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7)
卷三 (7)
1. 死證
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死。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
十七日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不散(一作數)者。當喑。喑後三日。溫汗不出者死。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脈經○按此諸證。有難得其解者。然原文與靈樞熱病篇所敘死證錯綜。
要是屬古說。仍姑存之。)
白話文:
溫病導致腹瀉,腹痛劇烈者會死亡,無法醫治。若出現厥逆、汗出,脈搏堅強急促者可活,脈搏虛弱緩慢者會死亡。溫病發病二三日,身體發熱腹脹,頭痛,飲食如常,脈搏直而快者,八日內會死亡。發病四五日,頭痛腹痛並嘔吐,脈搏細而強者,十二日內會死亡。發病八九日,頭部不痛、身體不痛、眼睛不紅、顏色不變,反而腹瀉,脈搏細小微弱,按之不彈,手摸時脈搏很大,心下堅硬,十七日內會死亡。熱病發病七八日,脈搏不柔軟(或作喘)不散(或作數)者,將會失聲。失聲後三日,溫熱汗液不出的會死亡。熱病發病七八日,脈搏微細,小便不利,伴隨口渴乾燥,脈搏代脈,舌頭焦乾發黑者會死亡。熱病已經發汗,但持續高燒不退者也會死亡。
傷寒頭痛。脈短澀者死。熱病腹𩊅常喘。而熱不退者死。多汗脈虛小者生。𩊅實者死。(巢源)
汗出如油。口噤肉戰。呻吟喘促者死。發斑先赤後黯。面色黧晦。不治。發斑大便自利。不治。發黃而變黑。不治。張口出氣。乾嘔。骨骸熱痛者逆。咳逆。不止者不治。頭汗內外關格。小便不利。此為陽脫。不治。腹大滿而下泄。不治。(○按出靈樞。)若脈洪緊而滑。尤可慮。四肢厥逆。臍下絞痛石硬。眼定者逆。(總括)
如發散之時。用藥一二劑。汗不得來。就是踄手之病。或大汗不解。復反大熱。是謂汗後不解之症。終必難治。至若汗後。宜乎脈和。脈不和緩。而勢力反硬者。後必變重。又有汗後大熱不靜。脈勢短數。躁亂不寧。舌無津液。其人七日當戰。戰不過而死。又有脈勢虛大。大而無力者死。
白話文:
傷寒頭痛 脈短澀的人會死亡。
熱病 腹瀉經常氣喘,但熱度不退的人會死亡。大量出汗、脈虛弱的人會活下來。腹瀉嚴重的人會死亡。(巢源)
汗出如油。口禁肉戰 呻吟、氣喘促者會死亡。發出斑點,先紅後黑。面色黑晦的人無法治療。發出斑點,大便自利的人無法治療。發黃變成黑色的人無法治療。張口出氣,乾嘔,骨頭疼痛發熱的人是逆症。咳嗽逆氣,無法止住的人無法治療。頭部出汗,內外無法暢通,小便不順利的人是陽氣衰竭,無法治療。腹部脹滿,下痢不止的人無法治療。(○按:出自《靈樞》)脈很強勁、緊張且滑利,尤其讓人擔憂。四肢冰冷逆亂,肚臍下絞痛,眼睛發直的人是逆症。(總括)
如發散之時 使用一、兩劑藥發汗,汗卻出不來,就是虛脫的病症。或者大汗發不出來,又反覆出現高燒,這種汗後不解的症狀最後難以治療。至於汗後,脈象應該調和。脈象不調和,反而變得強硬,病情一定會加重。還有汗後發高燒不退,脈象短促,煩躁不安,舌頭沒有津液,七天內這個人會抽搐,抽搐不止就會死亡。還有脈象虛浮有力,有力卻無力的人會死亡。
又有脈勢散亂者死。脈無根蒂者死。又有手診脈時。抽撤不定者死。又有手診脈。強硬翻動者死。呃逆不止者死。氣急痰喘者死。下後脈大譫語者死。凡此死症。不可枚舉。(繩墨)
白話文:
