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惟忠

《傷寒之研究》~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冒首

邪之於人也。不一而止焉。或自外。或自內。或輕或重。淺深之狀。緩急之態。奚止什佰而已哉。於是乎重為寒。輕為風。其自外者為陽。其自內者為陰。陽主乎熱。陰主乎寒。熱之匹乎三。以析淺深之狀。寒之匹乎三。以序緩急之態。然後有傷寒。有中風。而三陽三陰之部位定矣。

部位既定。而熱莫不趨。寒莫不極。熱有合併。寒有兩厥。變耶變耶。雖之於千萬。無有所遺也。三陽三陰之於部位。各有其脈證具焉。乃舉其脈證於各篇之發端。以例之於各篇之每條。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

白話文:

邪氣對於人體來說,並非一成不變。它可以從外而來,也可以從內而生;可以輕微,也可以嚴重;其侵入人體的深淺程度,以及發病的緩急狀態,種類繁多,何止百種!

因此,以其侵襲的程度,將邪氣分為寒邪和風邪,寒邪較重,風邪較輕。根據其來源,將邪氣分為陽邪和陰邪,陽邪由外而入,陰邪由內而生。陽邪主熱,陰邪主寒。

為了更精準地描述邪氣入侵的深淺程度,將熱邪分為三種,分別对应不同的深淺程度。同樣地,為了描述寒邪發病的緩急狀態,將寒邪也分為三種,分别对应不同的緩急程度。

如此一來,便有了傷寒和中風等病症,以及三陽三陰的部位划分。

部位确定之后,热邪便会四处蔓延,寒邪也必然会深入发展。热邪会导致合并症,寒邪会导致两厥现象。邪气的变化多种多样,即使是千万种变化,也无一遗漏。

三陽三陰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脉象和症状,我们将这些脉象和症状列在各篇的开头,作为例证,并将其应用于各篇的每一條内容。例如,太陽病的脉象是浮脉,患者会出现头项强痛以及恶寒的症状。陽明病则表现为胃气实证。少阳病则以口苦咽干为主要症状。

目眩也。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是也。各篇之每條。引之以為冒首。曰太陽病。曰陽明病。曰少陽病。曰太陰病。曰少陰病。曰厥陰病是也。三陽三陰之為病。

雖異其脈證。而其邪即傷寒中風也。夫傷寒中風。輕重之別也。三陽三陰。內外之分也。傷寒中風為之經。三陽三陰為之緯。是故特舉其脈證於太陽之發端。以示其為輕重之別。以例於陽明以下。至於厥陰。曰脈緩者名為中風。曰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是也。陽明以下。至於厥陰。

白話文:

眼睛昏花稱為太陰病,肚子脹滿卻吐出食物吃不下,自己覺得很痛苦,有時肚子會自己痛,稱為少陰病,脈搏微細,只想睡覺稱為厥陰病。這些症狀會出現在不同的篇章中,以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作為標題。這三陽三陰的病症,雖然脈象和症狀不同,但都是由傷寒中風引起的。傷寒中風指的是病情的輕重程度,三陽三陰則是內外之分的區別。傷寒中風是經,三陽三陰是緯,所以特別在太陽病的開頭列舉了這些脈象和症狀,用來區分輕重程度,並以此類推到陽明以下。一直到厥陰病,脈搏緩慢的稱為中風,脈搏陰陽都緊的稱為傷寒。從陽明病到厥陰病,都是如此。

亦例之以為冒首。各篇之中。曰傷寒。曰中風。皆是也。故傷寒中風者。邪之名也。以明其通者也。三陽三陰者。其部位也。以明其別者也。而今系中風傷寒之名於各篇之部位。則又如具一脈證然。然此未必然也。惟為其欲各就其部位。而見其輕重故也。凡冒首曰太陽病。曰陽明病。

曰少陽病。曰太陰病。曰少陰病。曰厥陰病。曰傷寒。曰中風之類。皆統其脈證而言之也固矣。各有其旨存焉。豈徒任意而發之者哉。姑以太陽言之。惟標其本位者。是之為太陽病也。此或為中風。或為傷寒。其病之所在。不出於太陽本位者也。如桂枝。麻黃。葛根湯。

白話文:

以「冒首」為例,各篇之中,如「傷寒」、「中風」等,都是疾病的名稱,用來說明疾病的通稱。而「三陽三陰」則是身體部位,用來區分不同的疾病。現在將「中風傷寒」這類疾病名稱與各篇的部位結合,就好像描述了一條脈證一樣。但實際上並非一定如此,只是為了針對不同的部位,觀察疾病的輕重程度而已。總之,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傷寒」、「中風」等等,都是統括脈證而言的,當然各有其道理存在,絕非隨意而發。就拿「太陽病」來說,它指的是疾病的根源所在,也就是太陽經脈的部位。這個病可能是中風,也可能是傷寒,但病變的位置不會離開太陽經脈。例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等,都是針對太陽經脈的藥方。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大青龍湯等是也。又有通於傷寒中風二者。曰太陽病者。如大小柴胡湯等是也。又有其病仍不解。復加他證者。通之猶曰太陽病者。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葛根黃連黃芩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桃核承氣湯。抵當湯。大陷胸湯。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大青龍湯等,這些都是中醫用來治療外感疾病的方劑。其中,「太陽病」這個名詞廣泛指涉到受寒或中風等外感初起的病症,例如小柴胡湯等,便是適用於這類病情的方劑。另外,如果病狀未能解除,且又增添了其他症狀時,依然歸類在「太陽病」範疇的治療包括: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葛根黃連黃芩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以及大陷胸湯等。這些方劑各自針對不同的病機和表現,用以調理和治療相應的病況。

十棗湯。真武湯。桂枝人參湯等是也。又有前證已愈之後。更見他證者。亦通之猶曰太陽病者。如桂枝湯。(其氣上衝者)桂枝去芍藥湯。及去芍藥加附子湯。五苓散等是也。此皆通於發汗後吐後下後而言之也。又有直曰發汗後。曰吐後。曰下之後。曰發汗吐下後。曰大汗出後。

而不及冒首者。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梔子豉湯。調胃承氣湯。白虎加人參湯。乾薑附子湯等是也。此其前證已愈之後。更見他證者。通而言之也。故皆曰後。又有直曰發汗若下之。曰發汗若下之。病尚不解。曰發汗病不解。

白話文:

十枣汤、真武汤、桂枝人参汤等等,这些都是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形。有时候,原先的症状已经缓解,但随后又出现了其他症状,这时候仍然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方剂,就好比说针对太阳病,可以使用桂枝汤(特别是当患者有气上冲的感觉时)、桂枝去芍药汤、以及去掉芍药后加入附子汤、五苓散等等。这些情况普遍适用于发汗、催吐或下泄治疗之后的情况。

另外,有些情况下直接提到“发汗后”、“吐后”、“下之后”、“发汗吐下后”或者“大汗出后”,并没有特别指出是哪个阶段的病症,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上芍药、生姜和人参组成的新加汤、厚朴配以生姜、甘草和半夏的人参汤、栀子豉汤、调胃承气汤、白虎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等等。这些都是指原发病状缓解后新出现其他症状的情况下,广泛适用的方剂,因此都用“后”来统称。此外,还有的情况直接说“发汗若下之”,或者“发汗若下之而病未解”,以及“发汗后病仍未解”,这都是指在进行了发汗或下泄治疗后,病情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

曰發汗過多。曰大汗出。而不及冒首者。如梔子豉湯。茯苓四逆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甘草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等是也。此皆其病之仍不解。或復加他證者。亦通而言之也。故皆不曰後。又不惟標其本位之重者。或之於陽明。或之於少陽。或於少陰。或於厥陰者。皆通之為傷寒也。

如麻黃湯。大小青龍湯。小建中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大小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屬焉。)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屬焉。)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屬焉)赤石脂禹餘糧湯。五苓散。

白話文:

說到出汗過度的情況,比如大汗淋漓而出且頭部未受遮蓋的状况,可以考慮使用如梔子豉湯、茯苓四逆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甘草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等方劑來治療。這些情況下,病狀並未得到緩解,有時甚至會出現其他併發症,因此這裡的描述是概括性的,並未特別指出是在病程的哪個階段,也不單單標注是哪個經脈(如陽明、少陽、少陰、厥陰)的問題,統稱之為傷寒所導致的症狀。

再如,麻黃湯、大小青龍湯、小建中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以及柴胡類方劑(包括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還有半夏瀉心湯系列(如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以及大黃黃連瀉心湯和其衍生的附子瀉心湯,赤石脂禹餘糧湯,五苓散等,都是針對不同情況下所使用的治療方劑。

