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十一 (3)
卷十一 (3)
1. 感冒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入生薑二片。水一盞煎七分。或沸湯點亦可。老人小兒亦宜。日三二服。以知為度。瘴煙之地。或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闕也。(活人),和劑。名人參敗毒散。入生薑薄荷煎。(方訣。聖濟。並同。名羌活散。方訣云。
此古方也。簡易云。初虞世究其方。知出道藏。),聖濟。前胡湯。於本方。去獨活。茯苓。桔梗。加芍藥。麻黃。入蔥白煎。如要發汗。更入薄荷。真武湯。專一發散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並宜服之。
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乾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各等分)上八味。並無制度。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溫服。日進三五服。(葉氏)
神朮散。治傷風鼻塞聲重。咳嗽頭昏。
蒼朮(五兩米泔水浸一宿),藁本(去土),香白芷,羌活(去蘆頭),細辛(去葉土),甘草(炙),川芎(已上六味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如微覺傷風鼻塞。只用蔥茶調下。(楊氏○案潔古九味羌活湯。蓋一類方也。)
神白散。治四時傷寒在表。渾身壯熱。口苦舌乾。惡風無汗。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焙乾秤一兩半),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防風(一兩去蘆),石膏(一兩研),乾葛(一兩),川芎(一兩),香白芷(半兩),瓜蔞根(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至七分。熱服。如傷風身熱。面赤脈大。以衣覆出汗。即愈。(家寶),袖珍。引秘方。喝起散。於本方。去白芷。瓜萎根。加羌活。
小青龍湯。若其狀灑淅惡寒。但欲厚衣近火。陰陽(○二字疑)頭重時痛。鼻窒塞。濁涕如膿痰。動輒汗出。亦或無汗。甚則戰慄。此由寒邪之氣。從外入中。或因飲冷客於肺經。內外合邪。留於經絡。謂之感寒。寒從外至。則兩手寸口脈俱緊。或寒從內起。其脈帶遲。惡寒無汗者。(十便。引指迷方。○即仲景原方。)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
上㕮咀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錢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和劑),澹寮。五拗湯。治感寒而語聲不出。或至咽喉腫痛。於本方。加桔梗。京芥穗。五味。各等分。生薑三片同煎。溫溫咽服。咽痛痛甚□□熟後加樸消少許。
清肺湯。深都正方。
陳紫蘇(六兩),陳皮(六兩),甘草(三兩),香附子(六兩),桑白皮(三兩),杏仁(三兩),桔梗(三兩),半夏(四兩)
白話文:
[感冒]
文中記載多種古代治療感冒的方劑,大致可歸納如下:
方劑一: 一種藥方,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片和水煎服,老幼皆宜,一天服兩到三次,視情況而定。此方尤其適用於瘴氣盛行、溫疫流行、痰多、居住潮濕環境或腳弱的人。 這個方劑也包含了在薑薄荷湯中加入參敗毒散的變體,以及與羌活散類似的處方。
方劑二: 以「前胡湯」為基礎,去除部分藥材,加入芍藥、麻黃和蔥白煎服,若需發汗則再加薄荷。 「真武湯」則專門用於治療各種時節的風邪,以及傷寒初期、瘡疹將發未發的情況。
方劑三:(葉氏方) 包含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乾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等藥材,等量混合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水煎服,一天服用三到五次,時間不限。
方劑四:(楊氏方)神朮散: 治療傷風、鼻塞、聲音嘶啞、咳嗽、頭昏等症狀。藥材包含蒼朮、藁本、香白芷、羌活、細辛、甘草、川芎,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蔥白煎水服用,輕微症狀可用蔥茶沖服。
方劑五:(家寶方)神白散: 治療四時傷寒表證,症狀為渾身發熱、口苦舌乾、惡風無汗。藥材包含蒼朮、麻黃、甘草、防風、石膏、乾葛、川芎、香白芷、瓜蔞根,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蔥白煎水服用,若發熱、面紅、脈搏有力,可蓋被發汗。此方亦有變體「喝起散」,去除了白芷和瓜蔞根,並加入羌活。
方劑六:小青龍湯: 用於治療外感寒邪引起的症狀,例如惡寒、畏寒喜暖、頭痛、鼻塞、膿涕、汗出或無汗、甚至戰慄等。
方劑七:三拗湯: 治療感冒風邪引起的鼻塞、聲音嘶啞、頭痛、頭暈、四肢乏力、咳嗽、多痰、胸悶氣短等症狀。
方劑八:五拗湯: 治療因感寒引起的聲音嘶啞,甚至咽喉腫痛,在三拗湯的基礎上,加入桔梗、荊芥穗等藥材。
方劑九:(深都正方)清肺湯: 藥材包含陳紫蘇、陳皮、甘草、香附子、桑白皮、杏仁、桔梗、半夏。
備註: 以上只是對古代方劑的現代白話文描述,並未包含劑量單位換算以及現代藥理學的解釋。 服用任何中藥前,請務必諮詢專業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