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多眠

陰盛主靜。靜則使人多眠。或踡臥而眠。或終日不言而眠。均屬直中表症。多眠是感邪深重。必見頭痛發熱。而鼻息氣粗。里症多眠。因熱沖清道。神思昏昧。然必呼之即醒。不若直中身冷鼻冷。聲息微怯。呼之不醒也。(孝慈備覽)

凡得汗後。脈靜身涼。而好睡者。病之愈候也。(蘊要○互見愈候。)

白話文:

[多眠]

在中醫理論中,陰氣過盛的人會偏向於安靜。而這種安靜的表現可能就是讓人產生過度的睡眠,有的人蜷縮著身體睡覺,有的則是一整天都不說話,只管睡覺。這些都屬於直接中了外表症狀的情況。一個人如果睡眠過多,這往往表示他體內的邪氣較為嚴重,通常會伴隨著頭痛、發燒等症狀,而且呼吸時鼻息會比較粗。

如果是因為體內的熱氣衝擊到清道(即腦部),導致神智變得混沌,也會有過多的睡眠。但這種情況下,只要叫喚病人,他就能醒來,不會像那種因直接中邪而導致全身冰冷、鼻子冰冷、聲音微弱、膽小,甚至叫喚都無法醒來的情況一樣嚴重。(出處:孝慈備覽)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發汗後,脈搏平穩,身體感覺涼爽,並且開始嗜睡,這通常是疾病正在康復的徵兆。(出處:蘊要,可參照愈候部分)

2. 短氣

傷寒短氣。何以明之?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者也。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喘者,張口抬肩,搖身滾肚,謂之喘也。氣上衝者,復裡氣時時上衝也。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喘,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短氣也。經所謂短氣者眾,實為難辨之證。愚醫莫識之,為治有誤者多矣。要識其短氣之直者,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是也。短氣有責為虛者,有責為實者,又有屬表,又有屬裡者,要當審視之。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也。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作虛也。大抵短氣為實,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氣。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微者短氣。」即此觀之,短氣之由亦眾矣。必審其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審其邪氣在表裡之不差,隨症攻之,了無不愈者矣。(明理)

白話文:

【短氣】

這段文字談的是因感冒導致的短氣現象。我們如何辨別呢?短氣就是呼吸短淺,無法順利連接的狀態。這種情況看起來像喘,但實際上並不是喘,會感覺到有股氣往上沖,但其實並非氣真的在上沖。

真正的喘,是指張開嘴巴、抬起肩膀、全身搖晃、肚子滾動的情況。而氣上沖,則是指體內的氣時常向上沖。所謂的短氣,雖然呼吸頻率加快,但卻無法順利連接,看起來像喘,但實際上並非喘,搖晃肩膀看似在呻吟,但實際上並無痛苦,這就是短氣的現象。經典中提到的短氣有很多種類,確實是一個很難辨認的病症,許多醫生都無法正確診斷,治療上也常常出錯。

要辨認出真正因氣急而導致的短氣,就是呼吸急促且短淺的現象。短氣可以是因虛弱導致,也可以是因實證所致,還可能屬於表證或裡證,必須詳細觀察判斷。一般來說,如果心臟和腹部有脹滿感且伴隨短氣,通常表示病邪在體內,屬於實證;若腹部柔軟且飽脹,同時出現短氣,則通常表示病邪在體表,屬於虛證。總的來說,短氣大多是因實證所致。

《金匱要略》中提到,呼吸短淺,不足以供應所需,通常是因為實證。此外,心臟下方有水份積聚,也會導致短氣。《金匱要略》又說,飲食過量,水分積聚在心臟下方,即使程度輕微,也會導致短氣。由此可見,導致短氣的原因很多,必須詳細觀察病情,才能正確診斷,確定病邪是在體表還是體內,再根據症狀進行治療,這樣就能達到痊癒的效果。

