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寒熱

傷寒寒熱。何以明之。寒熱者。謂往來寒熱也。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證。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氣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亦半矣。審其寒熱多少。見其邪氣淺深矣。小柴胡湯。專主往來寒熱。而又立成諸加減法。亦為邪氣在半表半裡。未有定處。往來不常。

又寒熱如瘧。與夫發熱惡寒。皆似而非也。然寒熱如瘧者。作止有時者也。及往來寒熱。則作止無時。或往或來。日有至於三五發者。甚者十數套。與其瘧狀。有以異也。至於發熱惡寒者。為發熱時。惡寒並不見。惡寒時。熱不見也。不若此熱已而寒。寒已而熱者。(明理○原論寒熱所由。

義不瑩。不錄。)

2. 潮熱

傷寒潮熱。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陽明者胃。屬土。應時則王於四季。應日則王於未申。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蓋邪氣入胃。謂之入府。府之為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邪氣鬱而為實。熱隨王而潮。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明理○此係節錄。以下所引多然。)

經云。日晡所發潮熱者。胃家實也。此屬陽明當下證。然亦有每至晡時發熱。五更復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熱劑而愈。豈可以日晡潮熱。遽謂之陽。遽謂之實。要須以他證參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親見而親試者也。(要訣)

3. 自汗(病後自汗。見餘證中。)

傷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自汗之證。有表裡之別焉。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溫經而後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者。

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越熱。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者。身出而不流。皆為不治之證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間許。

煩熱已而身涼和。乃為佳矣。此則陰陽氣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氣出而解者也。內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之謂也。(明理)

自汗者。不因發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潰。氣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脈長洪而數。身熱大渴。宜白虎湯。得戰汗方解。若里證下後。續得自汗。雖二三日不止。甚者四五日不止。身微熱。熱甚則汗甚。熱微汗亦微。此屬裡。若誤認為表虛自汗。輒用黃耆實表。及止汗之劑。

則誤矣。有里證。時當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若面無神色。唇口刮白。表裡無陽證。喜熱飲。稍冷則畏。脈微欲絕。忽得自汗。淡而無味者。為虛脫。夜發則晝死。晝發則夜亡。急當峻補。補不及者死。(溫疫論。)

4. 盜汗(病後盜汗。見餘證中。)

傷寒盜汗。何以明之。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自汗則不。或睡與不睡。自然而出也。及盜汗者。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於衛。

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經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病。當作裡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又三陽合病。目合自汗。是知盜汗。

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且自汗。有為之虛者。有為之實者。其於盜汗之證。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明理)

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溫疫論。)

5. 頭汗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上脫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其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化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

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景岳○此係節明理論文。)

6.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並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陽明為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其有自汗出者。有但頭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