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婦兒
3. 婦人傷寒總說
古人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其氣。婦人調其血。雖然。婦人傷寒。與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調氣。婦人先調血。此大略之詞耳。要之脈緊無汗。名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熱病。脈洪大。中暑。脈細弱。其證一也。假如中暍用白虎。胃實用承氣。豈必調血而後行湯耶。
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分婦人。良亦以此。學者皆可隨病於男子藥證中。以意選用也。(活人)
夫婦人女子傷寒。六經傳變治例。皆與男子同法。惟經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與夫胎前產後。崩漏帶下。則治有殊別也。(蘊要)
白話文:
古人治療疾病時,會先判斷病患的主要問題所在。對於男性,他們會調整體內的氣;對於女性,則會調整血液循環。然而,女性感染風寒的治療方式和男性有所不同。男性通常先調理氣,而女性則先調理血。這只是大體上的說法。基本上,如果脈搏緊繃且沒有出汗,那就是受了風寒;如果脈搏鬆緩且有出汗,那就是受到風邪。熱病患者脈搏會顯得洪大,中暑患者的脈象則細弱。這些症狀其實是相通的。例如,如果是中暑,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是腸胃實熱,可以使用承氣湯。並不一定非得先調血才能開始治療。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未特別區分女性,也是基於上述的理由。學習者應根據病況,在男性適用的藥物和療法中,靈活選擇適合女性的治療方法。
對於女性的風寒,不管是六經傳變或是治療原則,都和男性相同。只有在月經期間或剛結束、熱邪進入血室,以及懷孕、產後、崩漏、帶下等情況,治療上才會有所不同。
4. 熱入血室(當參產後)
熱陷血室之證。多有譫語如狂之象。與陽明胃熱相似。此種病機。最須辨別。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便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身之側旁氣痹。連及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血結胸也。(溫熱論○案血結胸。本出活人。)
乾薑柴胡湯。治婦人傷寒。經水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者。
柴朔(四兩去蘆),栝樓根(二兩),桂枝(一兩半),牡蠣(一兩熬),乾薑(一兩炮),甘草(炙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活人○案黃芩。遵柴胡桂薑湯加用。為是。)
治婦人室女。傷寒發熱。或發寒熱。經水適來或適斷。晝則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爾斷絕。小柴胡加地黃湯。
柴胡(一兩一分去苗淨洗),人參(去蘆),半夏(湯洗七次),黃芩(去皮),甘草(炙),生乾地黃(各半兩)
上粗末。每用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個。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本事)云岐子保命。產後往來寒熱。而脈弦者。少陽也。小柴胡加生地黃湯。於本方。更加梔子。枳殼。
辛亥中寓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寒熱。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緊急。暝目不知人。疾勢極危。召予視。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其家云。月經方來。病作而經遂止。得一二日。發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來。
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證也。仲景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塞。經水適來。晝則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發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者不識。以剛劑投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當先化其涎。後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
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本事○一呷散。用天南星一味。為細末服。)
又記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前藥。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為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
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復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也。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之以為月。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
白話文:
標題:[熱入血室(當參產後)]
熱陷血室的症狀,常出現譫語如狂的現象,與陽明胃熱症狀類似。這種病症機理,必須加以辨別。血結的情況,身體一定感覺沉重,不像陽明胃熱那種輕鬆感。爲何呢?因爲陰主重濁,絡脈受阻,身體側旁氣血不通,連帶胸背部位都受到拘束,所以去除邪氣、疏通絡脈,正適合治療此病。病情如果拖延過久,會向上逆流,導致心包和胸中疼痛,即陶氏所述的血結胸。
乾薑柴胡湯,用於治療婦女傷寒,月經剛來初斷時,出現寒熱如瘧的症狀,伴有狂言見鬼的現象。
柴胡(四兩去蘆)、栝樓根(二兩)、桂枝(一兩半)、牡蠣(一兩熬)、乾薑(一兩炮)、甘草(炙一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的水煎至七分,去掉渣滓溫服。初次服用可能會有輕微的煩躁感,再次服用後則會出汗並痊癒。
用於治療婦女或少女傷寒發熱,或出現寒熱交替,月經恰逢來潮或剛斷,白天清醒,夜晚則有譫語,如同見到鬼魂的狀態。也適用於產後惡露剛來,突然停止的情況,小柴胡加地黃湯。
柴胡(一兩一分去苗淨洗)、人參(去蘆)、半夏(湯洗七次)、黃芩(去皮)、甘草(炙)、生乾地黃(各半兩)
將藥材製成粗末,每次使用五錢,用水二盞,加入生薑五片、紅棗兩個,同煎至八分,去掉渣滓溫服。
辛亥年間,我居住在毗陵,學官王仲禮的妹妹生病,出現傷寒寒熱交替的症狀,夜間彷彿有鬼怪附體。發病第七天忽然昏迷,口中涎沫聲如鋸響,牙關緊閉,眼睛緊閉不識人,病情極其危急。他請我看診,我詢問她發病之初是否正值月經來潮,家人回答說,月經剛開始來,病發後就停了,過了兩天就開始寒熱交替,雖然白天平靜,但晚上就會有鬼怪現象,從昨天開始,口中有涎沫,意識不清。我說,這是熱入血室的症狀。經過治療,先用一呷散讓她吐出涎沫,之後服用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次服藥後熱症消除,沒有出汗症狀就自然痊癒了。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婦人患有熱入血室的症狀,醫生誤用補血調氣藥物,數日後發展成血結胸。有人建議繼續用之前的方法,我說,小柴胡湯已經晚了,不行。如果一定要做,可以嘗試刺期門穴。我不會鍼灸,於是請了擅長針灸的人來治療,按照建議,病人痊癒了。
張太學璇浦的夫人患上熱入血室,發狂想要殺人,南京的醫生用傷寒的方式治療,煎好的藥還未服用,陳錫玄邀請仲淳前往診斷。仲淳說,這診斷錯誤了。他更換了藥物,投下一劑藥後病人就安定下來。首先給她服用童便,接着給予涼血行血、安神的藥物,病情最終穩定。
以上是對古代中醫文獻的現代漢語翻譯,主要描述了熱入血室的症狀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