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渴(當參雜載渴與水法)

凡渴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若飲多而欲冷者,陽渴也。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陰亦有自利而渴,但陰有渴,古人多用冷劑,以其皆挾陽氣耳。然亦有下利清穀,不繫熱利,純是陰證,而反見渴者,此是陰在下,隔陽於上,兼因泄瀉,津液既去,枯燥而渴。其人雖引飲,所飲自少,而常喜溫,不可投冷劑。(要訣)

病人有實熱而渴者,有氣虛自汗過多,或誤發汗,津液頓亡,而渴者,名曰血渴,治法不同。假令血熱發渴,外症四肢有熱,小便赤澀。(虛實辨疑)

劉氏曰:大抵陰虛,煩躁發渴,不能飲水,或有勉強飲下,良久復吐出,或飲水而嘔,或噦逆者,皆內寒也。豈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躁渴,則不飲水也。或為能飲不吐,復欲飲者,熱也。(選錄)

有一等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者,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散亦不過若此。蓋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則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西塘感症評。)

白話文:

【對於口渴的情況】

只要遇到患者口渴,我們應詳細詢問他們想喝的是冷飲還是熱飲,想要喝的量是多還是少。如果患者喝水量大且偏好冷飲,這通常屬於陽性口渴。進一步來說,我們還需仔細檢查患者是否有相關症狀出現在經絡上。

陰性口渴也可能出現腹瀉和口渴的情況,但古人常用冷飲來處理這種情況,因為他們認為這都是因為身體裡夾雜著陽氣所致。然而,也有患者會出現清稀的大便,而非熱性腹瀉,完全符合陰性症狀,但同時也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陰性症狀在下,而陽性症狀被阻隔在上,加上因為腹瀉導致體內的津液流失,造成身體乾燥並產生口渴。即使他們會想喝水,但實際攝取的水量卻不多,而且他們偏好溫熱的飲料,這種情況下不應該使用冷飲來治療。

【對於因實熱或血渴而口渴的患者】

有些患者因體內有實熱而口渴,有些患者則是因為氣虛、自汗過多或誤發汗導致津液突然流失而口渴,這種情況被稱為血渴,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例如,因血熱而口渴的患者,其四肢可能有發熱的症狀,且小便呈現紅色且尿道有燒灼感。

【劉氏觀點】

劉氏指出,大多數情況下,口渴是由於陰虛,患者會感到煩躁,但並不渴求喝水。有些患者勉強喝水後,過一陣子又會嘔吐出來,或者喝水後立即嘔吐,或者打嗝,這些都是體內寒冷的徵兆。然而,也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即患者能夠喝水而不嘔吐,並且還想再喝,這表明體內有熱。

【中氣虛寒的情況】

另一種情況是,中氣虛寒,體內的寒水上升,迫使浮游之火停留在咽喉和口腔之間,患者會感到口渴並想喝水,但是喝水量不會超過一兩口就不再想喝了,短時間後又會再次感到口渴,每次喝水的量也不會增加。這是由於上焦部位需要水分,但當水分到達中焦部位時,由於體內已有足夠的水分,因此不再需要更多的水分,這正是他們所討厭的。

2. 煩躁(虛煩如狂。見陽明病。陰極發躁。見少陰病。)

傷寒煩躁。何以明之?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也,躁也,有陰陽之別焉。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經有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皆以煩為熱也。有不煩而躁者,為怫怫然,便作躁悶,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所謂躁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煩躁之由,又為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有因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皆不同也。煩躁為常有之疾。

復有諸不治之證,臨病者之側,又當熱審焉。(明理)

有汗之煩躁,里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大白)

有脈數心煩而躁,至夜不寧者,為血虛,芍藥甘草湯;有晝日煩躁,至夜安靜者,為陽虛,乾薑附子湯;有誤用姜附而煩躁,虛則升陽散火,實則黃連解毒。若躁極脈亂者,勿治也。(緒論)

凡見厥冷下利,讝語遺尿直視,躁不得臥,其脈無力欲絕者,不治。凡先煩後躁可治,先躁後煩死,獨躁不煩者死。更有臥寐不寧者,乃胃中津液乾枯,不能內營其魂魄也。惟為生津,俾胃和,而臥自安也。(錦囊)