3. 動氣

傷寒動氣。何以明之。動氣者。為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藏氣不治。隨藏所主。發泄於臍之四傍。動跳築築然。謂之動氣。難經。脾內證。當臍有動氣。經特曰。臍之四傍動氣。不可汗下。獨不言脾候。當臍有動氣者。以脾者中州。為胃以行津液。發汗吐下。猶先動脾。

況脾家發動氣者。詎可動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傷寒所以看外證為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者。發汗吐下。務要審諦。舉此動氣。類可知矣。(明理)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動氣」的觀念。在中醫學中,動氣是指一種在腹部產生的搏動感,這是因為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這種動氣通常出現在肚臍周圍,呈現出一種跳動或搏擊的感覺。

《難經》提到,當脾胃功能異常時,會在肚臍位置出現動氣。但經典特別強調,在肚臍四周出現的動氣,不宜採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式。雖然這裡沒有特別提到脾的功能狀態,但因為脾是人體運化水谷精微的主要臟器,負責將營養物質轉化並輸送至全身,因此在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前,必須先考慮對脾臟的影響。

如果脾臟本身就有動氣的現象,更不能輕易地採取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這就是為什麼經典特別不提及脾臟動氣的原因。在治療外感病時,我們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外在症狀,而不僅僅依賴脈象,因為有些情況必須透過詳細詢問才能得知。在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等強烈療法時,一定要謹慎判斷,以避免誤傷正氣。透過上述關於動氣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到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全面考慮各種因素的重要性。

4. 戰慄(戰汗。詳見少陽病篇中。)

傷寒戰慄。何以明之?戰慄者,形相類而實非一也。合而言之,戰慄非二也。析而分之,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戰搖者,是也。慄者,心戰是也。戰之與慄,內外之診也。昧者通以為戰慄也。通為戰慄,而不知有逆順之殊。經曰:「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者。」

即此觀之,戰之與慄,豈不異哉?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慄,戰外而慄內也。戰慄者,皆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而解矣。經曰:「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者,是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慄為甚者也。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於正氣,正氣怯弱,故成慄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

(明理)

白話文:

在談到「戰慄」,也就是常說的「戰汗」這個現象,我們該如何理解呢?戰慄看似相同,但實際上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從整體來看,戰慱並無二致,但細分之下,卻存在內在與外在的區別。所謂的「戰」,指的是身體的顫抖;而「慄」,則是心理上的恐懼或不安。戰和慄,分別代表了身體和心理的反應。然而,有些人會將兩者混為一談,稱作戰慄,卻忽略了它們之間存在著正反的差異。

古籍記載:「當胃部缺乏食物能量,脾臟運化功能受阻,口齒僵硬無法言語,這時出現的戰慄。」由此可見,戰和慄確實是有所不同的。戰和振動,振動較輕,戰則較重。戰在外,慄在內。戰慄,都是身體內部陰陽力量的鬥爭。在感冒即將康復、即將出汗的時候,正氣充足,邪氣無法抗衡,因此會自然出汗,不會出現戰慄。反之,如果邪氣欲出,而人體本來就虛弱,邪氣和正氣交戰,較輕的是振動,較重的就是戰慄。戰慄過後,正氣佔優勢,疾病就會痊癒。古書上說:「疾病在戰慄後出汗,隨後得到緩解,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患者本身虛弱,才會產生戰慄。邪氣在體外與正氣交戰,會表現為戰慄,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邪氣在體內與正氣交戰,則會表現為心理上的恐懼或不安,這表明病情加重。古書又說:「陰性被邪氣侵襲,必定會內心戰慄。」這表示,當表面的防禦力微弱,體內的抵抗力也無法守住,所以邪氣得以侵入陰性部位。在體內抵抗力下降,邪氣趁虛而入,正氣變得怯弱,因而形成慄。戰慄中的「戰」代表正氣佔上風,「慄」則表示邪氣佔據優勢。這就是對戰慄現象的理解和解析。

5.

