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多眠

陰盛主靜。靜則使人多眠。或踡臥而眠。或終日不言而眠。均屬直中表症。多眠是感邪深重。必見頭痛發熱。而鼻息氣粗。里症多眠。因熱沖清道。神思昏昧。然必呼之即醒。不若直中身冷鼻冷。聲息微怯。呼之不醒也。(孝慈備覽)

凡得汗後。脈靜身涼。而好睡者。病之愈候也。(蘊要○互見愈候。)

2. 短氣

傷寒短氣。何以明之。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喘者。張口抬肩。搖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衝者。復裡氣時時上衝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喘。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經所謂短氣者眾。

實為難辨之證。愚醫莫識之。為治有誤者多矣。要識其短氣之直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短氣有責為虛者。有責為實者。又有屬表。又有屬裡者。要當審視之。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作虛也。大抵短氣為實。金匱要略曰。

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氣。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微者短氣。即此觀之。短氣之由亦眾矣。必審其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審其邪氣在表裡之不差。隨症攻之。了無不愈者矣。(明理)

3. 動氣

傷寒動氣。何以明之。動氣者。為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藏氣不治。隨藏所主。發泄於臍之四傍。動跳築築然。謂之動氣。難經。脾內證。當臍有動氣。經特曰。臍之四傍動氣。不可汗下。獨不言脾候。當臍有動氣者。以脾者中州。為胃以行津液。發汗吐下。猶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詎可動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者。發汗吐下。務要審諦。舉此動氣。類可知矣。(明理)

4. 戰慄(戰汗。詳見少陽病篇中。)

傷寒戰慄。何以明之。戰慄者。形相類而實非一也。合而言之。戰慄非二也。析而分之。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戰搖者。是也。慄者。心戰是也。戰之與慄。內外之診也。昧者通以為戰慄也。通為戰慄。而不知有逆順之殊。經曰。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者。

即此觀之。戰之與慄。豈不異哉。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慄。戰外而慄內也。戰慄者。皆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而解矣。經曰。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者。是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慄為甚者也。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於正氣。正氣怯弱。故成慄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

(明理)

5.

傷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者。是也。傷寒振者。皆責其虛寒也。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也。而輕者為戰矣。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止聳動而振也。下後復發汗振寒者。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謂其血氣俱虛也。諸如此者。止於振聳爾。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為振振搖者。二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又非若振慄之比。(明理)

6. 厥(熱厥。互見陽明病。)

五六日間。手足逆冷者。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接。手足逆冷也。陽氣衰而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然有冷熱二證。當子細辨認之。熱厥。白虎承氣。冷厥。四逆理中。通脈四逆。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湯。可選用之。冷厥者。初得病者。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痢清穀。或清便自調。(○活人。此云。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弱。知冷厥也。其熱厥者。初中病。

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活人。此云。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厥至半日卻身熱。(○活人。此云。蓋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脈雖沉伏。按之滑。(○元戎引張翼云。其伏熱在內而厥者。脈雖沉伏。按之至骨。

宜來數也。)此為里有熱。(○活人。此云。其人或畏寒。)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通真子括要○治例。引高保衡。)

孫兆云。陽病極熱而厥。畢竟脈緊。外證須狂語揚衣被也。陰厥。按之脈沉遲。而形靜也。高保義云。寒厥。則證多。靜而了了。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也。熱厥。外證多昏塞。脈雖伏若實。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元戎)

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須下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總病)

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之論。何耶。曰。冒寒則手足寒。冒熱則手足熱。此病之常也。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覆。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厥寒。手足寒冷等語。皆變文耳。不可以論輕重。若言四肢則有異。亦未可純為寒證。(○此二句不妥。)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則為真寒無疑矣。急用姜附等藥溫之。少緩則難療矣。謂其寒上過乎肘。下過乎膝。

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脈兼證參之。方知端的。如手足厥逆。兼之以腹痛腹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痛後重。泄利稠黏。小便赤澀。

渴而好飲。皆熱證也。宜詳審之。(六書)

凡厥逆可下者。內有燥屎也。必以手按病人臍腹。或硬或滿。或痛者。是也。甚者。手不可近。或按則叫痛者。有燥屎也。若腹中轉氣下失。屁出極臭者。有燥屎也。或繞臍刺痛者。有燥屎也。(蘊要)

傷寒血證。亦有四肢發厥。以至昏迷悶絕者。此又不可不知。(總括)

足冷手不冷者。下焦衛氣不溫也。有下元素虛之人。病傷寒中風。惡寒發熱。但陽縮足冷者。當從夾陰例治。亦有兩手逆冷。而兩足熱厥如火者。此陰氣衰於下。腸氣衰於上。陰陽否隔之兆也。(緒論○案此熱厥之厥。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