白話文:

【對於煩躁的瞭解】

如何理解傷寒中的煩躁?煩,是指心情焦慮不安;躁,指的是情緒激動,憤怒。兩者合在一起,煩躁通常是由熱引起的。但如果要細分,煩與躁有陰陽之差異。煩屬陽,躁屬陰。煩是熱的輕微表現,躁則是熱的嚴重形式。古籍中有提到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等詞彙,都是將煩與熱相聯繫。然而,也有不煩只躁的情況,這類型的躁是悶悶不樂,且有種被陰氣阻隔陽氣的感覺。

就算躁到想躺在泥水中,但喝水卻無法入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煩躁。它先從煩開始,逐漸演變成躁。反過來,躁煩是指先躁後煩。導致煩躁的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邪氣在體表引發,也可能是邪氣在體內引起,或是火療造成的,甚至是陽虛或陰盛所導致。每種情況都有其特殊性。煩躁是一種常見疾病。

但在治療時,也要考慮那些無法治癒的症狀,並在診斷時加以判斷。

【辨識與治療】

如果患者有汗且煩躁,這是體內的症狀,應使用清熱法。反之,若無汗且煩躁,這是體表的症狀,應採用散表法。脈搏浮動的煩躁,也是體表的問題,同樣適用散表法。脈搏隱藏的煩躁,則是潛藏的邪氣,應採取提升正氣的方法。脈搏深沉且頻率快的煩躁,表示體內有熱,宜採用清熱法。脈搏深沉且緩慢的煩躁,表示體內有寒,宜採用溫經法。

【特定情況的處理】

心煩且躁動,夜晚難眠,脈搏快速,這是血虛的表現,可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白天煩躁,夜晚安靜,這是陽虛,宜用乾薑附子湯。誤用薑附導致煩躁,虛則提升陽氣,消散火氣,實則用黃連解毒。若是脈搏混亂到極點,就無法治療了。

【預測生死】

看到四肢冰冷、腹瀉、胡言亂語、尿失禁、目光直視、躁動不安且脈搏弱到幾乎停止,這種情況無法治癒。先煩後躁可以治療,先躁後煩則會致命。單純躁動而不煩,也會致死。睡眠不穩,可能是胃部津液枯竭,無法滋養精神。唯有補充津液,使胃部和諧,才能安穩睡覺。

3. 晝夜偏劇

凡病晝靜夜劇者。熱在血分。若夜靜晝劇者。此熱在氣分。若晝夜俱劇者。此熱在氣血之分也。若有表證。不得汗出。晝夜不得安。脈浮數者。宜發汗則愈。若有裡實。大便不通。燥糞結聚。發躁晝夜不得安。則宜下之則愈。(蘊要)

白話文:

凡是疾病在白天平靜,夜晚卻加劇的,表示熱邪在血液中。如果病情夜晚平靜,白天卻加劇的,這表示熱邪在氣體中。假如無論晝夜病情都十分嚴重,那麼熱邪就同時存在於氣與血中。假如有表證,無法流汗,晝夜都感到不適,脈象浮而快的,應該發汗治療就會好。如果體內有實熱,導致大便不通,乾硬的大便堆積,煩躁不安晝夜難眠,這種情況應使用瀉下法治療就會康復。(蘊要)

所有疾病如果白天症狀輕微,到了晚上卻加重的,代表體內的熱邪在血液中作祟。反之,如果病症在夜晚減輕,但白天卻加重的,這表示熱邪影響的是氣體運行。然而,如果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病症都非常嚴重,那麼熱邪就同時影響了氣和血。假如有外感病證,身體無法正常出汗,晝夜都感覺不舒服,且脈搏快速的,應該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病情就會得到改善。如果體內有實質的熱毒,導致大便不暢,乾硬的大便堆積,並且日夜感到焦躁不安,那麼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才能恢復健康。(蘊要)

4. 讝語

傷寒讝語。何以明之。讝者。謂呢喃而語也。又作譫。謂妄所有見而言也。斯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夫心藏神。而心主火。病則熱氣歸焉。傷寒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識昏不知所以然。遂言無次。而成讝妄之語。輕者。睡中呢喃。

