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題名辨

醫藥之道,蓋昉於農黃氏云。素靈二書,雖名於黃岐氏乎?非實有其問,而實為之對者也。惟於行文之間,假以為之體裁,猶後人設於或問,以明義於答也。不知其出於何人之手耶?醫之稱農黃氏也,亦猶道家之稱黃老,惟神其所由耳。素靈固非黃岐氏之所撰也。農黃氏邈矣。

尚書之肇於唐虞也,學者必考信於此。則素靈之果成於黃岐氏耶?先於尚書,年世其幾何?雖道之不同,而文辭之不相肖,其何太遠也?說者以為先秦之偽撰;或以為六朝之辭氣。此皆似有所見者也。乃今審其文脈,固不能升於六朝之上;然猶可考於今者,雜存乎其間,則非可全廢也。

蓋當其撰之之始也,幸有古語之傳者,且補綴,且敷演,首之尾之,羽之毛之,以成其篇而已。故今將欲讀其書,以考信於此,豈可不善擇哉?夫醫者事之為也,為之存於人。存於人之故,必俟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往昔之於事之為也,不傳之書,而傳於言。是以史之所載,

雖有和緩俞胕文摯扁倉之輩,徒稱其名,又何有其事之為之可考其書於今哉?如八十一難,傳云扁鵲之所述。雖然,史記無作難經之言;或云吳呂廣之所偽撰。然則其非正書審矣,又何可考之於今哉?當秦之時,雖坑儒焚書乎,醫倖免其厄,則其書不可不全傳也。而今素靈及八十一難之書,

既已如此,則醫之於古,傳之於書者固希。醫之於古,果不傳之書,而傳於言也。然則其適傳之於書,亦必其禁方,而非其道之盡於此者也。何以睹其術之所為者?故非俟其人而口授面命,則必有所不盡焉。如長桑君之於秦越人,豈不然耶?當西漢之時,儒術承焚坑之餘,而惟醫循其舊爾。

然則其書之不可傳者儒也,而及全於儒;其書之可傳者醫也,而不全於醫何耶?此其始所有也,故雖已焚乎,匿於彼,藏於此,猶得其全。其始所無也,故難免厄乎。本無可匿,又無可藏,何以得其全?豈非其傳於書者固希哉?及東漢之時,有張氏仲景者,身為長沙太守,好修方技,

稽往昔之方法,集大成以建之規則,號曰傷寒論。傷寒論者,方術之傳於書之創也。方術之傳於書者,獨創於張仲景氏,而其可考於今者,惟是而已。故傷寒論者,萬世之規則也。是以竊比之於作者,稱長沙醫聖,以為方法之祖也。又有金匱要略及玉函經,私疑其云金匱、云玉函者:

本是傷寒論之美稱,而非有此二書也。既比其人於聖,則亦不得不比其書於金玉也。仲景氏之所傳,惟是傷寒論而已。傷寒之於論,莫適非變,愈適而愈變,是以遂及於雜脈證也。後人不辨此之旨,謂必當別有論雜病之書。然奈其無有何。因幸有金匱及玉函之稱,剽竊其及於雜病者於論中。

白話文:

醫藥的道理,大概是從農氏、黃氏開始的。像是《素問》、《靈樞》這兩本書,雖然掛名是黃岐氏所寫,但其實並不是真的由他提問,然後再自己回答的。而是在文章的行文之間,假借這種問答的形式,就像後人設立「或問」一樣,用來闡明道理。實在不知道這些書是出自誰的手筆。醫學界之所以稱農氏、黃氏,就像道家尊稱黃老一樣,只是為了讓學說更有神聖的起源罷了。《素問》、《靈樞》肯定不是黃岐氏所寫的,農氏、黃氏也已經是很遙遠的古人了。

《尚書》的出現是在唐堯、虞舜時代,學者必須考證這點。《素問》、《靈樞》如果真的是黃岐氏所著,那它出現的時間是在《尚書》之前嗎?它們的年代相差了多少?即使醫學和政治的道不同,但兩者的文字風格也差太多了吧?有人說這些書是先秦時代偽造的,也有人說是六朝時期的文筆,這些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根據。現在仔細審視這些文章的脈絡,可以確定這些書的文筆不可能在六朝之上。但書中還是有一些可以參考的內容,這些內容並不能完全廢棄。

這些書在撰寫的初期,很幸運地有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於是人們就加以補充、發揮,從頭到尾、從細微處不斷添加,才形成了現在的篇章。所以現在想要讀這些書,藉此來考證歷史的真偽,怎麼可以不仔細選擇呢?醫學這件事,是需要由人來實踐的,要靠人才能存在。之所以能夠存在於人,必然要等待適當的人出現。如果不是適當的人,醫道是不能憑空實行的。從前醫學的傳承方式,不是用書本來傳授,而是口頭相傳。所以史書上記載的,雖然有和緩、俞跗、文摯、扁倉這些人,但也只是稱讚他們的名號而已,他們實際的醫學事蹟,以及他們所著的醫書,如今都無法考證。像是《八十一難》,相傳是扁鵲所寫,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扁鵲寫過這本書,有人說這是吳人呂廣偽造的。這樣看來,它絕對不是正統的醫書,如今又怎麼能考證它呢?當秦朝焚書坑儒的時候,醫學書籍很幸運地沒有被燒毀,所以它們的醫書應該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但現在《素問》、《靈樞》和《八十一難》這些書的情況卻是這樣,可見古代醫書的傳承確實很少。古代醫學難道真的是不靠書本傳承,而是口頭相傳嗎?如果真的有醫書傳下來,那也一定是關於禁忌的方劑,而不是醫道的全部真諦。要怎麼才能知道醫術的精髓呢?所以如果不等待適當的人親自口頭教導,就一定無法完全領會醫學的真諦。就像長桑君教導秦越人一樣,難道不是這樣嗎?在西漢時期,儒術在焚書的劫難後逐漸復興,只有醫學仍然沿襲著舊有的傳統。

這樣看來,儒家的典籍因為不能傳播而被焚毀,但能流傳下來的儒家典籍,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而醫學的典籍,本來應該是可以傳承的,卻沒有完整地流傳下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醫學一開始的情況就是這樣。所以即使經歷了焚書,那些藏匿在各地的儒家典籍,仍然可以得到保全。但醫學典籍因為一開始就沒有,所以即使想藏也無處可藏,更別說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了。這豈不是因為醫學典籍的傳承本來就很少嗎?到了東漢時期,有位叫張仲景的人,他身為長沙太守,喜好研究方術。

他考證了過去的醫學方法,集大成後建立了規範,寫成了《傷寒論》。《傷寒論》是方術以書籍形式傳承的開端,以書籍形式傳承方術,是從張仲景開始的,而且至今仍然可以考證。所以《傷寒論》是萬世的規範,因此我將他比作醫學的開創者,尊稱他為「長沙醫聖」,並將《傷寒論》視為醫學方法的鼻祖。還有《金匱要略》和《玉函經》,我私下猜測,所謂的「金匱」、「玉函」,其實是《傷寒論》的美稱,並不是真的有這兩本書。既然把張仲景比作聖人,那也不得不把他的著作比作金玉。張仲景傳下來的,只有《傷寒論》而已。《傷寒論》的內容不斷變化,越到後來變化越大,因此就延伸到了雜脈證。後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為一定還有其他關於雜病的書,但實際上並沒有。因此他們就藉著「金匱」、「玉函」的名稱,把《傷寒論》中關於雜病的內容抄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