傷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者。是也。傷寒振者。皆責其虛寒也。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欲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也。而輕者為戰矣。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止聳動而振也。下後復發汗振寒者。謂其表裡俱虛也。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謂其血氣俱虛也。諸如此者。止於振聳爾。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為振振搖者。二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又非若振慄之比。(明理)

白話文:

【振】

談到傷寒時身體產生的震顫,我們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當身體因寒氣侵襲而產生的震顫,會讓人感覺到一種深深的寒意,伴隨著全身不由自主的顫抖,這就是傷寒引起的震顫。這種震顫通常表明身體處在虛弱且寒冷的狀態。當人體準備出汗時,往往顯示身體已處於虛弱狀態,此時會出現一種蒸騰般的震顫,這是身體正在努力調節溫度,以期透過出汗來恢復正常。這種震顫接近於戰慄,但程度較輕,可稱為戰慄。戰慄通常是身體的正氣與外來病邪進行鬥爭的表現,這種鬥爭會引發劇烈的寒戰。然而,震顫只是因為身體虛弱,並未達到與病邪激烈鬥爭的程度,因此只表現為身體的顫抖。

當患者經過治療後再次發汗,同時伴有寒顫,這表明患者體內的表裡均處於虛弱狀態。

失血過多的人如果再發汗,會感到寒顫且震顫,這表示他們的血液和氣力都處於虛弱狀態。

所有這些情況,通常只會出現震顫和身體顫抖的症狀。如果震顫到近乎倒地,或身體不停搖晃,這兩種情況通常是由於發汗過多,導致陽氣損失,經絡虛弱,無法自我控制,所以身體才會不停搖晃。這與一般的寒顫不同。

以上是對此現象的理解和解釋。

6. 厥(熱厥。互見陽明病。)

五六日間。手足逆冷者。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接。手足逆冷也。陽氣衰而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不通。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然有冷熱二證。當子細辨認之。熱厥。白虎承氣。冷厥。四逆理中。通脈四逆。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湯。可選用之。冷厥者。初得病者。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痢清穀。或清便自調。(○活人。此云。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之遲弱。知冷厥也。其熱厥者。初中病。

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活人。此云。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厥至半日卻身熱。(○活人。此云。蓋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若微厥即發熱者。熱微故也。)脈雖沉伏。按之滑。(○元戎引張翼云。其伏熱在內而厥者。脈雖沉伏。按之至骨。

宜來數也。)此為里有熱。(○活人。此云。其人或畏寒。)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通真子括要○治例。引高保衡。)

孫兆云。陽病極熱而厥。畢竟脈緊。外證須狂語揚衣被也。陰厥。按之脈沉遲。而形靜也。高保義云。寒厥。則證多。靜而了了。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也。熱厥。外證多昏塞。脈雖伏若實。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元戎)

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須下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總病)

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之論。何耶。曰。冒寒則手足寒。冒熱則手足熱。此病之常也。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兼水化。故有此象耳。

陰陽反覆。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厥寒。手足寒冷等語。皆變文耳。不可以論輕重。若言四肢則有異。亦未可純為寒證。(○此二句不妥。)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則為真寒無疑矣。急用姜附等藥溫之。少緩則難療矣。謂其寒上過乎肘。下過乎膝。

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與脈並所兼之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脈兼證參之。方知端的。如手足厥逆。兼之以腹痛腹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痛後重。泄利稠黏。小便赤澀。

渴而好飲。皆熱證也。宜詳審之。(六書)

凡厥逆可下者。內有燥屎也。必以手按病人臍腹。或硬或滿。或痛者。是也。甚者。手不可近。或按則叫痛者。有燥屎也。若腹中轉氣下失。屁出極臭者。有燥屎也。或繞臍刺痛者。有燥屎也。(蘊要)

傷寒血證。亦有四肢發厥。以至昏迷悶絕者。此又不可不知。(總括)

足冷手不冷者。下焦衛氣不溫也。有下元素虛之人。病傷寒中風。惡寒發熱。但陽縮足冷者。當從夾陰例治。亦有兩手逆冷。而兩足熱厥如火者。此陰氣衰於下。腸氣衰於上。陰陽否隔之兆也。(緒論○案此熱厥之厥。可疑。)