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有讝語者。有獨語者。有狂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此數者。見其熱之輕重也。讝語與獨語。雖間有妄錯之語。若與人言有次。是熱未至於極者也。經曰。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是病獨語未為劇也。狂語者。熱甚者也。由神昏而無所見覺。

甚則至於喊叫而言語也。言語不休者。又其甚也。至於亂言者。謂妄言罵詈。善惡不避親疏。為神明已亂也。經曰。諸逆發汗。微者難差。劇者言亂。是難可複製也。讝語之由。又自不同。皆當明辨之。有被火劫讝語者。有汗出讝語者。有下利讝語者。有下血讝語者。有燥屎在胃讝語者。

有三陽合病讝語者。有亡陽讝語者。諸如此者。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細。不過一日死。(○按此二句。本於十七難。)實則讝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者。皆為逆也。經曰。直視讝語。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謂其正氣脫絕也。能知虛實之診。能識逆從之要。治病療病。則不失矣。(明理)

讝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常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繇。語雖謬。而諄諄重複不自已。年老之人。遇事則誶語不休。以陽氣虛也。二者本不難辨。須以他證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渴。而妄言者。乃里實之讝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發熱。而妄言者。乃陰隔陽之讝語也。此讝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要訣)

讝語者。謂亂語無次第。數數更端也。鄭聲者。謂鄭重頻煩也。只將一句舊言。重疊頻言之。終日殷勤。不換他聲也。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數數更端。神不足。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成無己謂鄭聲。為鄭衛之聲。非是。(醫綱)

經曰。實則讝語。虛則鄭聲。是鄭聲亦讝語也。其所以分鄭聲與讝語者。在乎虛實。其所以別虛與實者。在乎聲之輕重耳。歌哭怒笑。其聲長而有力。身輕能自轉側坐起。不大便。脈滑而長。或緩而有力。脈不數。此實則讝語也。宜黃連石膏之類。如胃中有燥屎。不大便。宜大承氣湯。

證雖怪異。一二劑即愈。若夫似睡非睡之間。或昏或清。似語非語。即所言者。或平日所作之事。或無稽之談。問亦不知。其聲輕微而無力。即素問所謂。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是也。脈必大而散。或數而無力。或細而遲。此虛則鄭聲也。宜用參附之類。非數十劑。不能收功。

然亦有大實症。狂言狂走。宜細審之。(直解)

凡讝語。無實熱燥結可攻者。皆不可治。下後讝妄。雖稍緩仍不止。若未見溏糞者。為下未盡。更下之。(緒論)

又有不繫正陽明。似困非困。間時有一二聲讝語者。當隨證施治。外有已得汗。身和而言妄者。此是汗出後。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陽非陰者。宜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半貼。和營衛通津液。(要訣)

餘子秉淦。每感風寒。必善作讝語。若不習知者。遇此認為里症。妄施攻下。寧有不殆者乎。(瘟疫論類編)

白話文:

標題:[譫語]

內容翻譯如下:

當傷寒病導致患者出現譫語,我們如何理解?譫語,指的是患者在半夢半醒間呢喃自語的狀態,有時也被描述爲妄語,即患者因幻覺而發出的言語。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真氣混亂,意識不清所造成的。心臟負責藏神,並主管火氣,當生病時,熱氣會向心髒聚集。在傷寒病中,胃部的熱氣過盛,向上影響心臟,使心臟受熱矇蔽,導致神智混亂,言語增多,意識模糊,從而說出無邏輯、混亂的話。輕微的情況可能只在睡眠中呢喃,嚴重時,即使清醒也可能說出錯誤的話語。

患者可能出現譫語、自言自語、狂語、持續說話、言語混亂等現象,這些情況反映了患者體熱的輕重程度。如果譫語與自言自語之間偶爾夾雜着一些錯亂的言語,但與人的對話仍有條理,這表示病情尚未達到極點。經典中提到,當人獨自講話時,表情如同見到鬼魂,如果病情加重,發作時甚至認不出人,說明這種獨自講話的情況還未到最嚴重的地步。狂語則是熱病極爲嚴重的表現,由神志不清導致無法分辨現實。

