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無汗

傷寒無汗。何以明之?腠理者,津液湊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津液為風暑濕氣所幹,外湊皮腠者,則為自汗出。若寒邪中經,腠理致密,津液內滲,則無汗。無汗之由,又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於里,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邪氣行於里無汗者,為邪氣在表,熏發腠理,則汗出。邪氣內傳,不外熏發者,則無汗。其水飲內蓄而無汗者,為水飲散而為津液,津液布滲而為汗。既水飲內蓄而不行,則津液不足而無汗。其陽虛無汗者,諸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如是者,理之常也,又焉得為異哉?一或當汗而不汗,服湯一劑,病證仍在,至於服三劑而不汗者,死症也。又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黃帝謂陽脈之極也,死。茲二者,以無汗為真病,詎可與其餘無汗者同日而語也。(明理)

白話文:

[無汗]

談到傷寒時沒有汗的情況,我們如何理解這一點呢?腠理,這是津液聚集和排泄的地方,其中的紋理交織處被稱作理。當津液受到風、暑、濕等氣候影響時,位於皮膚表面的就會出汗。然而,如果遭受了寒邪的侵襲,導致腠理變得緊密,津液只能向內滲透,這時候就不會有汗。沒有汗的原因有多種,例如傷寒在表層,或是病邪深入身體內部,或者是體內積聚了過多的水分,亦或是陽氣久虛,這些情況都會使人不出汗。對於病邪深入身體內部而不出汗的情況,

這是因為當邪氣在表層時,它會促使腠理發汗;但當邪氣深入內部,不再對外發汗,自然就不出汗。對於體內積蓄過多水分而出不了汗的情況,這是因為水分本應分散成為津液,再通過津液的分佈和滲透形成汗。但是,當水分在體內積聚而不流動,津液的供應就會不足,因此不會出汗。對於陽氣虛弱而出不了汗的情況,陽氣是津液的主宰,當陽氣虛弱,津液也會相對減少,所以也就無法出汗。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並無特殊之處。有時候,應該出汗卻不出汗,

服用了一劑湯藥,病情並未改善,即使到了第三劑,還是不出汗,這就是死亡的徵兆。此外,對於熱病患者,如果脈搏跳動急促且強烈,卻不出汗,黃帝認為這是陽脈達到極限的表現,也是死亡的信號。這兩種情況,都是以不出汗作為判斷真正病情的依據,不能和其它原因引起的無汗混為一談。(明理)

2. 胸脅滿(胸滿治法。見兼變中結胸。)

傷寒胸脅滿。何以明之。胸脅滿者。謂胸脅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者也。脅滿者。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非腹滿者也。邪氣自表傳裡。必先自胸膈。已次經心脅而入胃。邪氣入胃。為入府也。是以胸滿。多帶表證。脅滿者。當半表半裡證也。蓋胸中至表猶近也。及脅者。則更不言發汗。

但和解而已。大抵胸脅滿。以邪氣初入里。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解斯可矣。若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為實者。非湧吐則不可已。(明理)

凡膻中不足者。多言則氣怯。感邪即胸膈不舒。少與枳樸。反見痞結。中土不足者。受邪最易動泄。遂成滿結。若此者。皆未嘗誤下。而成滿結也。(醫級)

白話文:

【對於胸脅滿的處理方法】

在感冒後出現胸脅部的脹滿,我們該如何理解呢?胸脅間的脹滿,指的是胸脇部位感覺到氣息阻塞、悶脹,這並不是指心口下方的脹滿。而脅脹滿,是指脅肋下方有氣脹,感覺到脹滿,這也不是腹部脹滿的意思。邪氣從皮膚表面傳入身體內部,通常會先影響胸膈,然後依次影響到心臟、脅部,最後進入胃部。當邪氣進入胃部,表示已經深入內臟。所以,胸脹滿通常伴隨著表面的症狀,脅脹滿則是介於表面和內部之間的症狀。因為胸脹滿接近身體表面,所以當影響到脅部時,就不會再提到發汗治療了。

