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 (6)

1. 虛汗

夫傷寒差後。體氣羸弱。藏府猶虛。或每因睡中。遍身汗出。此皆陽氣虛心氣弱。陽屬於表。主於膚腠開泄。故津液妄行。心主血。心生汗。今心虛不足。故多盜汗。診其脈虛弱微細者。是其候也。(聖惠)

大病愈後數日。每飲食及驚動即汗。此表裡虛怯。宜人參養營湯。倍黃耆。脈靜身涼。數日後。反得盜汗。及自汗者。此屬表虛。(溫疫論)

治傷寒脈微細。汗出不止。漸覺虛羸。宜服白茯令散。方。

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白朮(三分),白芍藥(三分),麻黃根(一兩),五味子(半兩),牡蠣(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又治虛勞盜汗。黃耆散。於本方。去芍藥。麻黃根。蓯蓉。加黃耆。麥門冬。甘草。熟乾地黃。)

治傷寒虛汗不止。心多煩躁。時時驚悸。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遠志(半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黃耆(半兩),柴胡(半兩),甘草(一分),龍骨(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傷寒後虛羸。日夜汗出不止。心躁口乾。咽喉不利。宜服此方。

黃雌雞(一隻去腸胃理如食法),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切),麻黃根(二兩),牡蠣(二兩)

上件藥。先將雞麻黃根。以水七大盞。煮取汁三大盞。去雞麻黃根。後卻下蓯蓉牡蠣。煎取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空心午前夜後臨臥時服。(聖惠)陽證。身微熱。表虛汗出不已。或因醫者發汗。以致表虛。脈不實。治用王海藏黃耆湯。

黃耆,人參,白茯苓,白朮,白芍藥(各一兩),甘草(七錢半),陳皮(五錢)

上銼。每服酌量多少。用水二盞。生薑三片。煎八分溫服。(寶鑑補遺○案此方。出元戎。無陳皮。治中暍。)

陰證。身涼。額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湯加人參。(同上)

方脈正宗。治陽虛自汗。用牡蠣。火煅。五錢。人參三錢。麥門冬五錢。北五味二錢。煎湯飲。立止。外再用牡蠣。火煅。數兩。搗細粉。布包撲身上。亦可收汗。(匯言)

大病差後。多虛汗。及眠中流汗方。(○原作眼中流汁。今據醫心方引葛氏方改。)

龍骨。牡蠣。麻黃根。末。雜粉以粉身。良。(肘後)

錄驗方。治大病之後。虛汗不可止方。

乾薑三分。治合以粉。大良。(醫心○撲粉方。互見太陽病)

當歸六黃湯。治傷寒新瘥後。虛熱盜汗不止。

當歸身(酒洗一錢五分),黃柏(炒七分),黃芩(炒七分),黃連(炒五分),黃耆(鹽水炙二錢),生地黃(酒洗七分),熟地黃(酒蒸一錢),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八分。食遠濕服。(蘊要○此本出蘭室秘藏。云。盜汗之聖藥。)

白話文:

標題:[虛汗]

內容: 在患了傷寒病後,身體虛弱,內臟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有時在睡眠中會全身出汗。這都是因爲陽氣虛弱和心氣不足所導致。陽氣屬於外表,主要控制皮膚毛孔的開合與排汗,所以當陽氣虛弱時,就會出現汗液失控的情況。心臟主管血液,而汗液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現在心臟功能不足,所以會有夜間盜汗的現象。如果檢查脈搏發現虛弱細微,就是這個症狀的表現。(聖惠)

大病痊癒後的幾天,每當進食或受到驚嚇就會出汗,這表示身體表裏都非常虛弱。應服用人參養營湯,加倍使用黃芪。若脈象平緩、體溫正常,但幾天後反而出現盜汗和自汗,這是屬於體表虛弱。(溫疫論)

治療傷寒脈象微細、持續出汗、逐漸感覺虛弱無力,應服用白茯苓散。配方如下:

白茯苓(30克)、人參(30克)、白朮(10克)、白芍藥(10克)、麻黃根(30克)、五味子(15克)、牡蠣(30克)、肉蓯蓉(30克浸泡一夜,颳去皺皮,烤乾)

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20克,用一大杯水煎至剩一半,去渣,不論時間隨時溫服。(聖惠)

治療傷寒後虛汗不止,心情煩躁,經常感到驚嚇,應服用人參散。配方如下:

人參(15克)、遠志(15克)、白茯苓(15克)、麥門冬(15克)、黃芪(15克)、柴胡(15克)、甘草(5克)、龍骨(30克)

以上藥物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約20克,用一大杯水加入半份生薑、3個紅棗和一份竹茹煎至剩一半,去渣,不論時間隨時溫服。(聖惠)

治療傷寒後虛弱,日夜持續出汗,心情煩躁,口乾,咽喉不適,應服用以下配方:

母雞(一隻,去除內臟,按照食用方法處理)、肉蓯蓉(30克浸泡一夜,颳去皺皮,切片)、麻黃根(60克)、牡蠣(60克)

先將雞肉和麻黃根用水7大碗煮至只剩3大碗的汁液,去掉雞肉和麻黃根。然後放入肉蓯蓉和牡蠣繼續煎至剩下1.5碗,去渣。分爲3次服用,在空腹、午餐前、睡前服用。(聖惠)

對於陽證,身體輕微發熱,表虛汗出不止,或者因爲醫生髮汗治療而導致表虛,脈象不實,可用王海藏黃芪湯治療。

黃芪、人參、白茯苓、白朮、白芍藥(各30克)、甘草(22.5克)、陳皮(15克)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每次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兩碗水,加入3片生薑煎至8分滿,溫服。(寶鑑補遺)

對於陰證,身體涼,額頭和手背有冷汗,可用四逆湯加人參治療。(同上)

方脈正宗中記載,治療陽虛自汗,可用煅燒過的牡蠣5錢、人參3錢、麥門冬5錢、北五味子2錢,煎湯飲用,立即止汗。另外,再用煅燒過的牡蠣數兩,搗成細粉,用布包裹撲在身上,也可以收汗。(匯言)

大病痊癒後,常有虛汗,以及在睡眠中流汗的治療方法。(原作爲“眼中流汁”,現根據醫心方引葛氏方進行修改。)

龍骨、牡蠣、麻黃根,磨成粉末,與普通粉末混合,撲在身上,效果良好。(肘後)

錄驗方中記載,治療大病之後,虛汗無法停止的方法如下:

乾薑三分之一份,製成粉末,效果非常好。(醫心)

當歸六黃湯,治療傷寒痊癒後,虛熱引起的盜汗不止。

當歸身(酒洗4.5克)、黃柏(炒2.1克)、黃芩(炒2.1克)、黃連(炒1.5克)、黃芪(鹽水炙6克)、生地黃(酒洗2.1克)、熟地黃(酒蒸3克)。以上藥材爲一次服用量。用兩大碗水煎至八分滿,飯後溼服。(蘊要)

本方出自蘭室祕藏,被稱爲治療盜汗的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