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論察
3. 診法
傷寒。以脈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然脈理精深。初學未能識察。予謂傷寒之中人。由淺入深。先自皮膚肌肉。次入腸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脈候之。似乎無所遁乎其情矣。浮。初排指於皮膚之上。輕手按之便得。曰浮。此脈。寒邪初入太陽。病在表。可發而去之。
,中。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間。略重按之乃得。謂之半表半裡證也。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方得。此為沉脈。然有二焉。陰陽寒熱。充沉脈中分。若沉而有力。則為陽為熱。沉而無力。則為陰為寒也。(六書○此係節錄。後條辨曰。此言雖得一二。然有力中。
亦有寒而實者。不可不知。)
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脈漸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至。病將愈也。此以大為病進。固其然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當詳辨。如脈體本大。而再加洪數。此則病進之脈。不可當也。如脈體本小。因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乃為吉兆。蓋脈至不鼓者。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也。(景岳)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亦有表證。此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浮脈亦有里證。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方為的確。蓋寒邪在裡。脈皆緊數。緊數甚者。邪亦甚。緊數微者。邪亦微。緊數浮洪有力者。
即陽證也。緊數浮沉無力者。即陰證也。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證者。其為外感無疑。即當治從解散。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者。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此辨之。最為切當。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稍見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證。此其邪之輕者。
或以初感。而未甚者。亦多見此脈。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若其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則脈雖浮大。自非外邪之證。(同上○周氏溫病方論云。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帶弦。豈可錯認為緊。而誤以為寒乎。)
表證脈不浮者。可汗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正氣。故脈不應。里證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抑鬱正氣。故脈不應。陽證見陰脈。有可生者。神氣不敗。言動自如。乃稟賦脈也。再問前日無此脈。乃脈厥也。下後脈實。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
夫脈不可一途而取。須以神氣形色病證相參。以決安危為善。(溫疫論○脈厥。詳見陽明病。)
夫陰症脈沉者。沉而遲漫分明者也。伏邪脈沉者。沉而伏匿急數模糊者也。正虛脈微者。不拘浮沉。脈來衰微。按久無力者也。故凡遲漫分明者。裡寒也。沉伏不出者。表邪不得發越也。陽症脈微者。邪盛正虛也。今有陽邪之症。而見沉伏之脈。誤認陰症。而用溫熱。陽邪內發。
白話文:
診斷方法:
傷寒的脈象,如果脈搏呈現大、浮、數、動、滑等現象,就屬於陽證;如果呈現沉、澀、弱、弦、微等現象,就屬於陰證。然而脈理非常精深,初學者很難分辨。我認為傷寒侵犯人體,是由淺入深的,先從皮膚肌肉開始,然後進入腸胃筋骨。可以通過浮、中、沉三種脈象來判斷,似乎沒有什麼情況能逃過診斷。
所謂「浮」,是指將手指輕輕放在皮膚上,就能感覺到脈搏,這就叫做浮脈。這種脈象表示寒邪剛進入太陽經,疾病還在表面,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所謂「中」,是指將手指按到皮膚下面,肌肉之間的部位,略微加重按壓力道才能感覺到脈搏,這就叫做半表半裡證。
所謂「沉」,是指將手指用力按到肌肉下面,筋骨之間的部位才能感覺到脈搏,這就叫做沉脈。沉脈又分為兩種情況,陰陽寒熱都可以從沉脈中分辨。如果沉脈搏動有力,就屬於陽證、熱證;如果沉脈搏動無力,就屬於陰證、寒證。(以上是節錄,後面的條文辨析說,雖然說對了一部分,但有力中也有屬於寒證但實證的情況,這是需要知道的。)
脈搏變大,表示病情加重,因為邪氣盛,病情會一天比一天嚴重。脈搏逐漸變緩,表示邪氣消退,變緩則表示胃氣恢復,疾病將要痊癒。以脈搏變大表示病情加重,這當然是對的。但也有情況是應該變大或不應該變大的,這也要詳細辨別。如果脈象原本就大,又變得洪大而頻數,這就表示病情加重的脈象,不可輕忽。如果脈象原本很小,但服藥後逐漸變得滑大而有力,這是由陰轉陽的現象,必然會發汗而痊癒,這是吉兆。脈搏搏動無力,是由於氣虛導致的,沒有陽氣怎麼能發汗呢?(景岳的觀點)
浮脈表示疾病在表,沉脈表示疾病在裡,這是古今相傳的方法。然而,沉脈也有可能是表證,這是陰實陽虛,寒邪盛的情況。浮脈也有可能是裡證,這是陽實陰虛,水液虧損的情況。所以,想要診斷表邪,不應該單純依靠浮沉,而是應該以脈搏是否呈現緊數為判斷標準,這樣才準確。因為寒邪在裡,脈象都會呈現緊數,緊數越明顯,表示邪氣越盛;緊數輕微,表示邪氣也輕微。緊數而且浮洪有力,就是陽證;緊數而且浮沉無力,就是陰證。如果脈象呈現緊數,同時又有表證,那肯定是外感,應該用解表的方法治療。但內傷也會出現緊數的脈象,內傷的緊數是逐漸出現的,外感的緊數是突然出現的,用這個來分辨最恰當。如果脈象似緊非緊,只是比平常稍微滑動加快,但不嚴重,也有可能是外感,這是邪氣較輕或剛開始感染,比較多見這種脈象,也要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如果脈象平和緩慢,完全沒有緊數的感覺,那麼即使脈象浮大,也不是外邪引起的疾病。(同上,周氏溫病方論說,脈象盛大而有力的,常常帶有弦象,怎麼可以誤認為是緊脈,而錯誤地認為是寒證呢?)
表證如果脈象不浮,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邪氣輕微,不能牽引正氣,所以脈象沒有浮起。裡證如果脈象不沉,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邪氣輕微,不能抑制正氣,所以脈象沒有沉下去。陽證出現陰脈,也有可能痊癒,如果精神狀態良好,言行舉止正常,那是天生脈象。如果問病人前一天沒有這種脈象,那就是脈厥。瀉下後脈象變得充實,也有痊癒的可能,只要病情減輕,脈象又變得充實,那是自然脈象。
診脈不能只從單一方面來判斷,必須結合精神狀態、氣色、病情來綜合分析,才能判斷吉凶。(溫疫論,脈厥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陽明病篇)
陰證的脈象沉,而且沉而遲慢、分明。伏邪的脈象沉,而且沉伏隱匿、急數而模糊。正虛的脈象微弱,不論浮沉,脈搏衰弱無力,按久也沒有力氣。所以,脈象遲慢分明的,屬於裡寒;脈象沉伏不出的,屬於表邪不能發散。陽證脈微,是邪氣盛而正氣虛。現在有陽邪的症狀,卻出現沉伏的脈象,如果誤認為陰證,而使用溫熱藥,反而會導致陽邪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