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

《傷寒廣要》~ 卷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

1. 卷九

2. 兼變諸證(下)

3. 嘔吐(病後嘔吐乾嘔)

嘔者。有聲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干吐。是以於嘔。則曰食谷欲嘔。及吐則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可知矣。傷寒嘔。有責為熱者。有責為寒者。至於吐家。則悉言虛冷也。經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又曰。胃中虛冷。故吐也。嘔家則不然。

嘔有熱者。有寒者。有停飲者。有胃脘有膿者。諸如此者。雖為殊別。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也。是以半表半裡證。多雲嘔也。嘔家之為病。氣逆者。必散之。痰飲者。必下之。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是要散其逆氣也。金匱要略曰。嘔家用半夏。

以去其水。水去嘔則止。是要下其痰飲也。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者。謂其氣逆。而未收斂為實也。其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已為難治。蓋謂其虛寒之甚也。醫者。必審其邪氣之虛實。疾證之逆順。為施藥丸。治則當矣。(明理○此係節錄。案總括。

亦辨生薑半夏云。嘔有熱有寒。生薑於寒證最便。)

若太陽不與少陽陽明合病。而獨見太陽證。或吐瀉者。(○此句恐訛)恐病人膈間。素有痰飲。停飲傷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太陽經藥。詐,大凡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嘔乃病漸入內。非正太陽也。曾記有人。初得病。太陽證。有嘔吐不住藥。投暖劑莫能治之。

知太陽已汗解。固當用冷劑。是太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屬熱。用暖劑非矣。(曾見太陽證大嘔。因嘔吐藥。只解表有除。)又記有人。初病具太陽證而嘔。一家少長。患狀悉類。與養胃湯八服。無不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如此。是為傷寒雜病。又非可以正經傷寒律之。

(要訣)

凡嘔而不止者。藥內必少加生薑汁一二匙。服之最效。凡服藥宜徐徐呷下。不可急也。(蘊要)

範汪方。治傷寒五六日。嘔而利者。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二兩),桂心(二兩),乾薑(三累),大棗(十二枚)

凡六物。水七升。煮得二升。分再服。(醫心方○案此方。既出金匱附方中。據外臺。本是仲景方。)

友人王曉同寓雲中。一僕十九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江應宿投五苓散而愈。(類案)

治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茯苓半夏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半夏(湯洗七遍炒乾三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人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晚再服。(聖濟○案此即二陳湯。去甘草。)

大汗下後。惡寒厥逆。水藥不得入口。身痛自利。真武湯加半夏。下黑錫丹。與太陽病發汗後水逆之五苓散證不同。嘔吐煩渴者。白虎湯。(緒論)

白話文:

嘔吐,指的是有聲音的嘔吐。吐,指的是將東西吐出來。所以有乾嘔,卻沒有乾吐。因此,說到嘔,會說「想吃東西卻想吐」,而說到吐,則是「吃東西一入口就吐出來」。這樣就可以知道嘔吐的輕重程度。

傷寒引起的嘔吐,有的原因是熱,有的原因是寒。至於吐,通常都說是虛寒所致。《黃帝內經》說:「太陰經生病,會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又說「胃中虛冷,所以會吐」。但嘔的情況則不完全如此。

嘔有熱性的,有寒性的,有停積水飲的,也有胃部有膿的,情況很多種。雖然病因不同,但大致來說,傷寒的表邪要傳到裡,導致裡氣上逆,就會引起嘔吐。所以,半表半裡的病症,常常會出現嘔吐。治療嘔吐,如果是氣逆,就要疏散它;如果是痰飲,就要向下排泄。 《千金方》說:「治療嘔吐的常用生薑」,這是治療嘔吐的良藥,主要是要疏散上逆的氣。 《金匱要略》說:「治療嘔吐用半夏」,是為了去除體內的水液,水液去除,嘔吐就會停止,主要是為了排除痰飲。嘔吐嚴重時,即使有陽明經的證候,也不可攻下,因為是氣逆,還沒收斂成實證。如果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頻繁、身體微微發熱,又出現手腳冰冷,就已經很難治療了,因為是虛寒到極點的表現。醫生一定要仔細辨別邪氣的虛實,以及病症的順逆,才能對症下藥。 (這段是節錄,總結來說,也要辨別生薑和半夏的用法,嘔吐有寒有熱,生薑最適合寒證。)

如果太陽病不是與少陽、陽明合併發病,而是單獨出現太陽病,或是出現吐瀉(這句話可能寫錯),可能是病人本身胸膈間就積有痰飲,停積的水液損傷腸胃。可以用二陳湯來治療。等嘔吐停止後,再慢慢使用治療太陽經的藥物。通常,因為太陽病而嘔吐,一定是合併其他病症,嘔吐表示病邪已經逐漸進入體內,而不是單純的太陽病。曾經有人剛生病時,出現太陽病症狀,卻一直嘔吐不止,吃溫熱藥也沒效,才知道是太陽病已經解除了,應該用寒涼的藥。可見太陽病出現嘔吐,如果不是與陽明經合併,就是與少陽經合併,嘔吐是屬於熱證,用溫熱藥就錯了。(曾見過太陽病嘔吐嚴重,用嘔吐藥只解除了表證。)又曾經有人,剛生病時出現太陽病症狀,卻同時嘔吐,全家人的情況都類似,服用養胃湯八劑後,都立刻見效。這表示當時的氣機運行狀況剛好是如此,屬於傷寒雜病,不能用正規的傷寒理論來解釋。

(要訣)

凡是嘔吐不止,藥方中一定要少加一兩匙的生薑汁,服用效果最好。吃藥時要慢慢喝下去,不可急。

(蘊要)

范汪的方子,治療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和腹瀉,用黃芩湯:

黃芩(三兩),半夏(半升),人參(二兩),桂心(二兩),乾薑(三枚),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煎煮到二升,分兩次服用。(醫心方。這個方子其實也出自金匱要略的附方,根據外臺說,原本是仲景的方子。)

朋友王曉同住在雲中,家裡有個僕人十九歲,得了傷寒,發燒,吃東西下去,沒多久就全吐出來,喜歡喝涼水,喝下去也吐,一直號叫,脈搏洪大、浮滑,這是水逆證。江應宿給他服用五苓散後就治好了。(類案)

治療傷寒嘔吐、心悸、胸膈有停滯的水液,常常會有頭暈,用茯苓半夏湯: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半夏(用湯洗七次後炒乾,三兩),陳橘皮(用湯浸泡去白,烘乾,一兩)

以上三味藥,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匙,用水一碗半,加拍碎的生薑一分,一起煎到剩七分,去渣溫服。晚上再服一次。(聖濟。這個方子就是二陳湯,去掉了甘草。)

大汗、大瀉後,出現怕冷、手腳冰冷、水藥喝不進去、身體疼痛、腹瀉,用真武湯加半夏,再配黑錫丹。這和太陽病發汗後出現水逆的五苓散證不同。如果出現嘔吐、煩渴,則用白虎湯。(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