白話文:

【熱厥與冷厥】

疾病到五、六天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這就被稱為厥症。厥的意思就是逆反,指的是陰陽失去協調,導致手腳冰冷。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衰弱,陰氣過盛,陰氣壓過陽氣,造成陽脈運行受阻,手腳因此冰冷。感冒時,如果熱象多於厥象,病情有望恢復;反之,厥象多於熱象,表示病情正在惡化。對於冷熱兩種厥象,需細心辨識。

治療熱厥可採用白虎承氣湯或四逆理中湯,冷厥則適用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膽湯等,這些治療方案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冷厥患者,剛開始患病時,四肢就會冰冷,脈搏沉微且不快速。患者腳部多蜷縮著睡覺,感到寒冷,可能拉緊衣服保暖,不喝水,或者有清稀的腹瀉,或是大便正常。外部症狀多清醒而平靜,脈搏雖然沉實,但輕按會發現遲弱,由此可判斷為冷厥。

熱厥患者,在初次發病時,一定有身體發熱和頭痛等陽性症狀,通常到二、三天後纔出現厥象。厥象持續半天後,身體會再次發熱。脈搏雖沉伏,但輕按會發現滑順,這表明體內有熱象。患者可能會怕冷,喝水,手腳不安,煩躁無法入眠,大便乾結,小便色紅,外部症狀多呈現混亂狀態,由此可判定為熱厥。

手腳冰冷都屬於厥陰類病症,不宜使用下法或發汗法。然而,如果手腳雖然冰冷,但偶爾會回暖,或者手腳冰冷,但手掌心保持溫暖,這就不完全屬於厥陰病症,可以考慮適當的發汗或下法。

手腳冰冷反映脾胃的健康狀況:脾胃熱則手腳熱,脾胃寒則手腳冷。然而,傷寒病中存在“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的現象,這是因為極端情況下,事物會發生轉變,不能僅以常理推斷。當火氣過度旺盛,反而會帶有水化的特性,從而產生這種現象。

陰陽的相互轉換,使得疾病的發展難以用常規理論來解釋。經典中提到的“厥逆”、“厥冷”、“厥寒”、“手腳冰冷”等詞彙,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不能單純用來判斷病情的輕重。若提到“四肢”,則有所區別,但也不能完全定義為寒證。如果冰冷延伸到手臂和小腿以上,則極有可能是真寒,應立即使用薑附等藥物溫暖,否則治療會變得困難。因為寒氣如果超過肘部,低於膝蓋,表明體內真寒已達四肢。

治療時,不能僅憑手腳冰冷就判定為寒證,必須結合脈象和其他症狀來判斷。例如,手腳冰冷伴隨腹痛、腹脹、清稀的腹瀉、清澈的小便、口不渴、惡寒戰慄、面部蒼白等,都是寒證的表現;相反,如果伴有腹痛加重、稠厚的腹瀉、小便色紅、口渴想喝水,則是熱證的徵兆。

對於可通過下法治療的手腳冰冷,通常是由於體內有燥屎。醫生需檢查患者的腹部,如果發現硬塊、飽滿或疼痛,則可能是燥屎所致。嚴重時,腹部觸碰會非常敏感,甚至疼痛難忍,放屁異常臭,這也是燥屎的徵兆。

傷寒引起的出血症狀也可能導致四肢冰冷,甚至昏迷,這一點也需要認識到。

如果腳冷而手不冷,可能表示下焦的衛氣不夠溫暖。對於某些下焦元素虛弱的人,受到傷寒或風邪侵襲,出現惡寒發熱和腳冷,應按照夾陰的原則來治療。另一種情況是雙手冰冷,雙腳卻熱得像火燒,這可能是陰氣在下部衰弱,腸氣在上部衰竭,顯示陰陽隔絕的跡象。

以上內容概述了熱厥和冷厥的特徵及治療方法,強調了辨識和治療時需綜合考量各種症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