黃連湯。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屬焉。)大陷胸湯。(小陷胸湯屬焉)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屬焉)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屬焉)芍藥甘草湯。甘草乾薑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屬焉。

白話文:

黃連湯,這是一種中醫處方。梔子豉湯,以及其相關的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都屬於此系列。大陷胸湯和其衍生的小陷胸湯,均為治療胸膈間病證的方劑。調胃承氣湯,以及大承氣湯與小承氣湯,這些都是用於調理腸胃、清除積熱的方子。白虎湯,還有在白虎湯基礎上加入人參的白虎加人参湯,主要用於清熱生津。桂枝附子湯與甘草附子湯,這兩者都是治療風濕病的處方。芍藥甘草湯能夠緩急止痛,甘草乾薑湯適用於溫中回陽。四逆湯系列包括了基本的四逆湯、能通陽複脉的通脈四逆湯,以及加入茯苓的茯苓四逆湯,主要針對回陽救逆,治療手足逆冷等症狀。

)等是也。又標其輕者。各系之於其本位。以為中風也。曰太陽中風。曰陽明中風。曰少陽中風。曰太陰中風。曰少陰中風。曰厥陰中風是也。此二者。惟標其輕重而已。夫三陽三陰之於部位。本是為傷寒中風之設也。傷寒中風者。邪之名也。而未有其形之可見。於是外內與淺深。

與緩急。各歧而為三。以形之也。有形而後輕重自見矣。此其所以系三陽三陰以傷寒中風也。要之傷寒之於變也博。是以其之於他者太多。以其重也。中風亦非無變也。而不如是之甚。是以各系之於其本位而已。以其輕也。其實則凡曰太陽病。曰陽明病。曰少陽病。曰太陰病。

白話文:

)等等就是這個道理。又標示其輕微的程度,分別將它們歸屬於各自的本位,作為中風來看待。稱為太陽中風、陽明中風、少陽中風、太陰中風、少陰中風、厥陰中風就是這樣。這兩種說法,只是標示其輕重而已。

其實三陽三陰在部位上的區分,本來是為了區分傷寒中風而設的。傷寒中風指的是邪氣的名稱,還沒有可以看見的形狀。因此在外部、內部、淺層、深層,以及緩慢、急促等方面,就分別分成三種,來呈現它的形狀。有了形狀之後,輕重就自然顯現了。這就是為什麼要依據三陽三陰來區分傷寒中風的原因。

總之,傷寒的變化很多,所以它跟其他病症的關係就很多,這是因為它很嚴重。中風也不是沒有變化,但沒有傷寒那麼多變,所以只是分別歸屬於各自的本位而已,因為它比較輕微。實際上,凡是說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等等,都是這個意思。

曰少陰病。曰厥陰病者。皆或以傷寒言。或以中風言也。又何深拘泥之為。雖然。不識此分別。則不能審其位之在何之部。而果輕耶果重耶。然則此其分別。亦復何容忽諸哉。又有傷寒中風連言者。如小柴胡湯。甘草瀉心湯是也。此以其始之雖於傷寒乎。雖於中風乎。遂及於此者言之也。

又有謂合病並病。曰太陽病下之。或曰發汗若下之。或曰發汗吐下之後。而不及冒首者。如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大小柴胡湯等是也。凡不及冒首者。或有聯牽上冒首來。當就而審焉已矣。又有單曰病。或曰病人者。此以其例於他者。與其有說於此者。與其在初也。脈證相措而位未可定者言之也。

白話文:

少陰病和厥陰病,有時被歸類於傷寒,有時被歸類於中風。不必過於拘泥於哪一種,但如果不了解這種區別,就無法準確判斷病灶位置和病情輕重。因此,區分這兩種病症是必要的。

有些病症既有傷寒又有中風的特徵,比如小柴胡湯、甘草瀉心湯。這些病症可能是由傷寒或中風引起的,最終都導致了相同症狀。

還有一些病症屬於合病或並病,比如太陽病向下發展,或需要發汗或下瀉治療,或發汗吐下後仍有頭痛,比如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大小柴胡湯等。凡是不及頭部的症狀,都可能與頭部症狀相關聯,需要仔細觀察。

此外,還有一些病症單獨記載為“病”或“病人”,這是因為它們與其他病症相似,或者在疾病初期,脈象和症狀尚未確定,無法定位。

如例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則其例於它者也。如論曰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則其有說於此者也。如論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則其在初也。脈證相錯而位未可定者也。凡是皆在太陽者之概也。

