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二 (2)
卷二 (2)
1. 診法
死不旋踵。若見煩躁不寧,誤用寒涼,則表汗抑遏。故切脈之道,先分症是何症,然後以脈消息者也。(大白)
脾腎虛寒,真陰症也。陰盛之極,往往格陽,面目紅赤,口舌破裂,手揚足擲,語言錯妄,有似乎陽。正如嚴冬慘肅,而水澤腹堅,堅為陽剛之象也。邪熱未解,真陽症也。陽盛之極,往往發厥,厥則口鼻無氣,手足逆冷,有似乎陰。正如盛夏炎灼,而林木流津,津為陰柔之象也。
大抵症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諸久候沉候。彼假症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脈,而脈亦假焉。真症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且脈之實者,終始不變;脈之虛者,乍大乍小。如與人初交,未得性情善惡之確;必知交既久,方能洞見情性善惡之真。
適當乍大之時,便以為實;適當乍小之時,便以為虛,豈不誤甚?必反覆久候,則虛實之真假判然矣。然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醫之誤否,合參其究,自無遁情。(錦囊)
人稟陰陽二氣,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往來流通而無間斷者也。一或偏勝,百病生焉。蓋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多寒。偏陰則六脈虛濡,按之無力,頗有細澀輕澀之狀;病主沉寒,法當溫散,人所易知。若夫病軀,內外有熱,其脈不數不洪,但指下急澀而小緊,如枝條刮刮之狀。
此則為陽勝陰,當用寒涼之劑,以解陽熱愆伏之邪,以行血熱凝結之毒。不可錯認以為脈小脾虛,誤以溫藥,益其疾也。縱或嘔逆,亦是熱邪乘虛、熱氣閉隔,斷不可以溫熱之劑投之。否則,墮厝火積薪之轍矣。凡病皆當審斯。(總括)
有不因大汗下,而兩手忽無脈,謂之雙伏;或一手無脈,謂之單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輩溫之;時有汗便安;脈終不出者死。(總病)
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呼為死症不治。殊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陰伏,故脈伏,必有邪伏也。當攻之。又有傷寒病,至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理,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便如久旱將兩,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換陽之吉兆。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理可見也。(六書○明條。此下云。急用綿衣。厚罨手足。或置熱磚於足。後卻將熱姜米湯飲之。須臾得汗及愈。按綿衣包手足。本出總病論。陰證無脈。用好酒。薑汁。各半盞。脈來者可治。亦出六書。)
當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證,要知痛甚者脈必伏,宜隨病制宜。尤當問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同上○按反關。本于丹溪。)
白話文:
診法
人死前往往沒有脈搏。如果病人煩躁不安,誤用寒涼藥物,則會抑制表汗。因此,診脈的方法,首先要分辨是什麼樣的病症,然後再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病情。(大白)
脾腎虛寒,是真陰症。陰氣盛到極點,往往會抑制陽氣。病人可能面色紅赤,口舌生瘡,手舞足蹈,言語錯亂,看似陽證。這就像嚴冬寒冷,而水澤卻結冰堅硬,堅硬是陽剛的象徵。邪熱未解,是真陽症。陽氣盛到極點,往往會發厥,厥證表現為口鼻沒有呼吸,手足冰冷,看似陰證。這就像盛夏炎熱,而樹木卻流出津液,津液是陰柔的象徵。
總的來說,單憑症狀不足以判斷病情,要參照脈象;單憑脈象也不足夠,還要參考病程的長短和深淺。虛假的症狀大多表現在外,所以要浮取脈象,而脈象也可能是虛假的;真實的症狀大多隱藏在內,所以要沉取脈象,才能辨別真偽。而且,實脈始終不變,虛脈則忽大忽小。就像初次與人交往,還不能確定其性格的好壞,必須長期交往,才能洞察其性格的真偽。
如果恰巧遇到脈象變大的時候就認為是實脈,遇到脈象變小就認為是虛脈,豈不是大錯特錯?必須反覆觀察較長時間,才能判斷虛實的真偽。然而,即使脈象判斷正確,也不敢輕易下結論,還要考慮體質的強弱,病程的久新,以及之前的治療是否得當,綜合考慮才能做出準確判斷。(錦囊)
人體稟受陰陽二氣,陰氣根於陽氣,陽氣根於陰氣,陰陽互相流通,永無間斷。如果一方偏盛,就會產生百病。陽氣偏盛則多熱證,陰氣偏盛則多寒證。陰氣偏盛,六脈虛弱濡緩,按之無力,脈象細澀輕澀,病症以沉寒為主,應該使用溫散的藥物治療,這很容易理解。如果病人體內外都有熱,但脈象不數不洪,只是指下急澀而略緊,像枝條刮擦的樣子,
這是陽盛陰虛,應該使用寒涼藥物,以消除陽熱亢盛的邪氣,以及血液凝結的毒素。不能誤認為是脾虛脈小,而使用溫熱藥物,反而加重病情。即使嘔逆,也是熱邪乘虛而入,熱氣阻塞,絕對不能用溫熱藥物治療,否則會像火上澆油一樣。所有疾病都應該仔細審察。(總括)
如果病人沒有大汗淋漓,而兩手突然摸不到脈搏,稱為雙伏脈;或只有一手摸不到脈搏,稱為單伏脈;或者只是大便溏瀉,肯定出過汗,應立即使用溫熱藥物,如果很快出汗就好了,但脈搏始終摸不到,則病人必死。(總病)
頭痛發熱惡寒,或單手無脈,或兩手無脈,庸醫認為這是陽證而出現陰脈,便認為是死症不治。殊不知,這是因為寒邪不能發散,而潛伏於內,所以脈象伏隱,必定有邪氣潛伏,應該攻邪。還有一種情況,傷寒病五六天後,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病人昏沉迷糊,神志不清,六脈俱靜,甚至無脈,這是將要出汗的徵兆,不要攻邪。這兩種情況,
就像久旱將雨,天地陰暗,雨後萬物復甦,這是陽氣回升的吉兆,正所謂“欲雨則天鬱熱,晴霽天乃反涼”,道理可見一斑。(六書○明條。此下云。急用綿衣,厚罨手足,或置熱磚於足,後卻將熱姜米湯飲之,須臾得汗及愈。按綿衣包手足,本出總病論。陰證無脈,用好酒,薑汁,各半盞,
脈來者可治,亦出六書。)
應該詢問病人哪裡疼痛。如果病人有痛證,要知道疼痛厲害的地方,脈象必定伏隱,要根據病情進行治療。尤其應該詢問病人,如果病人平時沒有脈搏,需要用反手診脈,脈象就會出現。這是反關脈,診脈方法與正取脈相同。如果病人平時有脈搏,而生病後診脈卻沒有脈搏,也應該反手診脈。如果反手診脈後脈象出現,這是陰陽錯亂,應該調和陰陽。如果正取脈和反手診脈都摸不到脈搏,則病人必定死亡。(同上○按反關,本于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