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察耳

耳者。腎之竅。察耳之好惡。知腎之敗絕。然腎為人之根本。故腎絕者。未有不死也。(五法)

凡耳輪紅潤者生。或黃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皆為腎敗。凡耳聾耳中疼。皆屬少陽之熱。而為可治。若耳聾舌卷唇青。此屬厥陰。為難治也。(蘊要○按陽虛。亦有耳聾。)

白話文:

【觀察耳朵】

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通過觀察耳朵的好壞,可以瞭解腎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然而,腎臟是人體的根本,所以如果腎功能衰竭,基本上是無法存活的。(五法)

一般來說,如果耳廓紅潤,這代表身體健康。但如果耳朵呈現黃色、白色、黑色或青色,且乾燥無光澤,這就是死亡的徵兆。耳朵皮膚薄且呈白色或黑色,都是腎臟功能衰退的象徵。所有耳鳴或耳痛的情況,通常是由於少陽經的熱症引起,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是耳鳴伴隨舌頭蜷縮、嘴脣發青,這就屬於厥陰經的問題,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蘊要○按:也有因為陽氣不足導致耳鳴的情況。)

2. 察鼻

鼻孔乾燥者。屬陽明之熱。必將衄血也。鼻孔乾燥。黑如煙煤。陽毒熱深也。鼻孔冷滑而黑者。陰毒冷極也。鼻塞濁涕者。風熱也。鼻孔搧脹者。為肺絕而不治也。(蘊要)

白話文:

【觀察鼻子的情況】

鼻子內部感到乾燥的人,這是屬於陽明經的熱症,預示著可能會有鼻血的情況發生。如果鼻孔內乾燥且黑得像燒過的煤炭一樣,這代表體內的陽性毒素已經非常嚴重。而鼻孔感覺冰冷、濕滑且呈現黑色,則是體內陰寒毒素達到極點的表現。若出現鼻塞且流黃色或混濁鼻涕,這多是由於風熱所引起的。當鼻孔不正常地膨脹,這通常意味著肺部功能已經衰竭,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且難以治療的。

3. 察口唇(唇甲青。見次卷。)

口唇者。肌肉之本。脾之華也。視口唇好惡。可以知病之淺深。(五法)

凡口唇焦乾。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唇口俱赤腫者。熱甚也。唇口俱青黑者。冷極也。口苦者。膽熱也。口中甜者。脾熱也。口燥咽乾者。腎熱也。舌乾口燥。而欲飲水者。陽明之熱也。若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口張氣直。口如魚口。口唇顫搖不止。氣出不返。皆不治也。(蘊要)

白話文:

口脣是肌肉的根本,也是脾臟健康的外在表現。通過觀察口脣的狀況,我們可以瞭解疾病的輕重程度。

如果口脣乾燥無澤,這通常表示脾臟有熱。若是乾燥但顏色紅潤,情況還算穩定;但若乾燥且顏色變黑,則病情較嚴重。如果嘴脣和嘴巴都紅腫,代表體內的熱度非常高。相反地,若嘴脣和嘴巴都呈現青黑色,則表示身體極度寒冷。感覺嘴裡苦澀,可能是膽臟有熱;嘴裡感覺甜,則可能是脾臟有熱;口乾喉嚨也乾,可能是腎臟有熱。如果舌頭乾燥、口渴想喝水,這是腸胃熱的表現。

然而,如果出現嘴脣青紫、舌頭蜷縮,或是嘴脣周圍變成青色,口邊黧黑,嘴巴大開呼吸急促,或是像魚一樣張口呼吸,嘴脣不停顫抖,呼吸出氣卻無法回吸,這些都是病情非常嚴重,治療困難的情況。

4. 察舌

傷寒舌上胎。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已後。舌本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澀。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即無胎。及邪氣傳裡。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胎也。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里。

或邪氣客於胸中者。皆舌上胎白而滑也。經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者也。陽明病。脅下硬病。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是邪客於胸中者也。

藏結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則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及其邪傳為熱。則舌之胎。不滑而澀也。經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熱聚於胃。

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為熱之極也。(明理○按此以胎滑。為邪未入里之侯。是在陽證。理宜然。然滑澀之異。即里證寒熱真辨所存。藏結胎滑。亦是裡寒。蓋非表候。又胸上有寒。丹田有熱。是寒熱字互錯。則其胎亦膈熱所致。

可知。)

舌者。內司腸胃。傷寒傳裡。則裡熱燒灼。津液乾枯。結於舌上為胎。如鍋心滾沸。米飲煎乾。結衣一層於鍋底。即此意也。蓋傷寒自表傳裡。全以舌胎為驗。傳裡淺深。亦以舌胎為驗。裡熱既清。漸進穀氣。亦終以舌胎為驗。故驗舌乃審察傷寒之大要。其驗之之法。舌潤而和。

為邪在裡。舌苦而湯。為邪將入里。舌乾燥有胎。則知邪已傳裡。化而為熱。如胎色白者。為熱尚淺。胎色黃者。為熱漸深。胎色黑。及舌中心黑。如小舌形。而芒刺裂指者。皆熱極之症也。又驗其出舌。出舌長而尖者。為熱未甚。出舌圓而平者。為熱已甚。若出舌短。不能出齒外。

而形方者。熱盛之極也。問曰。金鏡三十六舌。以純黑者。為水剋火。系大寒症。用理中湯救之。今曰熱極。不與古人之論逕庭乎。曰。大寒症而舌青黑者。水來剋火也。熱極症而舌紫黑色者。火極似水也。又水來剋火者。水化也。必津潤而滑。無焦燥之理。火極似水者。火化也。