有脈象混亂的人會死亡。沒有基礎的脈搏也表示病人即將死亡。在用手把脈的時候,如果脈搏不穩定、跳動無常,也是死亡徵兆。另外,若脈搏堅固且不斷地反覆跳動,也會導致人死亡。打嗝不停止和呼吸困難伴隨著喉嚨裡的痰聲都是死亡的預兆。這些都是一些致命病症的例子,但並不能一一列舉完畢。(出自《繩墨》)
2. 愈候
易愈之病。取於神則神清。取於色則色澤。取於聲則音長。取於體則身輕。取於皮則膚潤。取於脈則和洪。皆一派不死之證。故曰生證也。若有如是之生證。忽然口噤不語。煩躁而甚。六脈停伏。宜謹察之。非變凶也。乃邪正交爭。生戰汗之候。為將愈之兆也。凡傷寒渴者。
多陽證易愈。若忽然飲多。尋常消散無停。知釀汗而作解也。傷寒多不能食。若忽然能食。且脈浮。知胃和邪還於表。而作解也。若不即解者。陰陽未得其時也。子時得之。午時必解。陽濟陰生而解也。午時得之。子時必解。陰從陽化而解也。(金鑑)
凡疫邪留於氣分。解以戰汗。留於血分。解以發斑。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是以邪在氣分。則易疏透。邪在血分。恆多膠滯。故陽主速。而陰主遲。所以從戰汗者。可使頓解。從發斑者。當圖漸愈。(溫疫論○類編云。戰汗亦有未能頓解者。發斑亦有不待漸愈。而便脫然者。未可概論。)
白話文:
易愈之病
從神氣中取之,則神清氣爽。 從顏色中取之,則面色紅潤。 從聲音中取之,則聲音洪亮。 從體質中取之,則身體輕盈。 從皮膚中取之,則皮膚細嫩光澤。 從脈象中取之,則脈搏和緩有力。
以上都是長生不老的徵兆。所以稱之為生證。如果出現了這些生證,但突然口不能言,焦躁不安,六脈停滯不顯,應該仔細觀察。這不是病情加重的前兆,而是正邪交戰,將要出汗的徵兆,也是即將痊癒的預兆。
凡傷寒口渴者
多為陽證,容易痊癒。如果突然大量飲水,症狀很快消退,說明將要出汗而痊癒。傷寒多不能飲食,如果突然能進食,且脈象浮緩,說明胃氣和順,邪氣已返於體表,也將要痊癒。如果不能立即痊癒,說明陰陽失調。在子時生病的,在午時一定會痊癒,因為陽氣生發,陰氣消退。在午時生病的,在子時一定會痊癒,因為陰氣轉化成陽氣。
凡疫邪留於氣分
以出汗為治法。留於血分,以發斑為治法。氣屬陽而輕清,血屬陰而重濁。因此邪氣在氣分,容易疏通透發。邪氣在血分,往往粘滯難除。所以陽證病程較快,陰證病程較慢。所以從出汗治法的,可以迅速痊癒。從發斑治法的,需要逐漸痊癒。(《溫疫論○類編》說:出汗治法也有不能迅速痊癒的,發斑治法也有不需要逐漸痊癒而突然痊癒的。不能一概而論。)
傷寒多日。忽覺渾身癮疹。發越而癢。此乃用藥中病。陰陽分別。榮衛流行。病氣自毛竅中出。他病亦然。小兒驚風發熱將產。亦如是。(總括)
發癢。乃陽氣初回之象。非風非血燥也。(入門)
久不得寐。一旦欲寐。別無余病。此為陰陽和而愈也。(要訣)
有大汗大下之後。邪氣已退。正氣已復。身涼脈微。鼾息酣睡。此吉兆也。(明條)
白話文:
傷寒症狀持續多日後,突然覺得全身出現疹子,並感到癢。這表示藥物對症,身體的陰陽平衡已經被調節,營養和衛生的流動恢復正常,疾病之氣從皮膚毛孔排出。其他疾病也是如此。小孩因驚嚇引發發熱或臨產前的症狀,也是同樣道理。
出現癢感,是陽氣開始回歸的徵兆,並非風邪或血燥引起的。
長時間無法入睡,但突然想要入睡,且無其他餘病,這是因為陰陽兩種能量和諧共處,病情自然痊癒的表現。
在大汗淋灕或大量排泄後,邪氣已經消退,正氣也得以恢復,身體感到涼爽,脈搏微弱,沈睡安詳,這是預示病情向好轉變的吉祥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