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6)

1. 小兒傷寒

夫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之久。傷於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時行疾疫之年。小兒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小異。藥小冷耳。(千金)

小兒傷寒。與大人法度則同。惡風惡寒者。必隈人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證。可微取其汗也。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為里證。可略與疏利也。至若頭額冷。手足涼。口中冷氣。面色黯淡。大便瀉青。此則陰病裡虛。當以溫藥。救其里也。

舉是三者。汗下溫之法。可以類推矣。亦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裡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裡熱之輕重。其證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小小分劑。而中病則止也。不然。幼幼新書。駢集小兒傷寒雖略舉巢源一二。而終篇以活人書為法。果何意哉。(總括○節錄)

夫小兒傷寒。六經治例皆同。但有胎熱。驚熱。血熱。客熱。寒熱。潮熱。痰熱。食熱。變蒸發熱。痘疹發熱。傷風發熱。一皆發作。狀似傷寒。要在明辨之也。(蘊要)

凡小兒感冒風寒。瘧痢等證。人所易知。一染時疫。人所難窺。所以擔誤者良多。何也。蓋由幼科。專於痘疹吐瀉驚疳。並諸雜證。在傷寒時疫甚略之。一也。古人稱幼科為啞科。不能盡罄所苦以告師。師又安能悉乎問切之義。所以但知其身熱。不知其頭疼身痛也。但知不思乳食。

心胸膨脹。疑其內傷乳食。安知其疫邪傳胃也。但見嘔吐。噁心。口渴下利。以小兒吐瀉為常事。又安知其協熱下利也。凡此何暇致思為時疫。二也。小兒神氣嬌怯。筋骨柔脆。一染時疫。延挨失治。即便二目上吊。不時驚搐。肢體發痙。十指鉤曲。甚則角弓反張。必延幼科。

正合渠平日學習見聞之證。是多誤認為慢驚風。遂投抱龍丸。安神丸。竭盡驚風之劑。轉治轉劇。因見不啼不語。又將神門眉心亂灸。艾火雖微。內攻甚急。兩陽相搏。如火加油。紅爐添炭。死者不可勝記。深為痛憫。今凡遇疫毒流行。大人可染。小兒豈獨不可染耶。但所受之邪則一。

因其氣血筋骨柔脆。故所現之證為異耳。務宜求邪以治。故用藥與大人彷彿。凡五六歲以上者。藥當減半。二三歲往來者。四分之一。可也。又腸胃柔脆少有差誤。為禍更速。臨證尤宜加慎。(溫疫論)

芍藥四物解肌湯。治少小傷寒方。

芍藥,黃芩,升麻,葛根(各半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歲以上。分三服。(千金)

惺惺散。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

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瓜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五葉。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如要和氣。入生薑五片同煎。一方。有防風。川芎。各減半。(方訣外編),活人。有川芎。云。凡小兒發熱。不問傷風風熱。先與此散數服。往往輒愈。

白話文:

[小兒感染風寒]

小兒因身體弱小,通常不會冒著風霜雨雪外出,因此較少受到風寒的侵害。成人若長時間暴露於寒冷環境,則容易受到寒冷影響,但這對於小兒來說並不是主要問題。然而,當季節交替或氣候異常時,小兒也可能受到風寒的影響。在瘟疫流行之際,剛出生的小兒也可能立即遭受斑疹的困擾。治療這種季節性的疾病,原則上和對待成人相同,僅僅是在藥物的使用份量上有所區別,藥性也會相對溫和一些。

小兒感染風寒的治療原則與成人相同。如果出現怕風、怕冷的情況,孩子會尋求庇護,蜷縮身體,拉緊衣物,這是表明有表證存在,應採用發汗的方法來緩解。若孩子表現出怕熱、內熱實證,例如伸出頭部,露出面部,手腳揮動,口渴,糞便乾燥,掀開衣物,呼吸粗重,這代表有裏證,可適度使用通利的藥物。如果孩子的額頭冰涼,手腳冰冷,口氣冰冷,面色蒼白,大便呈青色,這是陰病裡虛的症狀,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來救治。

基於上述三種情況,發汗、通利、溫補的治療原則可以類推應用。同時,通過觀察孩子的尿液顏色,可以判斷體內是否有熱。尿液顏色偏紅表示體內有熱,顏色偏白表示體內熱度較輕。治療過程中,無論是哪種症狀,都不應超出張仲景和朱丹溪的治療範疇,只是在藥物份量上需做調整,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應停止使用藥物。《幼幼新書》中雖然提及了一些巢元方的理論,但在整本書中還是以《活人書》為基礎,這是為什麼呢?

