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九 (5)
卷九 (5)
1. 自利(滯下病後利)
傷寒病。若表實裡虛。熱乘虛而入。攻於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濕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如爛內汁。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巢源)
自利者。有不經攻下。自然溏泄者。謂之自利也。傷寒自利多種。須知冷熱虛實。消息投湯。無致失差。雜病自利。多責為寒。傷寒下利。多由協熱。其與雜病。有以異也。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利。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遂利。是皆協熱也。(○案此云協熱者。本於傷寒例。
乃指熱陷入里而言。以下諸說皆為然。)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輩。皆溫藏止利之劑。又有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後已。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此為甚者。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
(明理)
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謂之陽垢)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協熱利者。
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丸。赤石脂丸。濕毒下膿血者。地榆散。黃連阿膠散。(活人○案黃連阿膠散。不是仲景方。寶鑑補遺。作仲景黃連阿膠湯。宜從。)
大抵陽熱之利。與陰寒之利。自不同。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出作聲。臍下必熱。得涼藥則止。得熱藥則愈增。陰利。必洞下清穀。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宜溫中止瀉之劑。此之謂陰利。(云云)緣陰中亦有陽利。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又有內不太滿。猶生寒熱。
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挾熱自利。臍下必執。大便赤黃色。及下腸間津汁垢膩。名曰利腸。(○當作刮腸)宜白頭翁湯。黃芩湯。身熱下利。皆屬陽經。然陰利有反發熱。或初病無熱。利後卻熱。或初得病即身熱。繼而自利。寒既在裡為主。則陽氣必客於外。所以外反熱。
(○十八字。依發熱條補。),又有大便秘五六日。以藥利之。利遂不止。用極熱劑方差。陽有利。陰有秘。當更以他證別之。(要訣)
大便瀉利。小便清白不澀。完穀不化。其色不變。有如騖溏。或下利腥穢。小便澄沏清冷。口無燥渴。其脈多沉或細。或遲或微而無力。或身雖發熱。手足逆冷。或惡寒踡臥。此皆屬寒也。凡熱症。則口中燥渴。小便或赤或黃。或澀而不利。且所下之物。皆如垢膩之狀。或黃或赤。
所去皆熱臭氣。其脈多數。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也。亦有邪熱不殺穀。其物不消化者。但脈數而熱也。口燥渴。小便赤黃。以此別之矣。(蘊要)
白話文:
自利(滯下病後的腹瀉)
傷寒病,如果體表症狀是實證,體內卻是虛證,熱邪就會趁虛而入,侵犯腸胃,導致排出黃紅色的汁液。如果體內濕毒之氣旺盛,就會腹痛劇烈、發高燒,拉出像魚腦或腐爛汁液般的膿血便。如果寒毒侵入胃部,就會腹脹、發燒,但拉出的是清稀的糞便。(出自《巢源病源論》)
所謂「自利」,是指沒有經過攻下藥治療,就自然發生腹瀉的情形。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多種,必須了解是寒證、熱證、虛證或實證,仔細斟酌,選擇正確的藥方,才不會產生錯誤。一般雜病引起的腹瀉,多半是寒證引起的;而傷寒引起的腹瀉,多半是熱邪作祟。這與雜病引起的腹瀉有所不同。表邪傳入體內,如果體內虛弱,邪熱就會導致腹瀉。不應該用攻下藥卻用了,體內虛弱、邪熱侵入就會導致腹瀉,這些都是邪熱引起的腹瀉。(這裡說的「邪熱」,是指熱邪侵入體內的情況,以下所說的都是這個意思。)自利的情況,適合用溫熱藥調理,像理中湯、白通湯、四逆湯等,都是溫補脾胃、止瀉的藥方。但如果腸胃有積滯、下焦有外邪,溫熱藥就無法止瀉,必須用攻下藥或利尿藥來處理。一般來說,腹瀉會導致氣虛脫,在各種氣虛的情況中,腹瀉是其中最嚴重的。如果邪氣過盛、正氣虛弱,邪氣阻塞正氣導致氣脫,經常會因為腹瀉而死亡。(出自《醫學明理》)
邪熱引起的腹瀉,肚臍下方一定會有熱感,大便呈赤黃色,而且腸道內的津液污垢會很黏膩(這被稱為陽垢)。寒毒侵入胃部,肚臍下方一定會有寒冷感、腹脹,大便可能是黃白色、青黑色,或是拉出清稀不消化的食物。濕毒之氣旺盛,就會腹瀉、腹痛,拉出像膿血或腐爛肉汁般的糞便。寒毒侵入胃部,可以服用四逆湯、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或四逆散加薤白來治療;邪熱引起的腹瀉,可以服用黃芩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丸、赤石脂丸來治療;濕毒導致的膿血便,可以服用地榆散、黃連阿膠散。(出自《活人書》,這裡的黃連阿膠散,應該是指《傷寒論》的黃連阿膠湯)
總的來說,陽熱引起的腹瀉和陰寒引起的腹瀉本來就不同。陽熱引起的腹瀉,糞便一定是焦黃色、有熱臭味,而且排便時會發出聲音,肚臍下方會有熱感,服用涼藥可以止瀉,服用熱藥反而會加重。陰寒引起的腹瀉,一定是拉出清稀不消化的食物,糞便顏色可能是白色或淡黃色,肚臍下方多半有寒冷感,適合用溫補脾胃、止瀉的藥方,這就是所謂的陰寒性腹瀉。但陰證中也有陽證,不可以因為腹瀉就認為是陰證。還有體內不是過於實證,卻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這時不可以隨意用攻下藥,體內虛弱、熱邪侵入,導致邪熱腹瀉,肚臍下方一定會有熱感,大便會是赤黃色,腸道內會有黏膩的津液污垢,這種情況稱為「利腸」(應為「刮腸」),適合服用白頭翁湯、黃芩湯。發燒、腹瀉都屬於陽經的問題,但陰證的腹瀉也可能出現發燒,或者一開始沒有發燒,腹瀉後反而發燒,或者剛生病就發燒,接著就腹瀉,這是因為寒邪在體內為主,陽氣被逼到體外,所以才會發燒。(這裡補充說明:原文18個字,依照發燒條補上。)另外,也可能出現大便五六天不通,用藥物瀉下後,腹瀉卻停不下來,這時可以用極熱的藥方來治療。陽證有腹瀉,陰證有便秘,應該要從其他症狀來辨別。(出自《醫方要訣》)
腹瀉時,如果小便清澈、不澀、排出的食物不消化、顏色沒有改變,就像水瀉一樣,或是拉出腥臭的糞便,小便清澈冰冷、口不渴,脈象多半是沉、細、遲、微弱無力,或者身體發熱卻手腳冰冷,或者怕冷蜷縮著身體,這些都是寒證。凡是熱證,就會口渴、小便偏紅或黃、澀而不暢快,而且拉出的東西像污垢一樣,可能是黃色或紅色,排出的都是熱臭氣,脈象多半是數、浮、滑、弦、大或洪。也可能會有邪熱沒有損害食物消化,但排出的東西卻沒有消化,但脈象是數而發熱,且口渴、小便赤黃,以此來判斷。(出自《醫學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