必焦燥有芒刺如銼。而無津潤之理。二者色黑雖似。而青紫潤燥不同。烏得以寒為熱。以熱為寒乎。又傷寒有陽似陰。有陰包陽。有陽極反發厥。陰盛反發躁。症脈俱不可辨者。獨有舌胎可辨。果見舌胎青黑而滑。雖症脈俱陽。知其內本虛寒。何疑於表裡傳中之大辯乎。(孝慈備覽。

白話文:

[觀察舌頭]

傷寒病會在舌頭上產生舌苔。要如何判斷呢?舌頭是心臟的器官,依照自然法則,應該呈現南方火的紅色且有光澤。當傷寒病發三四天後,舌頭的根部會出現一層膜,呈現白色、光滑像胎兒的胎脂。病情嚴重的話,舌苔可能會乾燥或粗糙,甚至呈現黃色或黑色。這些不同的情況,代表體內熱氣的深淺程度。

如果邪氣還停留在體表,舌頭上不會有舌苔。一旦邪氣進入體內,導致津液凝結,舌頭上就會產生舌苔。當寒邪剛開始侵入體內,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熱,可能停留在半表半裡的位置,或是邪氣停留在胸腔中,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舌頭上的舌苔呈現白色且光滑。

經典上說:「舌頭像有胎脂一樣,表示丹田有熱,胸腔有寒,是邪氣剛開始進入體內的情況。」陽明病,脅肋下方會有硬塊,不大便且嘔吐,如果舌頭上有白色舌苔,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表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位置。如果陽明病患者使用瀉下的方式治療,會導致胃部空虛,使得客氣擾動橫膈膜,造成心中煩躁,如果舌頭上有舌苔,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表示邪氣停留在胸腔中。

如果體內有積滯,考慮可以使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但如果舌頭上的舌苔是光滑的,就表示不可以使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因為邪氣尚未完全轉化為熱,還帶有表寒的性質。等到邪氣轉化為熱,舌頭上的舌苔就會變得粗糙而不光滑。經典上說:「傷寒病七八天都沒有好轉,熱邪在體內凝結,表裡都有熱,時常怕風,舌頭乾燥且煩躁,想要喝很多水,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這是因為熱邪耗損了津液,使原本光滑的舌苔變得乾燥。如果熱邪聚集在胃部,舌頭就會呈現黃色,表示熱邪已經很深了。《金匱要略》中提到:「舌頭呈現黃色,還沒有使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一旦使用瀉下治療,黃色就會自然消失。」如果舌頭呈現黑色,代表熱邪已經到了極點。

(明理按:這裡認為舌苔光滑,表示邪氣還沒有進入體內,這是指陽證的情況,這樣的解釋是合理的。但是,光滑和粗糙的差異,也反映了體內寒熱的真實情況。體內有積滯,舌苔光滑,也屬於裡寒,並非表證。另外,胸腔有寒,丹田有熱,這裡的寒熱說法可能互相顛倒,那麼,舌苔也可能是因為橫膈膜有熱所導致。)

舌頭內連腸胃,當傷寒病邪傳入體內,體內熱邪會灼燒津液,使津液乾枯,凝結在舌頭上形成舌苔,就像鍋子裡的水煮沸,米漿煎乾後,在鍋底結成一層焦皮一樣。傷寒病從體表傳入體內,完全可以透過觀察舌苔來判斷。傳入體內的深淺程度,也可以透過觀察舌苔來判斷。當體內熱邪清除之後,腸胃開始吸收食物的能量,最後也可以透過觀察舌苔來判斷。因此,觀察舌頭是判斷傷寒病的重要關鍵。

觀察的方法如下:舌頭濕潤且平和,表示邪氣在體內;舌頭苦澀且發燙,表示邪氣將要進入體內;舌頭乾燥且有舌苔,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體內,並且轉化為熱。如果舌苔是白色的,表示熱邪還比較淺;如果舌苔是黃色的,表示熱邪越來越深;如果舌苔是黑色的,或者舌頭中心呈現黑色,像小舌頭一樣,而且有芒刺,表示熱邪已經到了極點。另外,觀察伸出舌頭的樣子,伸出舌頭長而尖,表示熱邪還不是很嚴重;伸出舌頭圓而平,表示熱邪已經很嚴重;如果伸出舌頭很短,不能超出牙齒之外,而且形狀是方的,表示熱邪已經到了極點。

有人問:「《金鏡三十六舌》中,認為純黑色的舌頭是水剋火的現象,屬於大寒證,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現在卻說這是熱邪到了極點,這不是和古人的論點相反嗎?」

回答說:「大寒證的舌頭是呈現青黑色的,這是水來剋火的現象。熱邪到了極點的舌頭是呈現紫黑色的,這是火到了極點,看起來像水的現象。水來剋火,是因為水氣變化所導致,舌頭一定會呈現濕潤且光滑,不會有焦躁的感覺。火到了極點,是因為火氣變化所導致,舌頭一定會呈現焦躁,有芒刺,不會有濕潤的感覺。雖然兩種情況的顏色都呈現黑色,但是青色和紫色的潤燥情況不同,怎麼可以把寒證當作熱證,把熱證當作寒證呢?

另外,傷寒病有陽證卻看起來像陰證,有陰證卻包裹著陽證,有陽氣到了極點反而虛脫,有陰氣旺盛反而煩躁不安,這些情況的症狀和脈象都無法判斷,只有舌苔可以判斷。如果舌苔呈現青黑色且光滑,即使症狀和脈象都呈現陽證,也要知道體內的本質是虛寒,這樣就不會對表裡傳變的判斷產生懷疑了。(孝慈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