小兒感染風寒,六經的治療原則與成人相同,但小兒還可能出現胎熱、驚熱、血熱、客熱、寒熱、潮熱、痰熱、食熱、變蒸發熱、痘疹發熱、傷風發熱等各種情況,這些都可能表現出類似風寒的症狀,關鍵在於明確診斷。

一般來說,小兒感染風寒、瘧疾、腹瀉等症狀,人們較易辨認。但當小兒感染時疫,人們往往難以察覺,導致病情延誤。這主要是因為兒科醫生專注於治療痘疹、嘔吐、腹瀉、驚風、疳積等常見病症,對於風寒和時疫的處理相對較少。再者,古人稱兒科為啞科,小兒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不適,醫生難以準確地詢問和檢查,因此往往只看到孩子發燒,卻忽略了頭痛和身體疼痛。醫生可能只注意到孩子不想吃奶,肚子脹滿,誤以為是消化不良,而不知道這是疫病侵襲胃部的表現。當孩子出現嘔吐、噁心、口渴、腹瀉等症狀,醫生可能認為這是小兒常見的吐瀉,而未意識到這是疫病引起的。因此,在遇到時疫時,醫生往往無法及時想到這是時疫的徵兆。

小兒的神經系統和骨骼尚未發育成熟,一旦感染時疫,病情迅速惡化,眼睛上翻,頻繁抽搐,四肢僵硬,手指彎曲,甚至出現角弓反張。這時,家長往往會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醫生根據自己平時的經驗,可能會誤診為慢驚風,開具抱龍丸、安神丸等治療驚風的藥物。這些藥物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孩子變得不哭不鬧,家長又會使用灸法刺激神門和眉心,雖然灸法的熱力微弱,但內部攻伐卻十分強烈,如同火上澆油,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死亡。對於此種情況,我們深感痛心。如今,當疫情肆虐,成人可能感染,小兒同樣也可能受到影響。雖然受到的病毒相同,但由於小兒的氣血、骨骼柔軟,表現出的症狀有所不同。在治療上,應遵循「求邪以治」的原則,藥物使用應與成人相似,但藥量需減半。對於5-6歲以上的孩子,藥量應減半;2-3歲的孩子,藥量應減少四分之三。腸胃柔弱,一旦用藥不慎,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診療過程中應格外小心。

芍藥四物解肌湯,適用於小兒風寒的治療。

所需藥材:芍藥、黃芩、升麻、葛根(各半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三升煮沸,煮至剩九合,去除藥渣後分次服用。1歲以上的兒童可分三次服用。(千金方)

惺惺散,用於治療風寒、風熱、痰壅、咳嗽等症狀。

所需藥材:桔梗、細辛、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瓜蔞根(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放入五片薄荷葉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時服用,不限定服用時間。若想增加藥效,可加入五片生薑一同煎煮。另一個配方中,添加了防風和川芎,但用量減半。(方訣外編)

對於小兒發熱,無論是風寒還是風熱,都可以先服用此散數次,往往能迅速康復。

對於小兒風寒,起初因高燒不退,經過湯丸治療後,出現頸部僵硬、眼睛翻白、舌頭擺動、抽搐等癲癇樣症狀,長時間後出現呼吸困難,啼哭聲微弱。醫生可能會診斷為驚風,使用硃砂、水銀、牛黃、汞粉、巴豆、竹瀝等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這是由於誤診後,毒素在心胸部位凝結,內熱產生口水,包裹其他藥物無法有效發揮作用所致。蕩涎散:

所需藥材:粉霜(一錢)、膩粉(一匝)、芫花(一分)

將以上藥材細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和後服用。1歲大的兒童服用半錢,病情嚴重者可再服用一次。排泄物底部呈現白色,這是粉霜的成分,應完全排出。服用後,孩子會入睡,排出黑色或黃色的口水,包裹丹砂等藥物,形成小顆粒,啼哭聲恢復正常,病情得以緩解。

對於小兒胸腔積液,症狀與上述情況相似,但啼哭聲仍然存在,醫生通常會誤診為驚風進行治療。若脈搏浮滑,可用手指按壓心臟下方,會感到疼痛並引起啼哭。建議使用半夏黃連栝蔞湯,酌情服用,可排出黃色口水,病情得以改善。

對於小兒風寒未解,出現驚厥、胡言亂語、狂躁、潮熱等症狀,鉤藤大黃湯是適用的治療方法。

所需藥材:鉤藤皮、當歸、炙甘草、芍藥(各半兩)、大黃(三分)

將以上藥材粗磨後,每次使用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溫熱時服用,直到排泄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