基本上,胸脅脹滿是因為邪氣剛開始進入身體內部,尚未形成實質性的滯留,氣血鬱積無法流通,導致脹滿的現象。這種情況下,調和氣血就足夠了。但如果邪氣滯留在胸中,聚集成為實質性的問題,就必須通過催吐的方式來解決。

對於膻中部位(胸部中央)氣血不足的人,說話時容易感到氣虛,感染邪氣後胸膈會感到不舒適。如果輕易使用枳實和厚樸這類藥材,反而可能造成腸胃的痞結。對於中焦(脾胃)氣血不足的人,受到邪氣影響後很容易引起腹瀉,進而形成脹滿和痞結。這些情況都並非因為誤用瀉下藥物所導致,而是因為身體本身條件不佳,使得邪氣更容易產生影響。

3. 心下滿

凡心下滿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也。此自滿。而非下之所致。若下蚤而致滿者。此為痞氣。凡心下滿。以手按之揉之。則散而軟者。此虛氣也。若按之汨汨有聲。而軟者。此有停水也。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蘊要)

白話文:

凡是感到胸口下方脹滿的情況,位置就在心臟下方,胃的上方。這種脹滿是本身的問題,並不是由下方的器官所引起的。如果提早出現了脹滿的情況,這可能就是痞氣的症狀。對於胸口下方脹滿的狀況,用手去按壓或揉搓,如果脹滿感散去且感覺變軟,這表示是由虛弱的氣所致。如果按下去時,能聽到汩汩的聲音,且感覺軟綿綿的,這可能是有積水停留。如果按下去感覺硬且疼痛,這可能表示有食物殘留未消化。(出自蘊要)

4. 腹滿

傷寒腹滿。何以明之?腹滿者,俗謂之肚脹,是也。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入府也。是在腹也,猶未全入里者,雖腹滿為里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府。

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府也。傷寒邪入腹,是里證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去之。然腹滿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滿時減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金匱要略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太陰者,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痛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因而成腹滿者,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原此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調胃承氣湯、梔子厚朴湯,三方所主,腹滿之異,文繁不錄。)凡為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發汗吐下之不差,

溫補針艾之適當,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明理)

傷寒少腹滿者,何以明之?少腹滿者,臍下滿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難經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其治在臍下。邪虛自上而下,至於下焦,結而不利,故少腹滿也。胸中滿,心下滿,皆氣爾,即無物也。及腹滿者,又有燥屎為之者,至少腹滿者,非止氣也,

必有物聚於此,而為之滿爾。所謂物者,溺與血爾。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皆硬滿而痛者,是邪實也,須大陷胸湯下之。若但少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畜血之證;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證,

滲之利之,參酌隨宜,可為上工。(同上)

凡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若以手按之,堅硬而痛不可按者,為實,可按可揉,內軟者,虛也。(蘊要)

結胸,從心下起,至少腹硬滿而痛,與腹滿類也。然結胸按之則痛,手不可近;腹痛舉按常痛,手近不甚也。又痞亦從心下起至少腹,亦與滿類也。然痞或止留心下,腹滿但在腹之中也,有此為異。隨證宜審。(準繩)

白話文:

[腹部脹滿]

談到因感冒導致的腹部脹滿,如何明白這一點呢?所謂的腹部脹滿,通常被稱為肚子脹。根據華佗的說法,感冒第一日在皮膚,第二日在肌肉淺層,第三日在肌肉深層,第四日在胸部,第五日在腹部,第六日進入胃部,也就是進入腑臟。這時雖然在腹部,但仍尚未完全進入腑臟。儘管腹部脹滿是腑臟疾病的症狀,但也存在輕重程度的區別。經典中提到,表證已解但腑臟功能未恢復,即使腹部脹滿不是非常嚴重,仍會出現寒熱交替,疾病不會痊癒。這表明病邪尚未完全進入腑臟。

