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三 (2)
卷三 (2)
1. 寒熱
傷寒寒熱。何以明之。寒熱者。謂往來寒熱也。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證。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氣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亦半矣。審其寒熱多少。見其邪氣淺深矣。小柴胡湯。專主往來寒熱。而又立成諸加減法。亦為邪氣在半表半裡。未有定處。往來不常。
又寒熱如瘧。與夫發熱惡寒。皆似而非也。然寒熱如瘧者。作止有時者也。及往來寒熱。則作止無時。或往或來。日有至於三五發者。甚者十數套。與其瘧狀。有以異也。至於發熱惡寒者。為發熱時。惡寒並不見。惡寒時。熱不見也。不若此熱已而寒。寒已而熱者。(明理○原論寒熱所由。
義不瑩。不錄。)
白話文:
【關於寒熱】
怎麼辨認出因傷寒引起的寒熱呢?所謂的寒熱,指的是忽冷忽熱的症狀。這種忽冷忽熱的情況,通常屬於半表半里的病症。如果病邪多在體表,那麼患者就會感覺到更冷;如果病邪多在體內,那麼患者就會感覺到更熱。當病邪一半在表一半在裏的時候,那麼患者就會感覺到一半冷一半熱。通過觀察患者感覺冷和熱的程度,我們就能看出病邪在體內的深淺程度。
小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這種忽冷忽熱的症狀,並且還有一系列的加減法,這是因為病邪在半表半里,位置並不定,來去無常。
另外,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以及發熱同時怕冷的症狀,都與此不同。然而,類似瘧疾的寒熱,是按一定時間發作的。而忽冷忽熱的症狀,發作時間則不固定,可能隨時出現,一天可能發作三四次,嚴重的甚至十幾次,這與瘧疾的症狀是有區別的。至於發熱怕冷的症狀,在發熱的時候,並不會感覺到冷;在怕冷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熱。不像忽冷忽熱的症狀,熱過後是冷,冷過後又是熱。
(對於寒熱產生的原理,由於道理不明,故不進行記錄。)
2. 潮熱
傷寒潮熱。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陽明者胃,屬土,應時則王於四季,應日則王於未申。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蓋邪氣入胃,謂之入府。府之為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邪氣鬱而為實,熱隨王而潮,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明理○此係節錄。以下所引多然。)
經云:「日晡所發潮熱者,胃家實也。」此屬陽明當下證。然亦有每至晡時發熱,五更復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熱劑而愈。豈可以日晡潮熱,遽謂之陽,遽謂之實?要須以他證參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親見而親試者也。(要訣)
白話文:
【潮熱】
談到傷寒病中的潮熱現象,我們如何辨認它呢?潮熱就像潮水一樣,它的出現不會錯過既定的時間。如果一天發作一次,並且在固定時間發作,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潮熱。然而,如果一天內有三次或五次的發作,那就只是普通的發熱,而不是潮熱。
潮熱是屬於陽明病的範疇。如果在每天的晡時(即下午3點至5點)發作,那就可以確診為潮熱。陽明,指的是胃,屬土性,在四季和一天中的未時(下午1點至3點)和申時(晡時)是胃氣最旺盛的時候。經典上說:陽明位於中焦,屬土,萬物的營養都匯聚於此,不再傳遞到其他臟腑。
當邪氣進入胃中,我們稱之為邪氣進入腑,腑的意思就是聚集,如同府庫的府。邪氣一旦進入胃腑,就不會再傳遞到其他臟腑。邪氣在胃中鬱積,形成實證,熱邪隨著胃氣旺盛的時間出現,因此在晡時發作的潮熱,就屬於陽明病。
經典中提到,晡時發作的潮熱,是因為胃腑實證。這屬於陽明病的治療範疇,應該採用下法治療。然而,也有患者在晡時發熱,但到了五更(凌晨3點至5點)熱度又自行退去,而且大便通暢。這種情況下,使用生薑、附子等辛熱藥材治療後,病情得以康復。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地看到晡時的潮熱,就斷定是陽證或實證,必須結合其他的症狀來判斷。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姓沈的患者,這是親眼所見並親自治療的案例。
以上內容摘錄自古籍,後面引用的部分大多類似。
3. 自汗(病後自汗。見餘證中。)