陽明以下。至於厥陰。亦皆可准知焉已矣。惟少陰不曰傷寒。似乎可疑。然既有中風。則不得言無焉。乃今推其曰少陰病者。咸是傷寒。而標其本位者也。是故曰始得之。曰一二日。曰二三日。以明其創於茲也。又奚疑之為。厥之歧為兩也。惟寒之與熱。寒能為厥。熱亦能為厥。

白話文:

例如說,病人有發熱惡寒的,是屬於陽氣發作;沒有發熱惡寒的,是屬於陰氣發作。以此類推,其他病症也應該以此類推。例如說,病人沒有其他病症,只是偶爾發熱,而且自汗不止的,如果在發病初期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這就說明了,這種病症應該如何治療。例如說,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卻沉,如果不治療,身體就會疼痛,應該要治療其內臟。這就說明了,病發初期,脈象和症狀可能不一致,很難判斷病情。這些都是太陽病的典型症狀。

陽明經以下,到厥陰經,都可以用同樣的道理推斷。只有少陰經,不說是傷寒,似乎有些奇怪。但是既然有中風的症狀,就不能說沒有傷寒的因素。現在我們推斷少陰病,都是屬於傷寒的範疇,只是標明了其病位。因此,我們說「始得之」、「一二日」、「二三日」,就是要說明病症從何時開始。又何必懷疑呢?厥陰經的分支有兩個,一個是寒厥,一個是熱厥。寒氣可以造成厥陰病,熱氣也可以造成厥陰病。

所以歧為兩也。大抵三陽主乎熱。三陰主乎寒。無論寒之為厥。至如熱之為厥。則其所主。當在於陽明而已。而今措其所主。而一之於厥陰者何耶。夫雖熱之趨於陽明。而厥固非陽明之位也。何以篇之於陽明乎。三陽三陰。本是取證於外。以定其部位者也。厥者外證也。雖內有兩歧乎。

不得不取之於外也。雖則取之於外乎。他有可以候之證而具。則又奚可混乎。此其所以一於厥陰也。若果篇之於陽明。則不啻不中其位。得無以寒為熱之泥乎。乃今一之於厥陰。猶不得無以熱為寒之惑也。我將臨之以他可以候之證而已。雖厥之一於外。而寒熱果殊於內矣。豈可且泥且惑以混之哉。

白話文:

因此歧分为两种。大体上,三阳主热,三阴主寒。无论寒为厥,至于热为厥,则它所主,应当在于阳明而已。而现在却把它的主位归于厥阴,这是为什么呢?虽然热趋向阳明,但厥本来就不是阳明的部位,为什么把它归于阳明呢?三阳三阴,本是取证于外,以确定其部位的。厥是外证,虽然内部有两种歧异,但也只能从外部取证。虽然从外部取证,但如果有其他可以参考的征兆,又怎么能混淆呢?这就是把它归于厥阴的原因。如果真的归于阳明,就等同于没有找到正确的位置,莫非是把寒当成了热?现在把它归于厥阴,也免不了把热当成了寒的迷惑。我将用其他可以参考的征兆来判断。虽然厥在外部表现为一,但寒热在内部却有区别,怎么能混淆不清呢?

厥之於寒熱也。寒為其本位。雖熱之非其本位乎。臨之於外。而一之於此。不以厥陰為冒首。而咸以傷寒為冒首者。以其重之極故也。故特於厥陰篇。咸曰傷寒。而曰厥陰病者少。亦惟為之故也。可見傷寒之重。自有輕重。中風之輕。亦自有輕重。及其之變也。其輕者漸重。

其重者遂危。熱之所趨。寒之所極。經緯於三陽三陰。而千萬不遺也。

白話文:

厥症的發生,與寒熱有關。寒是厥症的根本所在,雖然熱並非厥症的根本,但在外表現時,卻與厥症相合。因此,我們觀察病人時,雖然知道厥陰不是病症的起始,但大多都以傷寒作為病症的起始,這是因為傷寒的影響較為重大。所以,在《厥陰篇》中,多用「傷寒」來描述病症,而用「厥陰病」來描述的較少,也是這個原因。由此可見,傷寒的嚴重程度有輕有重,中風的嚴重程度也有輕有重。當病症發展變化時,輕者逐漸加重,重者則危及生命。

熱的蔓延和寒的極限,在三陽三陰經脈中交錯運行,無一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