更爲嚴重的是,患者可能會大聲喊叫並說出話語。持續不斷的言語更是症狀加劇的標誌。至於言語混亂,則表現爲無故咒罵,無論親疏,都可能成爲攻擊目標,這是神志已經完全混亂的跡象。經典中說,所有逆向發汗的病症,症狀輕微的難以治癒,嚴重的則會出現言語混亂,這意味着病情難以控制。譫語的成因各不相同,應加以明辨。例如,有的是因爲受到火劫而產生譫語,有的則是在出汗後出現譫語,還有的在腹瀉、出血或胃部有硬塊時出現譫語。

另外,還有三陽合病、亡陽等情況下的譫語。對於這些情況,脈搏短促則預示死亡,脈搏平穩則有望康復。身體微熱,脈象浮大的患者有望存活;而脈象逆冷且沉細的人,通常不過一天就會去世。病情實證時,患者會說譫語,這是因爲體內氣機收斂,實證是疾病的根本。有時,氣機上逆導致喘息滿腹,或者氣機下泄引起腹瀉,這都是逆證的表現。經典中指出,直視並說譫語、喘息滿腹的患者將面臨死亡,同樣,腹瀉不止的患者也會走向死亡,因爲這代表正氣已經耗盡。

能夠識別虛實之別,明白逆從之關鍵,治病時就不會犯錯。(明理)

譫語表現爲言語顛倒混亂,毫無邏輯,患者常常對着空氣獨自說話,表情如同見到鬼魂。鄭聲則表現爲重複且慎重的話語,雖然內容謬誤,但會反覆強調,不會停止。老年人遇到事情時,可能會長時間絮叨不停,這是由於陽氣虛弱。這兩種情況原本並不難區分,但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如果大便乾燥,小便呈紅色,身體發熱且口渴,同時出現胡言亂語,這就是裏實引起的譫語。相反,如果小便正常,大便稀水樣,伴有煩躁或反發熱,同時胡言亂語,這屬於陰隔陽的譫語。這是譫語與鄭聲在虛實方面不同的表現。(要訣)

譫語是指言語混亂無序,不斷變換話題。鄭聲則是指話語重複繁瑣,總是重複同一句話,整天不停,不更換其他話題。當精神充沛時,能快速反應並變換話題;而精神不足時,沒有變換的能力,只會固守一個話題。成無己認爲鄭聲指的是鄭衛之音,這種看法並不正確。(醫綱)

經典中說:“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這意味着鄭聲也是一種形式的譫語。區分鄭聲與譫語的關鍵在於虛實,而辨別虛實的標準則在於聲音的強弱。聲音長且有力,身體輕鬆自如,不便祕,脈象滑而長,或緩而有力,脈搏不快,這屬於實證引起的譫語。適合使用黃連、石膏等藥物治療。如果胃部有硬塊,不便祕,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即便症狀看似異常,一兩劑藥後通常可以見效。然而,在似睡非睡、時而清醒時而迷糊的狀態下,或似語非語,所說的內容可能是日常所做的事情,或是無關緊要的閒談,問之不答,聲音微弱無力,正如《素問》中描述的“言而微,終日復言”。脈象必定大而散,或快而無力,或細而遲緩,這屬於虛證引起的鄭聲。適合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往往需要數十劑才能見效。

然而,也有重度實證的患者,表現爲狂言亂語,需要仔細鑑別。(直解)

對於所有的譫語病例,如果沒有明顯的實熱燥結症狀可以針對性治療,一般無法治癒。瀉下後譫妄雖有所緩解但仍持續,如果未見稀便,說明瀉下未盡,需繼續瀉下。(緒論)

此外,有些並非正陽明經症狀,看起來像是睏倦而非真正的睏倦,偶爾發出一兩聲譫語的情況,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如果患者已經出汗,身體狀況穩定但仍然胡言亂語,這是出汗後體內津液失調所致,切記不可進行瀉下。這種情況既不屬於陽證也不屬於陰證,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取半量,調和營衛,通暢津液。(要訣)

餘子秉淦,每當感受風寒時,總是容易出現譫語症狀。如果不瞭解這一特點,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能誤判爲內臟疾病,錯誤地使用瀉下療法,這樣後果不堪設想。(瘟疫論類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