傷寒自汗。何以明之?自汗者,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自汗之證,有表裡之別焉,虛實之異焉。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惡寒者,又皆表之虛也,必待溫經而後愈。諸如此,皆邪氣在表也。若汗出不惡寒者,此為表解,而里未和也。經曰:「陽明發熱汗出,此為越熱。」又曰:「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又非若邪氣在表,而汗出之可緩也。傷寒自汗之證,為常也。設或汗出發潤,與其出之如油,或大如貫珠者,身出而不流,皆為不治之證也。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之間許,煩熱已而身涼和,乃為佳矣。此則陰陽氣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氣出而解者也。內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此之謂也。(明理)
自汗者,不因發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潰,氣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脈長洪而數,身熱大渴,宜白虎湯,得戰汗方解。若里證下後,續得自汗,雖二三日不止,甚者四五日不止,身微熱,熱甚則汗甚,熱微汗亦微,此屬裡。若誤認為表虛自汗,輒用黃耆實表,及止汗之劑,則誤矣。有里證,時當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若面無神色,唇口刮白,表裡無陽證,喜熱飲,稍冷則畏,脈微欲絕,忽得自汗,淡而無味者,為虛脫,夜發則晝死,晝發則夜亡,急當峻補,補不及者死。(溫疫論。)
白話文:
【對於自汗(病後自汗,詳見其他症狀中)的理解】
如果一個人在沒有經過發汗治療的情況下,自然地出汗,這就可以被定義為自汗。自汗這種症狀,存在表證和裏證的區別,以及虛證和實證的不同。比如說,如果患者出汗時怕風,或者輕微感到寒冷,這表示表證尚未解除,必須通過發汗治療才能痊癒。然而,如果患者汗漏不止且怕風,或者發汗後仍感寒冷,這表明患者表證虛弱,必須溫養經絡後才能痊癒。這些情況都說明邪氣尚在表層。
如果患者出汗但不再感到寒冷,這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裏部狀況尚未和諧。根據醫經記載,陽明病患者發熱出汗,這被稱為越熱。同樣地,如果陽明病患者發熱且大量出汗,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這並不是像邪氣在表層時,出汗可以緩慢處理的情況。自汗在傷寒病中是常見的。但如果患者出汗如同油脂般稠厚,或者汗珠大如連珠,出現在皮膚上卻不流動,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症狀。必須等到全身包括手腳都出汗,全身皮膚濕潤,一段時間後,煩躁和熱度消退,身體恢復涼爽和平靜,纔是好轉的跡象。這表示陰陽調和,水分上升,火氣下降,營養和衛氣流通,邪氣被排出並消除。《內經》中有言:陽性的汗液,如同天地間的雨水,就是這個意思。
自汗,是指不經由發汗治療,自然出汗的情況。潛藏的邪氣從內部破壞,氣血得以通暢,邪氣想要離去。如果脈搏長、洪大且快速,伴有高燒和極度口渴,應使用白虎湯,直到出現戰汗才會痊癒。如果裏證患者在瀉下後持續自汗,即使兩三天不停,嚴重時可能四五天不停,身體有微熱,熱度越高則汗量越多,熱度低則汗量少,這屬於裏證。如果誤以為這是表證虛弱導致的自汗,隨意使用黃耆來強化表證,以及止汗藥物,那就是錯誤的診斷。如果患者有裏證,且正值酷暑,經常自汗,應該進行瀉下治療。如果面色蒼白無光,嘴脣和口周圍蒼白,表證和裏證均無陽性症狀,喜愛熱飲,稍微冷一點就感到害怕,脈搏微弱幾乎停止,忽然自汗,汗液淡而無味,這表示虛脫。如果這種汗是在夜晚出現,患者可能在白天死亡;如果是白天出現,可能在夜晚死亡,需要立即進行強烈補充治療,如果補充不及時,患者可能會死亡。
4. 盜汗(病後盜汗。見餘證中。)
傷寒盜汗。何以明之?盜汗者,謂睡而汗出者也。自汗則不。或睡與不睡,自然而出也。及盜汗者,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於衛,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經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病,當作裡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故也。又三陽合病,目合自汗,是知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且自汗,有為之虛者,有為之實者。其於盜汗之證,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明理)
