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5)

1. 時毒大頭病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

切恐傳染。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

邪氣深也。認是時毒。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一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

必不傳染。切須忌之。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散。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鎌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七日已前。

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嘗見一工。但云熱毒。只有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者矣。(外科精義)

時疫胳𦞂腫毒病者。古方書論。所不見其說。古人無此病。故方無此說。唯正隆楊公集拯濟方內言。自天眷皇統間。生於嶺北。次於太原。後於燕薊。山野村坊。頗罹此患。至今不絕。互相傳染。多致死亡。至有不保其家者。狀似雷頭。腫弘咽頸。攻內則喉嚨堵塞。水藥難通。

攻外則頭面如牛。眼耳穴盈。視聽俱非。杜絕聞見。病惡命危。雖布避。汗之益深。疏利頗差。初見憎寒。稍厥飲水。脈沉。不可溫辛發汗。急以大黃芒消之類。苦泄寒涼之劑。加倍並服。得快利方可為救。毒氣稍退。漸減涼藥理之。咽堵食藥不下。先灌生油半盞。自然能通。

後於本方。選而用之。道衰德廢。仁殞義湮。瘴厲戈烽。兆彰惡貫。(端效方)

大頭者。一曰時毒。二曰疫毒也。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之而為大頭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或咽喉瘇痛不利。其脈數大者。普濟消毒飲主之。若內實熱甚者。以防風通聖散。增損主之。大抵治法。不宜大速攻。則邪氣不伏。而反攻內。必傷人也。且頭面空虛之分。邪既著空處。

則無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必當先緩而後急。則邪伏也。凡先緩者。且宜清熱消毒。如虛人兼益元氣。胃虛食少者。兼助胃為主。待其內實。熱盛大便結。以酒浸大黃下之。則宣熱而拔其毒也。此為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從鼻腫者。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

白話文:

時毒大頭病

所謂的時毒,是指一年四季不正的邪氣侵入人體所致。症狀會從鼻子、臉部、耳朵、脖子、咽喉開始,出現紅腫,沒有膿頭,或者形成有根的結核。患者會感到發冷、發熱、頭痛、四肢痠痛,嚴重時會神志不清、煩躁不安、咽喉阻塞。不了解的人會誤以為是傷寒,隨意服用解藥,一兩天後反而會使腫脹更加嚴重,這時才會醒悟而尋求瘡瘍科醫師的治療。這種疾病在古代並沒有相關的方劑和論述,民間俗稱丹瘤,患者家屬因害怕傳染而稱之為時毒。

從醫學典籍來看,人體突然出現紅腫,如同塗上丹砂,稱為丹毒,這是風熱邪毒所引起的,又稱丹瘤。但時毒與丹瘤並不相同。時毒是因感受四時不正之氣所致,初期症狀與傷寒相似,但五到七天內可能致命。治療時必須仔細辨別。首先要診斷脈象,如果脈象呈現滑數、浮洪,或沉緊、弦澀,都是時毒的表徵。脈浮數表示邪氣在表,脈沉澀表示邪氣深入。確認是時毒後,對於體質強壯的人,應立即服用化毒丹來攻邪;熱邪盛的人,應使用五利大黃湯來瀉下。如果出現表證,應使用解毒升麻湯來發散。對於年老體弱的人,可以使用五香連翹湯來治療。此外,還可以使用通氣散吹入鼻腔,使患者打十幾個噴嚏,有助於病情好轉。如果吹藥後沒有打噴嚏,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癒。如果打噴嚏時有血絲,則表示可治癒。為了防止傳染,照顧病患的人每天都要使用吹藥使其打噴嚏。

患者每天應使用吹藥三到五次,以幫助排出熱毒,這是治療時毒的好方法。如果三、四天後病情沒有改善,則不宜使用瀉下藥,應改為和解的方式來治療,如服用犀角散、連翹散等。如果七、八天後大小便通暢,頭面紅腫高起,則可服用托裡散、黃耆散等藥物,並可以使用針刺或放血來排出毒氣。如果十天後病情仍未好轉,通常會自行痊癒。但如果病情在五到七天內出現神志昏亂、咽喉阻塞、聲音沙啞、頭面不腫、食慾不振等情況,則表示病危,難以治癒。

這種疾病有陰證和陽證之分,治療方法也有發汗和瀉下之別。曾有醫師只知道此病屬於熱毒,只使用寒涼藥物,卻不知道病情有輕重,治療有先後順序,這點必須仔細分辨。

時疫胳𦞂腫毒病

古代醫書中沒有關於時疫胳𦞂腫毒病的記載,因為古人沒有這種疾病。唯有正隆年間楊公所輯錄的《拯濟方》中提到,這種疾病最初在嶺北出現,後來蔓延到太原,最後出現在燕薊地區,山野村莊都有人罹患此病,而且不斷傳染,導致許多人死亡,甚至有家破人亡的狀況。患者的症狀類似雷頭風,脖子腫脹,侵犯體內則會造成咽喉阻塞,水和藥物都難以嚥下;侵犯體外則會導致頭面腫脹如牛,眼睛和耳朵被腫脹填滿,視力和聽力喪失,難以聞聽。病情嚴重,危及生命,即使使用發汗的藥物,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疏通腸胃的效果也不佳。初期會感到寒冷,接著出現厥冷、想喝水,脈象沉弱,此時不可使用溫熱發汗的藥物,應立即使用大黃、芒硝等苦寒瀉下的藥物,加倍劑量服用,必須排泄通暢才能救命。毒氣稍退後,逐漸減少寒涼藥物的用量來調理。如果咽喉阻塞,藥物無法嚥下,可以先灌半盞生油,自然就能暢通。

之後根據此方選擇使用。當今社會道德淪喪,疾病肆虐,烽火不斷,都是罪惡的徵兆。

大頭病

所謂的大頭病,一種是時毒,另一種是疫毒。疫毒是指天行疫病之氣侵入人體所造成的頭部腫大。患者可能會出現高熱、氣喘、口乾舌燥,或者咽喉腫痛不適。如果脈象呈現數大,可以使用普濟消毒飲治療。如果體內實熱嚴重,則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加減來治療。治療此病不宜過快攻邪,否則邪氣會內陷,反而傷害身體。頭面是空虛之處,邪氣一旦侵入,就會無所不至。因此治療的原則是先緩後急,以達到驅邪的目的。先緩的治療方式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對於體虛的患者,應兼顧補氣。如果脾胃虛弱、食慾不佳,則應以健胃為主。等到體內充實、熱盛、大便不暢時,可以使用酒浸大黃來瀉下,這樣可以宣散熱邪並排出毒素,這就是先緩後急的治療方法。此毒通常先從鼻子腫起,然後腫到眼睛,再腫到耳朵,最後腫到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