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6)

1. 時毒大頭病

絡後腦。結塊則止不散。必出膿則愈也。(蘊要)

發毒看法,初起。寒熱交作。頭面一處作腫。紅赤發熱疼痛者。易。已成。高腫。發熱疼痛。有時語聲清朗。湯藥易入者。輕。已潰。膿稠。堅腫稍消。疼痛稍減。飲食漸進。身溫者。吉。潰後。膿水漸止。腫退肌寬。神彩精寧。睡臥安穩者。順。初起。多寒少熱。頭面耳項俱腫。

光如水晶。不熱者。險。已成。漫腫無頭。牙關緊閉。湯水不入。聲音不出者。逆。已潰。膿水清稀。氣味敗臭。腫痛不除。如屍發胖者。死。潰後。臭水淋漓。腫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譫言者。死。(正宗)

時毒治法,寒熱交作。頭痃體痛。六脈浮緊。邪在表也。宜汗散之。頭面赤腫作痛。口燥咽乾。大便秘實。邪在裡也。下之。外有寒熱。內亦口乾。脈弦有力。表裡俱實。發表攻裡。表裡俱解。腫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滯。宜砭去惡血。砭血之後。腫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膿。

宜托膿健脾。腫痛日多。而脹痛者。已有膿。急針之。更兼補托脾胃。潰後腫痛不減。膿清腥穢。脾胃弱也。更宜溫中健脾。饑年時毒流行。傳染者。忌用攻發。當和解。宜養正氣。(同上)

一男子先發寒熱。次日頭面俱腫。又二日口禁。湯水不入。診之脈洪數而有力。此表裡俱實也。又咽喉妨礙。湯藥難下。先用針刺咽間。去惡血鍾許。牙關稍開。以防風通聖散一劑。徐徐服之。便去三四次。腫上砭去惡血。以金黃散敷之。次日腫勢稍退。又以普濟消毒飲二劑。

面腫漸消。惟兩耳下堅腫不退。此必作膿。又以托裡散數服。候膿熟而針之。次以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陳皮。十餘劑而斂。(同上)

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時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

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已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遂處方。(云云)為細末。半用湯調。

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去白),玄參,生甘草(各二錢),連翹,黍黏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白殭蠶(炒七分),升麻(七分),柴胡(二錢),桔梗(二錢)

白話文:

時毒大頭病

此病症狀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輕、重、吉、凶四種:

輕症: 初期寒熱交替,頭面局部腫脹、紅赤發熱疼痛。病情發展後,腫脹明顯,但發熱疼痛,患者神志清醒,能正常進食服藥,預後良好。潰膿後,膿液逐漸減少,腫脹消退,精神恢復,睡眠安穩,則可痊癒。

重症: 初期多寒少熱,頭面耳項皆腫脹,腫脹部位光亮如水晶,不發熱,此為凶險徵兆。病情發展後,腫脹瀰漫,無明顯腫脹中心,牙關緊閉,無法進食飲水,聲音嘶啞,預後不良。潰膿後,膿液稀薄,氣味惡臭,腫痛不消,身體浮腫如屍體,則難以倖免。

治療方法:

寒熱交替,頭痛身痛,脈象浮緊,屬表邪,應使用發汗解表之法。頭面赤腫疼痛,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屬裡邪,應使用攻下之法。若表裡俱實,則需同時發表和攻裡。若腫痛久不消退,可能是瘀血凝滯,應使用針刺或砭石療法去除瘀血。若腫痛持續,可能已化膿,則應使用托膿、健脾之法。若腫脹疼痛加劇,則已有膿液形成,應立即針刺排膿,並同時補益脾胃。潰膿後腫痛未減,膿液清稀腥臭,則脾胃虛弱,需溫中健脾。饑荒年代流行此病時,忌用攻發之法,應以和解、養正氣為主。

案例分析:

一位男子先有寒熱,次日頭面腫脹,兩日後牙關緊閉,無法進食飲水。診脈洪數有力,屬表裡俱實。因咽喉腫痛,難以服藥,先以針刺咽喉放血,牙關略開後,服用防風通聖散,多次排便後,再以砭石放血,並敷以金黃散。次日腫脹略退,再服用普濟消毒飲。面部腫脹漸消,但耳下仍堅硬腫脹,此為將要化膿之象,服用托裡散促使膿液成熟後針刺排膿,最後服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陳皮)以收斂。

疫病案例及治療:

泰和二年,老師因公務遇上疫病流行。初期畏寒,體重,繼而頭面腫脹,眼不能睜開,呼吸困難,咽喉腫痛,口乾舌燥。此病症狀類似大頭瘟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一位縣丞的侄子也患此病,數日後,醫師使用承氣湯加藍根瀉下,雖暫時緩解,但病情反覆,最終不治。

老師診斷認為,此病為邪熱侵犯心肺,上攻頭面所致,而承氣湯瀉下,反而加重病情。老師遂另擬方劑,部分藥物用水調服,部分藥物製成蜜丸含服,患者服藥後痊癒。老師隨後將此方廣為流傳,救治許多患者,此方被譽為神方,並刻於石碑,以傳於後世。

文中也列出了普濟消毒飲的藥方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