、洗淨切片烘乾秤重一兩半的當歸、三兩的白芍藥、去粗皮且未經火烤的一兩一分的桂皮、以及一兩的炙甘草。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量為五錄。搭配三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用水一盞半,一同煎煮至剩下八分。濾去藥渣,取七分的藥汁。日間服用三次,夜晚服用兩次。如果脈搏在手肘內側的部分依然緩慢,需再次製作一劑服用。
(本事)過去有一個名叫丘生的鄉人,罹患傷寒病。我為他診斷,他出現發燒、頭痛、煩渴等症狀,脈搏雖然浮動且快速,但力度不足。在手肘內側的脈搏尤其遲緩且弱。我說,儘管呈現麻黃證狀,但是手肘內側的脈搏遲緩且弱。張仲景曾說過,手肘內側脈搏遲緩的人,營氣不足,血氣微少,不宜發汗。因此,我在建中湯中加入當歸和黃耆讓他服用。隔天他的脈象依然如此,家人開始焦急,日夜催促我開發汗的藥。他們的話語近乎不禮貌了。但我忍受著,依然只使用建中湯來調理他的營氣。
到了第五天,他手肘內側的脈搏終於回復正常。於是,我讓他服用麻黃湯。喝下第二劑後,他開始發狂。片刻後稍微安定,稍作休息後,已經出汗了。這件事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治病真的不容易。張仲景雖說不必顧及早晚,立即治療,但作為醫生,仍需考慮患者的表裡虛實,等待恰當的時機。如果沒有遵循步驟,雖然可能暫時獲得舒緩,但長期下來會損耗五臟,縮短壽命,這樣的做法有何意義呢。
方龍潭的《本草切要》中,有治療傷寒裡虛表實,服用散發藥物後,邪汗無法排出,身體發熱且煩躁,六脈空虛且頻率快的處方:
使用一兩的黃耆,三錢的桂枝,三錢的白芍藥,三錢的人參,八分的甘草,一錢五分的柴胡。
加入三片生薑和三個黑棗,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患者有嘔吐現象,不宜直接使用桂枝湯。可以將此處方與桂枝湯結合,並額外加入一錢的半夏,多加薑煎煮。這不是合併病症的嘔吐,而是傷寒雜病的嘔吐,因此即使不是典型的傷寒,也可以使用。對於風寒兩種症狀,理論上應該發汗,但如果患者虛弱,不宜發汗,則適合使用加入半錢黃耆的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