如果腹部脹滿且堅硬,伴有燥屎,可以使用瀉下法。即使到了四五日,也不會造成危害。這表示病邪已經深入腑臟。感冒邪氣進入腹部,意味著腑臟疾病已嚴重,因此大多數情況下,腹部脹滿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即便腹部脹痛,這是實證,應進行瀉下。然而,如果腹部脹滿沒有減少,則是實證。反之,如果腹部脹滿時有減輕,則可能為虛證,不宜瀉下。經典中說,腹部脹滿沒有減少,減輕的情況不值得談論,應進行瀉下。

《金匱要略》提到,腹部脹滿時有減輕,然後再次回復,這是由下至上虛寒所致,應使用溫暖藥物調和。虛氣滯留也會導致脹滿,但與實證相比,不會達到堅硬疼痛的程度。一般來說,腹部脹滿屬於太陰病證。如果是由陽熱邪氣引起,則會伴有咽喉乾燥;如果是陰寒邪氣引起,則會伴有嘔吐、食慾不佳、頻繁腹瀉和腹部疼痛。太陰病證與脾臟相關,主要負責腹部疼痛的症狀。

此外,發汗、催吐或瀉下後導致的腹部脹滿,都是由於邪氣乘虛入侵所致,但具體原因各不相同。醫生應瞭解邪氣的來源和位置,判斷其來源,瞭解邪氣的來源;觀察其位置,判斷邪氣的虛實。正確地發汗、催吐或瀉下,溫補、針灸或艾灸的適切應用,就能獲得十全的成功。(明理)

感冒引起的下腹部脹滿,如何理解呢?下腹部脹滿是指肚臍下方的脹滿。下腹部由下焦管理。《難經》中提到,下焦位於膀胱上方,負責分離清濁。其位置在肚臍下方。邪氣從上向下移動,直至下焦,導致阻塞,因此出現下腹部脹滿。胸中脹滿和心下脹滿都屬於氣滯,即無實質物體。然而,腹部脹滿可能是由燥屎造成的。對於下腹部脹滿,不僅僅是氣滯。

必然有物質在此聚集,導致脹滿。所謂的物質,指的是尿液或血液。邪氣聚集在下焦,使津液無法流通,血氣無法運行。尿液或血液滯留在下部,產生脹滿和硬痛。如果從心下到下腹部,均出現硬滿且疼痛,這是邪實的表現,應使用大陷胸湯瀉下。如果只有下腹部硬滿且疼痛,但小便順暢,則是蓄血的症狀。小便不順暢,則是尿液阻滯的症狀。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使用利尿或滲透方法,才能成為高明的醫生。(同上)

所有腹部脹滿的情況,都指腹部內部的脹滿。如果用手按壓,感覺堅硬且疼痛無法按壓,這屬於實證。如果可以輕易按壓和揉捏,內部柔軟,則屬於虛證。(蘊要)

結胸症狀從心下開始,延伸到下腹部,出現硬滿且疼痛,與腹部脹滿相似。然而,結胸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手不能靠近。腹痛在按壓時通常會感到疼痛,但手靠近時不會那麼嚴重。另外,痞證也從心下開始,延伸到下腹部,與腹部脹滿相似。然而,痞證可能只停留在心下,腹部脹滿主要發生在腹部中部。這些症狀各有特點,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準繩)

5.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為腹痛。蓋陽邪傳裡而痛者,其痛不常;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痢也。當以熱藥溫之。有燥屎宿食為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痛也,則後用下。(六書)

凡傷寒腹痛者,必須驗其寒熱下藥。若初得病身熱,後加以口乾喜飲冷,大便閉,小便赤,躁煩脈滑數,此有宿糞。難經曰:「痛為實。」仲景論時滿時痛之症,有曰痛甚者加大黃,意可見也。若初得病,身冷厥逆,脈來沉細,冷汗自出者,方是陰證,雖宜熱藥,亦須消息輕重而用之。(明條)

腹痛,不可按不可揉者,實也;可按可揉者,虛也。時痛時止者,實也;痛無休息者,虛也。凡陽邪傳裡,裡氣作實,腹脹大便硬者,實也;陰邪傳裡,裡氣停寒,腹軟泄瀉者,虛也。脈來滑大有力者,實也;弦細無力者,虛也。又當分大小少三腹而治之。若大腹痛者,即心腹,而有寒邪食積也;小腹痛者,即臍腹,而有邪熱燥糞也;少腹痛者,即臍以下,而有瘀血結溺也。各從其寒熱虛實而治,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下之,虛者補之。活人書云:「傷寒腹痛,當分四症而治。」此其法也。(同上○案此分三腹,未知何出。原更配之三陰,最屬牽強,不錄。)

