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渴(當參雜載渴與水法)

凡渴問其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若飲多而欲冷者。陽渴也。更須審其有何證在經也。陰亦有自利而渴。但陰有渴。古人多用冷劑。以其皆挾陽氣耳。然亦有下利清穀。不繫熱利。純是陰證。而反見渴者。此是陰在下。隔陽於上。兼因泄瀉。津液既去。枯燥而渴。其人雖引飲。所飲自少。而常喜溫。不可投冷劑。(要訣)

病人有實熱而渴者。有氣虛自汗過多。或誤發汗。津液頓亡。而渴者。名曰血渴。治法不同。假令血熱發渴。外症四肢有熱。小便赤澀。(虛實辨疑)

劉氏曰。大抵陰虛。煩躁發渴。不能飲水。或有勉強飲下。良久復吐出。或飲水而嘔。或噦逆者。皆內寒也。豈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躁渴。則不飲水也。或為能飲不吐。復欲飲者。熱也。(選錄)

有一等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者。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散亦不過若此。蓋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則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西塘感症評。)

2. 煩躁(虛煩如狂。見陽明病。陰極發躁。見少陰病。)

傷寒煩躁。何以明之。煩。為擾擾而煩。躁。為憤躁之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也。躁也。有陰陽之別焉。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經有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皆以煩為熱也。有不煩而躁者。為怫怫然。便作躁悶。此為陰盛隔陽也。

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所謂躁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煩躁之由。又為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有因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皆不同也。煩躁為常有之疾。

復有諸不治之證。臨病者之側。又當熱審焉。(明理)

有汗之煩躁。里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大白)

有脈數心煩而躁。至夜不寧者。為血虛。芍藥甘草湯。有晝日煩躁。至夜安靜者。為陽虛。乾薑附子湯。有誤用姜附而煩躁。虛則升陽散火。實則黃連解毒。若躁極脈亂者。勿治也。(緒論)

凡見厥冷下利。讝語遺尿直視。躁不得臥。其脈無力欲絕者。不治。凡先煩後躁可治。先躁後煩死。獨躁不煩者死。更有臥寐不寧者。乃胃中津液乾枯。不能內營其魂魄也。惟為生津。俾胃和。而臥自安也。(錦囊)

3. 晝夜偏劇

凡病晝靜夜劇者。熱在血分。若夜靜晝劇者。此熱在氣分。若晝夜俱劇者。此熱在氣血之分也。若有表證。不得汗出。晝夜不得安。脈浮數者。宜發汗則愈。若有裡實。大便不通。燥糞結聚。發躁晝夜不得安。則宜下之則愈。(蘊要)

4. 讝語

傷寒讝語。何以明之。讝者。謂呢喃而語也。又作譫。謂妄所有見而言也。斯皆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夫心藏神。而心主火。病則熱氣歸焉。傷寒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識昏不知所以然。遂言無次。而成讝妄之語。輕者。睡中呢喃。

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有讝語者。有獨語者。有狂語者。有語言不休者。有言亂者。此數者。見其熱之輕重也。讝語與獨語。雖間有妄錯之語。若與人言有次。是熱未至於極者也。經曰。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是病獨語未為劇也。狂語者。熱甚者也。由神昏而無所見覺。

甚則至於喊叫而言語也。言語不休者。又其甚也。至於亂言者。謂妄言罵詈。善惡不避親疏。為神明已亂也。經曰。諸逆發汗。微者難差。劇者言亂。是難可複製也。讝語之由。又自不同。皆當明辨之。有被火劫讝語者。有汗出讝語者。有下利讝語者。有下血讝語者。有燥屎在胃讝語者。

有三陽合病讝語者。有亡陽讝語者。諸如此者。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脈沉細。不過一日死。(○按此二句。本於十七難。)實則讝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者。皆為逆也。經曰。直視讝語。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謂其正氣脫絕也。能知虛實之診。能識逆從之要。治病療病。則不失矣。(明理)

讝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常對空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繇。語雖謬。而諄諄重複不自已。年老之人。遇事則誶語不休。以陽氣虛也。二者本不難辨。須以他證別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熱煩渴。而妄言者。乃里實之讝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發熱。而妄言者。乃陰隔陽之讝語也。此讝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要訣)

讝語者。謂亂語無次第。數數更端也。鄭聲者。謂鄭重頻煩也。只將一句舊言。重疊頻言之。終日殷勤。不換他聲也。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數數更端。神不足。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成無己謂鄭聲。為鄭衛之聲。非是。(醫綱)

經曰。實則讝語。虛則鄭聲。是鄭聲亦讝語也。其所以分鄭聲與讝語者。在乎虛實。其所以別虛與實者。在乎聲之輕重耳。歌哭怒笑。其聲長而有力。身輕能自轉側坐起。不大便。脈滑而長。或緩而有力。脈不數。此實則讝語也。宜黃連石膏之類。如胃中有燥屎。不大便。宜大承氣湯

證雖怪異。一二劑即愈。若夫似睡非睡之間。或昏或清。似語非語。即所言者。或平日所作之事。或無稽之談。問亦不知。其聲輕微而無力。即素問所謂。言而微。終日復言者。是也。脈必大而散。或數而無力。或細而遲。此虛則鄭聲也。宜用參附之類。非數十劑。不能收功。

然亦有大實症。狂言狂走。宜細審之。(直解)

凡讝語。無實熱燥結可攻者。皆不可治。下後讝妄。雖稍緩仍不止。若未見溏糞者。為下未盡。更下之。(緒論)

又有不繫正陽明。似困非困。間時有一二聲讝語者。當隨證施治。外有已得汗。身和而言妄者。此是汗出後。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陽非陰者。宜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半貼。和營衛通津液。(要訣)

餘子秉淦。每感風寒。必善作讝語。若不習知者。遇此認為里症。妄施攻下。寧有不殆者乎。(瘟疫論類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