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研究》~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脈法及平脈法辨

亦惟自存乎其人,豈可復求之於己之指乎!尺寸亦惟一脈一動,而無有異也。藉令據尺寸及浮中沉等之說,則如陽浮陰弱,陰陽俱緊,為尺寸可,為浮沉亦可,而其名於表裡,終不可見也。如陽脈陰脈,惟尺寸可言,而浮沉不可二,表裡不可見也。何則?陰陽本名於脈焉者也。

名於脈焉者,即名於疾病焉也,非名於指焉者也。若乃脈之於浮沉,自存乎其人,則指之切之也,不敢不從之也。惟脈不為指之浮沉,指能浮沉於脈乎?因是觀之,陰陽之為說,或尺寸,或浮沉,紛紛乎不知所適從矣。然則陰陽之義,將何之取乎?夫陰陽,表裡之統名也;寒熱,

陰陽之分也;浮沉,陰陽之位也;風寒,輕重之別也;緩緊,風寒之析也。是故表為陽,里為陰,陽曰熱,陰曰寒,浮則陽,沉則陰,風寒系焉,緩緊屬焉。於是乎緩緊之為風寒,風寒之為輕重,或浮或沉,熱乎寒乎,惟陰陽為統之矣。故曰陰陽表裡之統名也。夫既浮沉之為陰陽之位也,

所謂陰陽俱緊者,獨似可言也。陰陽之果不在於指,而在於脈也。系浮沉於緊,則其陽其陰,足以辨其位矣。乃言陰陽,而浮沉自在其中也。且緊之為脈,浮沉相差以系之也。故曰陰陽俱緊,此獨似舉其概而例之者也,是之為陰陽之辨矣。叔和氏之於脈診,雖獨極其精微之若彼乎,

於仲景氏之脈法,其不相依也若此矣。此固其所建之不同也,以不同而欲同之也,豈其不乖乎?故欲讀仲景氏之書,而修其術於我者,不可不善擇焉!已而善擇焉,則仲景氏之脈法,彰然如指諸掌也,又何從叔和氏之脈診矣乎哉?叔和氏之獲之於天性,而能至於此也,吾之固所不能也。

雖吾之已所不能乎,人又或能之也,至其能之也,豈讓乎叔和氏乎?若乃辨脈平脈二法,則脈經之餘論,而叔和氏之金科玉條也,又何取乎仲景氏乎?仲景氏之脈法,既具於本論,當就而審焉爾。且叔和氏果無意乎混之於此,使人眩惑也。雖余之所取捨之若之也,亦豈多恨矣乎哉!

白話文:

脈法及平脈法辨

這完全取決於病人自身的情況,怎麼能只從手指上的感覺來判斷呢?寸口脈的脈象,每一次跳動都只有一種情況,並沒有其他的變化。如果僅僅根據寸口、尺寸以及浮、中、沉等理論來判斷,例如陽脈浮而陰脈弱,或陰陽脈都緊,可以用寸口來判斷,也可以用浮沉來判斷,但其表裡證候卻始終無法明確。例如陽脈和陰脈,只有寸口可以判斷,而浮沉卻不能同時判斷兩種脈象,表裡證候也無法同時判斷。這是因為陰陽的命名是根據脈象本身,而不是根據手指的感覺。

脈象的浮沉,其根本存在於病人本身,而我們用手指去診斷,只能依據脈象本身。脈象本身並不受手指觸摸的影響,手指能影響到脈象的浮沉嗎?從這個角度來看,陰陽的理論,有時用寸口,有時用浮沉,眾說紛紜,讓人難以取捨。那麼,陰陽的意義究竟應該怎麼理解呢?陰陽是表裡的總稱,寒熱是陰陽的區分,浮沉是陰陽的位置,風寒是輕重的區別,緩緊是風寒的細分。所以,表證屬陽,裡證屬陰;陽為熱,陰為寒;浮為陽,沉為陰;風寒依附於此,緩緊也依附於此。因此,緩緊是風寒的表現,風寒表現為輕重,或浮或沉,熱或寒,都是以陰陽為總綱。所以說,陰陽是表裡疾病的總稱。既然浮沉是陰陽的位置,

所謂陰陽俱緊,似乎只有這樣說才比較合適。陰陽的實際情況不在於手指,而在於脈象本身。將浮沉與緊脈聯繫起來,就能夠分辨出陽脈和陰脈的位置了。談到陰陽,浮沉就包含在其中。而且,緊脈是脈象的一種,浮沉是與緊脈相比較的依據。所以說陰陽俱緊,這只是概括性的說明而已。這就是陰陽的辨別方法。叔和氏的脈診,雖然精微到了極致,

但與仲景氏的脈法卻毫不相干。這固然是他們所建樹的脈學理論不同,卻想要把不同的理論強行統一,豈不是違背了脈學的原則?因此,想要閱讀仲景氏的著作,並將其脈法應用於自身的醫術之中,必須要好好選擇。經過仔細甄別後,仲景氏的脈法就會像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樣清晰明瞭,又何必再去學習叔和氏的脈診呢?叔和氏的天賦異稟,才能達到如此境界,這是我們難以企及的。

雖然我們難以企及,但其他人或許能夠做到。如果其他人做到了,難道要讓給叔和氏嗎?如果說到辨脈和平脈兩種方法,那就是脈經的餘論,也是叔和氏的精髓所在,又何必再去參考仲景氏的脈法呢?仲景氏的脈法,已經在其著作中詳盡闡述,我們只需要仔細研讀就可以了。而且,叔和氏並沒有意圖將其脈法與仲景氏的脈法混淆,讓人迷惑。雖然我對此有所取捨,但也並無太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