亦有虛寒之人患腹痛,服溫補藥而相安,時止時作,痛仍不解,甚則利清水,或白沫,此虛中有實,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所食之物,停於腸中,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渣,入大黃一錢,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氣不傷,而病隨愈。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緒論)

白話文:

[腹痛]

當邪氣進入身體內部,與體內正常的氣息發生衝突,就會導致腹痛。如果是受到陽性邪氣影響而引起的疼痛,這種痛感通常會時有時無;但若是因為體內陰寒過重所造成的腹痛,那麼疼痛就幾乎不會停止,這可能是瀉痢的前兆。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然而,如果疼痛是因為腸胃中有宿便或是未消化的食物所造成,患者會感到煩躁且排不出大便,腹部會感到飽脹和疼痛,這時候治療方式應以通便為主。

凡是因感受風寒而引發的腹痛,必須根據患者體內的寒熱狀況來選擇適當的藥物。如果患者在剛開始生病時體溫升高,之後出現口乾、想喝冷飲、大便祕結、小便色赤、焦躁不安及脈搏快速等症狀,這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排出的糞便。古書《難經》提到,疼痛是因為體內有實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也描述了腹痛的症狀,並指出疼痛劇烈時可以加入大黃來治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想法。然而,如果患者在剛開始生病時就感到身體冰冷、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自發性冷汗,這就是典型的陰虛證狀,即使要使用熱性的藥物,也要注意藥量的輕重。

腹痛如果無法按壓或揉搓,表示疼痛是因為實邪所致;如果可以按壓或揉搓,則可能是因爲虛弱所致。疼痛如果時有時無,表示是由實邪引起;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則可能是因爲虛弱。陽性邪氣傳入體內,使得裡氣變實,如果腹部膨脹且大便硬結,這也是實邪的表現;而陰性邪氣傳入體內,使得裡氣停留寒冷,如果腹部柔軟且伴有腹瀉,這就是虛弱的表現。脈搏跳動有力且滑大,表示實邪;如果脈搏細弱且呈弦狀,則表示虛弱。治療腹痛時,應根據疼痛部位的不同來進行,如果疼痛部位在大腹,即心腹部位,可能是因為寒邪或食物積聚所致;如果疼痛部位在小腹,即肚臍周圍,可能是因為邪熱燥糞所致;如果疼痛部位在少腹,即肚臍以下,可能是因為瘀血結溺所致。根據疼痛的不同原因,分別採用清熱、溫暖、通便或補充的方式來治療。

也有虛弱且寒冷的人會遭受腹痛,服用溫補藥物後病情得以緩解,但疼痛仍然時有時無,甚至會出現拉肚子,排出清水或白色泡沫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中夾雜著實邪,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或者是在生病期間腸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食物殘留在腸道中。即使是少量的宿便,也可能導致劇烈的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溫補藥物煮好後去渣,加入一錢的大黃,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可以增加到一錢五分,煮沸四五次後服用。這樣可以使宿便順利排出,不會傷害到正常的氣息,並且病情隨之痊癒。這是一個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有效方法。

此外,也有虛弱且寒冷的人會遭受腹痛,服用溫補藥物後病情得以緩解,但疼痛仍然時有時無,甚至會出現拉肚子,排出清水或白色泡沫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弱中夾雜著實邪,可能是因為腸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或者是在生病期間腸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食物殘留在腸道中。即使是少量的宿便,也可能導致劇烈的疼痛。對於這種情況,建議使用溫補藥物煮好後去渣,加入一錢的大黃,如果病情不是很嚴重,可以增加到一錢五分,煮沸四五次後服用。這樣可以使宿便順利排出,不會傷害到正常的氣息,並且病情隨之痊癒。這是一個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