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廣要》~ 卷八 (11)
卷八 (11)
1. 發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案此本千金。治發黃。身面目俱黃。如金色方。今去升麻。加枳實。栝樓根。甘草。)
治傷寒發黃。或先服利藥未差者。宜以內消湯。以折熱氣。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茵陳蒿,升麻(各一兩),梔子仁,柴胡(去苗),龍膽(各半兩),犀角(鎊一兩)
上七味。粗搗羅。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煎至一盞。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攪令勻。不拘時溫服。(聖濟○以上陽證)
韓祗和云。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加之。與邪熱相會發黃。此陰黃也。當以溫藥治之。如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冷。皮膚有粟起。或嘔吐。舌上有胎。遍身發黃。煩躁欲於泥水中臥。小便赤少。皆陰候也。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
或湯漬布。搭其胸腹。或以湯盛瓢中。坐於臍下熨之。其病愈者。曾治越顯宗病傷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藥太過。致發黃。其脈沉細遲無力。皮膚涼。發躁欲於泥中臥。喘嘔。小便赤澀。先投茵陳橘皮湯。喘嘔止。次服小茵陳湯半劑。脈微出。不欲於泥中臥。次日又服茵陳附子湯半劑。
四肢發熱。小便二三升。當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錄。(玉機)
韓氏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數。熱而手足寒。喘嘔。煩躁不渴者。
茵陳,橘皮,生薑(各一兩),白朮(一分),半夏,茯苓(各半兩)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放溫。分作四服。(玉機○案此即金匱小半夏湯之意。)
小茵陳湯。治發黃。脈沉細遲。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個八片),甘草(炙一兩),茵陳(二兩)
上為粗末。用水二升。煮一升。溫作三服。(玉機),又茵陳四逆湯。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已上自汗。於本方。加乾薑。炮。一兩半。分作四貼。水煎服。又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於本方。去甘草。加乾薑。炮。二兩半。(附子二個。茵陳一兩半。)水煎。分作三服。
菌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證未退。及脈伏者。
吳茱萸(一兩),當歸(三分),附子(二個各切八片制),木通(一兩),乾薑(炮),茵陳(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玉機○案以上並系韓氏方。)
至元丙寅六月。時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韓君祥。因勞役過度。涼飲涼茶。及食冷物。遂病頭痛。肢節亦疼。身體沉重。胸滿不食。自以為外感傷。用通聖散。兩服藥後。添身體困甚。方命醫治之。醫以百解散發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後加煩熱躁渴。又六日。
以三一承氣湯下之。燥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柴胡飲子之類。病愈增。又易醫。用黃連解毒湯。硃砂膏。至寶丹之類。至十七日後。病勢轉增傳變。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
白話文:
發黃
古代醫方記載的治療黃疸的藥方及臨床經驗:
第一個藥方: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時間不限。(此方源自《千金要方》治療發黃的藥方,身、面、目都發黃,像金色一樣,此處方去除了升麻,增加了枳實、栝樓根、甘草。)
治療傷寒引起的黃疸,或先前服用瀉藥未見好轉者,宜用內消湯以消除體內熱氣,並參考黃芩湯方。
黃芩湯方:用黃芩(去除黑色部分)、茵陳蒿、升麻(各一兩)、梔子仁、柴胡(去苗)、龍膽(各半兩)、犀角(刮成一兩),將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煎成一碗,去渣後加入生地黃汁一合,攪拌均勻,溫服,時間不限。(此方為陽證治療)
韓祗和的臨床經驗:病人服用藥物三五天後,若服用過量,傷及脾胃,耗損津液,口渴想喝水,脾土受損,濕邪加重,與邪熱相遇而發黃,這是陰黃,應溫熱藥治療。若病人脈象沉細遲,肢體冰冷,皮膚起粟粒狀疹子,或嘔吐,舌苔厚膩,全身發黃,煩躁想躺在泥水中,小便赤少,都是陰虛的徵候。因此陰黃多用熱湯溫敷。
可以將布浸熱湯敷在胸腹,或用盛滿熱湯的瓢放在肚臍下熨燙。曾經治療越顯宗傷寒,六七天後因服用藥物過量導致黃疸,脈象沉細遲弱,皮膚冰冷,煩躁想躺在泥水中,喘息嘔吐,小便赤澀,先用茵陳橘皮湯,喘嘔止住,再服用小茵陳湯半劑,脈象略有改善,不再想躺在泥水中。次日又服用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熱,小便量多,當天大量出汗而痊癒。類似這樣的治愈案例很多。
韓氏茵陳橘皮湯:治療身黃,脈象沉細數,發熱但手腳冰冷,喘息嘔吐,煩躁但不渴。用茵陳、橘皮、生薑(各一兩)、白朮(一分)、半夏、茯苓(各半兩),研磨成粉末,加水四升煎成二升,放溫後分四次服用。(此方與金匱要略中的小半夏湯意思相近。)
小茵陳湯:治療發黃,脈象沉細遲,四肢及全身冰冷,用附子(一個切八片)、炙甘草(一兩)、茵陳(二兩),粗略研磨,加水二升煎成一升,溫服,分三次服用。另有茵陳四逆湯:治療發黃,脈象沉細遲,肢體冰冷,上半身自汗,在小茵陳湯基礎上加乾薑(炮製)一兩半,分四次服用。還有茵陳附子湯:治療服用四逆湯後,身體冰冷,汗出不止,在小茵陳湯基礎上,去甘草,加乾薑(炮製)二兩半(附子二個,茵陳一兩半),水煎,分三次服用。
菌陳茱萸湯:治療服用茵陳附子湯後,症狀未退,或脈象隱沒者,用吳茱萸(一兩)、當歸(三分)、附子(二個,各切八片)、木通(一兩)、炮乾薑、茵陳(各一兩半),粗略研磨,分兩次服用,水煎。(以上都是韓氏方劑)
案例:至元丙寅年六月,雨水連綿,瘟疫流行,真定韓君祥因勞累過度,飲用冷飲和冷食,導致頭痛,關節疼痛,身體沉重,胸悶不思飲食,自認為是外感風寒,服用通聖散兩劑後,身體更加疲憊,求醫治療。醫生用百解散發汗,四天后,服用小柴胡湯兩劑,之後煩熱躁動口渴,又過了六天,服用三一承氣湯瀉下,燥渴更加嚴重,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柴胡飲子等,病情加重,又換了醫生,服用黃連解毒湯、硃砂膏、至寶丹等,十七天後,病情加重變化,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部惡寒,皮膚冰冷,心下痞硬,按壓疼痛,眼睛澀痛不想睜開,視物模糊,懶於說話,自汗,小便量少,大便排出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