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嘔吐(病後嘔吐乾嘔)

曾氏家學。治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無脈。大承氣下之愈。(治例○案此本出本草衍義。云此關格之病。極難治。)

蘆根飲子。治傷寒後嘔噦反胃。及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三隻。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隨便飲。不差重作。取瘥。(千金○案今用伏龍肝。以代鞋底。為佳。),聖惠。治傷寒乾嘔不下食。於本方。加陳橘皮。不用鞋底。

治時氣病差後。勞復發熱。嘔吐不下。宜服蘆根飲子。方。

蘆根(二兩),竹茹(二兩),人參(二兩),陳橘皮(一兩),生薑(二兩),石膏(四兩)

上件藥。都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又治時氣十日已上。時有嘔逆。欲得飲水。此胃中伏熱不散。宜服犀角散。於本方。去人參。橘皮。加犀角。麥門冬。黃芩。川樸消。

有陽證病新瘥後見嘔。別無所因。此餘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膏湯。(○案此本於活人。云。加生薑。)或橘皮竹茹湯(要訣)

加味竹茹湯。治胃中壅熱。而噦嘔者。

橘紅(二錢),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五錢),竹茹(一團),黃連(姜炒一錢),葛根(一錢半)

上用水二鍾。煎至一鍾。若心下痞滿。加綠枳實。麩炒。一錢。(蘊要)

熱氣在脾胃也。或發汗解後。或大下之後。胃中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則心下否結。故乾嘔也。(巢源)

治傷寒乾嘔不止。心胸煩躁。四肢熱。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半),黃芩(三分),麥門冬(一兩),半夏(半兩),枳殼(一兩),枇杷葉(三分),甘草(半兩),人參(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疫邪留於心胸。胃口熱甚。皆令嘔不上。下之嘔當去。今反嘔者。此屬胃氣虛寒。少進粥飲。便欲吞酸者。宜半夏藿香湯。一服嘔立止。穀食漸加。(溫疫論)

半夏藿香湯

半夏(一錢五分),真藿香(一錢),乾薑(炒一錢),白茯苓(一錢),廣陳皮(一錢),白朮(炒一錢),甘草(五錢)

水姜煎服。(溫疫論)

白話文:

嘔吐(病後嘔吐、乾嘔)

曾氏家學記載,治療嘔吐、大小便不通、厥逆無脈等症,可用大承氣湯治療,效果很好。(此方出自《本草衍義》,書中提到此類關格病症極難治療。)

蘆根飲子:治療傷寒後嘔逆、反胃及乾嘔、不食等症。

藥方:蘆根、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薑(三兩),加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現用伏龍肝代替效果更好)三隻,取五升澄清後加入藥材,煮至二升半,隨時飲用,若無效可重複使用,直至痊癒。

聖惠方:治療傷寒乾嘔、不食,在蘆根飲子基礎上加陳橘皮,不用鞋底。

治療時氣病痊癒後,勞累復發熱症,並伴隨嘔吐、不食,宜服用蘆根飲子(藥方略有調整):蘆根、竹茹、人參、陳橘皮、生薑、石膏各適量。

聖惠方:治療時氣病十天以上,時有嘔逆,想喝水,這是胃中伏熱未散,宜服用犀角散(蘆根飲子去人參、橘皮,加犀角、麥門冬、黃芩、川樸消)。

若陽證病癒後出現嘔吐,並無其他原因,這是餘熱在胃脘,宜用竹葉石膏湯(加生薑),或橘皮竹茹湯。

加味竹茹湯:治療胃中壅熱導致的嘔逆。藥方: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茹、黃連(姜炒)、葛根。若心下痞滿,加麩炒綠枳實。

巢氏醫學認為,熱氣在脾胃,或發汗、大便後,胃中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則心下痞結,故乾嘔。

治療傷寒乾嘔不止、心胸煩躁、四肢發熱,宜服用柴胡散:柴胡、黃芩、麥門冬、半夏、枳殼、枇杷葉、甘草、人參。

溫疫論:疫邪留於心胸,胃口熱甚,皆導致嘔吐,若下瀉後仍嘔吐,這是胃氣虛寒,少吃粥飲,想吞酸,宜用半夏藿香湯,一服即可止嘔,然後逐漸增加飲食。

半夏藿香湯:半夏、真藿香、乾薑(炒)、白茯苓、廣陳皮、白朮(炒)、甘草。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