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十二 (5)
卷十二 (5)
1. 產後傷寒
生地黃汁,藕汁,小便(各一盞)
和勻。煎三兩沸。溫熱。分作三服。(總病)
胡茂林子婦。魏仲彬妹也。新產二日。惡露不行。臍腹痛。頭疼身寒熱。當隆冬時。眾醫皆以為感寒。溫以姜附。益大熱。手足搐搦。語譫目攛。仲彬因邀生往診。脈弦而洪數。面赤目閉。語喃喃不可辨。舌黑如炲。燥無津潤。胸腹按之不勝手。蓋燥劑搏激。血內熱而風生。
血蓄而為痛也。生日。此產後熱入血室。因而生風。即先為清熱降火。治風涼血。兩服頗爽。繼以琥珀牛黃等。稍解人事。後以張從正三和散。行血破瘀。三四服。惡露大下如初時。產已十日矣。於是諸證悉平。(醫史攖寧生傳○案張從正三和散。無考。或是三和湯。方以四物湯。
涼膈散。當歸。各中停。水煎服。月水不來用。出三法六門。治法雜論。)
蕭熙宇乃媳。產後患傷寒。發熱頭疼。本族醫者。用參耆歸術芍附薑桂治之。一帖而病劇熱甚。眼直視瘈瘲。口吐沫。予診其脈極數。一息十餘至。乃寒邪在中。驟用參耆朮附。以實其邪。故變證若此。夫附子號將軍。乃回陽物也。豈可常用。今醫者不察脈證。凡遇產後。每用附子。
害人多矣。而受害者卒不怨。亦謂產後虛極宜用。不知產後血虛。其火易炎。再以附子益之。則陰血愈爍。為禍不輕。故必陽虛寒厥。及陰陽俱虛。方可酌用。不則為妄施耳。予與四神湯。炒黑乾薑。肉桂。芎。歸。服一劑。而證退脈斂。兩劑全愈。(程氏醫彀)
白話文:
產後傷寒
某婦女產後兩日,惡露不排,腹部疼痛,頭痛畏寒發熱。當時正值隆冬,許多醫生都認為是受寒,用溫熱藥物如生薑、附子治療,反而病情加重,出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弦數有力,面色紅赤,眼睛緊閉,說話含糊不清,舌頭黑燥無津,腹部按壓不舒服。醫生判斷是燥熱藥物加重病情,導致血熱生風,瘀血積聚而疼痛。於是採用清熱涼血的療法,先以生地黃汁、藕汁、小便等混合煎服,病情好轉。接著使用琥珀、牛黃等藥物,病人意識逐漸恢復。最後使用三和散(或三和湯,推測是四物湯、涼膈散、當歸等藥物組成的方劑)行血破瘀,惡露排出順暢,十天後諸症痊癒。
另一位產婦產後患傷寒,發熱頭痛。家族醫生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芍藥、附子、生薑、桂枝等藥物治療,結果病情加重,發熱劇烈,眼球直視,抽搐,口吐白沫。醫生診脈發現脈象非常快,每分鐘十幾次,判斷是寒邪內在,而用溫熱藥物反而加重病情。醫生指出,附子是回陽的藥物,不能常用。許多醫生不察脈證,產後常用附子,害了不少人,而受害者卻往往不知情,以為產後虛弱就應該用附子。其實產後血虛,容易內熱,再用附子溫補,反而傷陰血。只有在陽虛寒厥或陰陽俱虛的情況下才能謹慎使用附子,否則就是濫用。於是醫生給這位產婦使用四神湯,以及炒黑乾薑、肉桂、川芎、當歸等藥物,一劑藥後病情好轉,脈象緩和,兩劑藥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