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無汗

傷寒無汗。何以明之。腠理者。津液湊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外湊皮腠者。則為自汗出。若寒邪中經。腠理致密。津液內滲。則無汗。無汗之由。又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於里。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邪氣行於里無汗者。

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邪氣內傳。不外熏發者。則無汗。其水飲內畜。而無汗者。為水飲散。而為津液。津液布滲而為汗。既水飲內畜而不行。則津液不足而無汗。其陽虛無汗者。諸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如是者。理之常也。又焉得為異哉。一或當汗而不汗。

服湯一劑。病證仍在。至於服三劑。而不汗者。死症也。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黃帝謂陽脈之極也。死。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詎可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明理)

2. 胸脅滿(胸滿治法。見兼變中結胸。)

傷寒胸脅滿。何以明之。胸脅滿者。謂胸脅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者也。脅滿者。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非腹滿者也。邪氣自表傳裡。必先自胸膈。已次經心脅而入胃。邪氣入胃。為入府也。是以胸滿。多帶表證。脅滿者。當半表半裡證也。蓋胸中至表猶近也。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

但和解而已。大抵胸脅滿。以邪氣初入里。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解斯可矣。若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為實者。非湧吐則不可已。(明理)

凡膻中不足者。多言則氣怯。感邪即胸膈不舒。少與枳樸。反見痞結。中土不足者。受邪最易動泄。遂成滿結。若此者。皆未嘗誤下。而成滿結也。(醫級)

3. 心下滿

凡心下滿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也。此自滿。而非下之所致。若下蚤而致滿者。此為痞氣。凡心下滿。以手按之揉之。則散而軟者。此虛氣也。若按之汨汨有聲。而軟者。此有停水也。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蘊要)

4. 腹滿

傷寒腹滿。何以明之。腹滿者。俗謂之肚脹。是也。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入府也。是在腹也。猶未全入里者。雖腹滿為里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府。

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府也。傷寒邪入腹。是里證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去之。然腹滿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滿時減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金匱要略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太陰者。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痛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因而成腹滿者。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原此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調胃承氣湯梔子厚朴湯。三方所主。腹滿之異。文繁不錄。)凡為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發汗吐下之不差。

溫補針艾之適當。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明理)

傷寒少腹滿者。何以明之。少腹滿者。臍下滿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難經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其治在臍下。邪虛自上而下。至於下焦。結而不利。故少腹滿也。胸中滿。心下滿。皆氣爾。即無物也。及腹滿者。又有燥屎為之者。至少腹滿者。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於此。而為之滿爾。所謂物者。溺與血爾。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皆硬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少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畜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證。

滲之利之。參酌隨宜。可為上工。(同上)

凡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若以手按之。堅硬而痛不可按者。為實。可按可揉。內軟者。虛也。(蘊要)

結胸。從心下起。至少腹硬滿而痛。與腹滿類也。然結胸按之則痛。手不可近。腹痛舉按常痛。手近不甚也。又痞亦從心下起至少腹。亦與滿類也。然痞或止留心下。腹滿但在腹之中也。有此為異。隨證宜審。(準繩)

5.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蓋陽邪傳裡而痛者。其痛不常。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痢也。當以熱藥溫之。有燥屎宿食為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痛也。則後用下。(六書)

凡傷寒腹痛者。必須驗其寒熱下藥。若初得病身熱。後加以口乾喜飲冷。大便閉。小便赤。躁煩脈滑數。此有宿糞。難經曰。痛為實。仲景論時滿時痛之症。有曰痛甚者加大黃。意可見也。若初得病。身冷厥逆。脈來沉細。冷汗自出者。方是陰證。雖宜熱藥。亦須消息輕重而用之。(明條)

腹痛。不可按不可揉者。實也。可按可揉者。虛也。時痛時止者。實也。痛無休息者。虛也。凡陽邪傳裡。裡氣作實。腹脹大便硬者。實也。陰邪傳裡。裡氣停寒。腹軟泄瀉者。虛也。脈來滑大有力者。實也。弦細無力者。虛也。又當分大小少三腹而治之。若大腹痛者。即心腹。

而有寒邪食積也。小腹痛者。即臍腹。而有邪熱燥糞也。少腹痛者。即臍以下。而有瘀血結溺也。各從其寒熱虛實而治。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下之。虛者補之。活人書云。傷寒腹痛。當分四症而治。此其法也。(同上○案此分三腹。未知何出。原更配之三陰。最屬牽強。

不錄。)

亦有虛寒之人患腹痛。服溫補藥而相安。時止時作。痛仍不解。甚則利清水。或白沫。此虛中有實。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所食之物。停於腸中。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渣。入大黃一錢。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氣不傷。而病隨愈。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