凡人目張,則衛氣行於陽。目瞑則衛氣行於陰。行陽,謂升發於表。行陰,謂斂降於內。今內有伏熱,而又遇衛氣,兩陽相搏,熱蒸於外,則腠理開,而盜汗出矣。(溫疫論。)
白話文:
標題翻譯:[盜汗(疾病後出現的盜汗。詳情見其他症狀中。)]
內容翻譯: 要怎麼分辨傷寒導致的盜汗呢?所謂盜汗,是指在睡覺時纔會流汗,而在醒着的時候則不會。有的人在睡與醒之間,會自然地出汗。對於盜汗來說,如果不睡覺,就不會出汗。當人開始入睡,汗液便會如泉水般湧出,醒來之後,汗就停止不再流出了。雜病中的盜汗,主要歸咎於陽氣虛弱。而傷寒引起的盜汗,並不像雜病那般虛弱,而是因爲邪氣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所導致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邪氣完全影響到表皮,干擾了衛氣,那麼就會自然出汗。在這種情況下,邪氣侵入裏部,同時與表層的邪氣相連。當人入睡,衛氣運行至裏部,這時表層的陽氣無法到達,體內的液體得以釋放,因此只有在睡覺時纔會出汗。醒來後,氣分散至表層,汗也就停止了。經書上說,稍微盜汗,反而怕冷的人,表示表層的邪氣還未被驅除。另外,陽明病應當表現爲裏實證,但脈象浮起的人,會盜汗,這表明仍有表層邪氣存在。再者,三陽合病,眼睛閉合時會自行出汗,由此可知,盜汗是因爲邪氣處於半表半里之間,這一點已經明確。此外,自汗可以分爲虛汗和實汗兩種。在盜汗的症狀上,不像自汗那樣可能有實汗,處理盜汗主要是調和表層即可,這一點必須瞭解。
一般來說,人睜眼時,衛氣運行於陽面;閉眼時,衛氣運行於陰面。運行於陽面,意味着衛氣從表層升發;運行於陰面,意味着衛氣在內部收斂下降。現在體內有潛藏的熱氣,再加上遇到衛氣,兩者陽氣相互碰撞,熱氣蒸騰於外,導致毛孔張開,於是便產生了盜汗。(溫疫論)
5. 頭汗
頭汗之證有二。一為邪熱上壅。一為陽氣上脫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者。謂之熱越。其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若氣脫一證。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化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
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上見頭汗。則大危矣。(景岳○此係節明理論文。)
白話文:
關於「頭汗」的症狀,大致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邪熱上升阻塞。另一種則是因為身體的陽氣上瀉。因為頭部是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當感冒時全身發汗,這稱作熱越。但如果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那麼熱氣無法通過汗液排出,就會上升蒸騰到頭部,所以只會出現頭汗。對於這種由熱氣引起的頭汗,可以使用清熱或散熱的方法來治療,嚴重的話還可以使用通便的方法,主要目標就是消除體內的熱氣,這樣病自然就會好。
然而,如果是因為陽氣上瀉導致的頭汗,通常是由於不當的通便傷害了陰氣,或是消耗過度,或是持續的腹瀉,導致下部的陰氣耗盡,使得上部的陽氣瀉出。如果小便不通暢,卻看到頭部出汗,這就是非常危險的情況了。
6. 手足汗
傷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陽經邪熱。傳並陽明。則手足為之汗出。陽明為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其有自汗出者。有但頭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
但頭汗出者。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及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明理)
白話文:
【手足出汗】
在傷寒病中,會出現手足多汗的情況。如何判斷這一點呢?我們的手腳四肢是由身體中的陽氣所主宰,而胃臟負責供應四肢的能量。當手足出現多汗的情況,這就是陽明病的症狀。當身體的陽經受到邪熱影響,並且這種邪熱擴散到陽明脈絡時,就會導致手足多汗。陽明脈絡負責管理身體的津液,一旦生病,就會引起自發性的多汗。這種自發性多汗可能全身都有,也可能只限於頭部或手腳。這些都屬於陽明病的範疇。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全身自發性多汗,我們稱之為「熱越」,這是因為體內的熱量向外擴散所致。
若是隻有頭部多汗,這表示體內的熱量無法順利地向外擴散,而導致熱量向上聚集。
當手足多汗,這表示熱量聚集在胃臟,導致津液向四周擴散。(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