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診諸病證脈法

論曰:脈變於內,病形於外,相參以察其理。氣熱脈滿,是謂重實。脈實以堅,謂之益甚。上下相失,不可數者死,謂至數也。脈口熱而尺反緩,皮膚外證也,滑則從,澀則逆。寸口膚熱而尺膚寒,是經氣有餘,絡氣不足也。尺膚熱脈滿,寸口膚寒脈澀,是經氣不足,絡氣有餘也。

脈寸虛尺虛,是謂重虛,重虛者死。寸虛者,病情無常,神不守也。尺虛者,行走恇然,脈滑則生,澀則死。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謂之形滿,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脈緩則生,急則死。下痢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下痢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則生。

浮澀之脈,身有熱者死。癲疾之脈,博大而滑,久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病人口甘而渴,此數食甘美而多肥,五氣之溢也,謂之脾癉病。人口苦,此因數謀慮不決,膽虛氣上溢,是謂膽癉。凡消癉之脈實大,病久可治。病人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太陰脈微細如髮者,死不治,謂氣口與人迎不相應也。心脈滿大,癇瘛筋變。

肝脈小急,癇痙筋攣。肝脈騖暴,有所驚駭。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厥也,氣復則已。腎脈小急,肝脈小急,皆為瘕。肝脈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為驚。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肺沉博為肺疝。太陽急為瘕,膀胱氣也。太陰急為脾疝。

少陰急為癇厥,心病也。少陽急為驚,膽病也。脾脈沉鼓為腸癖,由飽食而筋脈橫解,腸癖為痔。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急,皆為偏枯。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心肝脈小沉澀,為腸癖。心脈至如喘,名曰暴厥,不知與人言。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肺脈有餘,病皮痹,閉不通而生癮疹,不足,病肺痹寒濕。脾脈有餘,病肉痹,寒中,陰隔塞也。肝脈有餘,病筋痹,脅滿不利;不足,病肝痹。腎脈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凡陰病見陽脈者生,謂病人四肢厥,惡寒多汗,脈得洪大數實也。陽病見陰脈者死,謂病人身熱狂躁譫言,欲飲水,脈得沉細微遲也。

白話文:

診諸病證脈法

脈象變化反映內在疾病,疾病的外部症狀也需綜合觀察才能了解病情。氣血旺盛,脈象充實有力,稱為重實;脈象實而堅硬,病情則更加嚴重。上下脈象失常,無法數脈者將死,稱為至數。脈象在寸口處(手腕橈動脈)熱而尺脈(手腕尺動脈)反而緩弱,這是皮膚外在病症的表現;脈象滑順則病情好轉,脈象澀滯則病情惡化。寸口處皮膚溫熱而尺脈處皮膚冰冷,表示經脈氣血充盈,但絡脈氣血不足;尺脈處皮膚溫熱脈象充實,寸口處皮膚冰冷脈象澀滯,則表示經脈氣血不足,絡脈氣血充盈。

寸脈和尺脈都虛弱,稱為重虛,重虛者將死。寸脈虛弱,病情變化不定,精神萎靡;尺脈虛弱,行走困難,脈象滑順則能生存,脈象澀滯則會死亡。脈象急促有力而堅硬,尺脈澀滯且反應遲鈍,稱為形滿,手腳溫暖則能生存,冰冷則會死亡。嬰兒中風發熱,呼吸急促,喘息並肩胛骨起伏,脈象緩慢則能生存,脈象急促則會死亡。下痢排出白色泡沫狀大便,脈象沉則能生存,脈象浮則會死亡。下痢排出膿血,脈象懸絕則會死亡,脈象滑順則能生存。

脈象浮而澀滯,伴有發熱者將死。癲癇病人的脈象洪大而滑順,久而久之會自行痊癒;若脈象細小堅硬急促,則難以治癒。病人感到口渴且想喝甜水,這是因為經常食用甘甜肥膩的食物,導致五臟之氣鬱滯,稱為脾癉病。病人感到口苦,是因為經常憂慮煩惱,膽氣虛弱上逆,稱為膽癉。凡是消癉病的脈象實大,只要病程不長就能治癒。病人發燒得像炭火一樣,頸項僵硬,人迎脈(頸部動脈)跳動有力,呼吸急促,氣逆,太陰脈(手腕內側動脈)細弱如髮絲者,則難以治癒,因為氣口(呼吸)和人迎脈不相應。心脈充實有力,則會出現癇症、抽搐、筋脈痙攣等症狀。

肝脈細小而急促,則會出現癇症、痙攣、筋脈攣縮。肝脈脈象跳動劇烈,可能是因為受到驚嚇。無故失聲,脈象不至(脈搏微弱難以觸摸),不治而自愈,稱為氣暴厥,氣血恢復後即可痊癒。腎脈細小而急促,肝脈也細小而急促,都屬於瘕病。肝脈同時沉伏,屬於石水病(一種水腫);肝脈同時浮大,屬於風水病(一種水腫);肝脈同時虛弱,則會死亡;肝脈同時細小而弦急,則屬於驚恐症。腎脈有力而急促且沉伏,肝脈也有力而急促且沉伏,都屬於疝氣。肺脈沉而有力,屬於肺疝。太陽脈(手腕外側動脈)急促,屬於瘕病,這是膀胱之氣的病變。太陰脈急促,屬於脾疝。

少陰脈(手腕內側動脈)急促,屬於癇厥,這是心臟的疾病。少陽脈(手腕外側動脈)急促,屬於驚恐症,這是膽的疾病。脾脈沉而有力,且有搏動感,屬於腸癖,這是由於暴飲暴食導致筋脈受損,腸癖會導致痔瘡。胃脈沉而有力且澀滯,則胃部會腫大。心脈細小而急促,都屬於偏枯症(半身不遂)。年齡不到二十歲的人,患此病三年內會死亡。脈象有力而跳動,伴有鼻出血和發熱者將死。心肝脈細小沉伏而澀滯,屬於腸癖。心脈跳動像喘息一樣,稱為暴厥,病人會神志不清,無法與人交談。脈象跳動規律,會讓人突然驚恐,三四天後會自行痊癒。

肺脈氣血充盈,則會患皮痹(皮膚病),經脈閉塞不通而產生癮疹;肺脈氣血不足,則會患肺痹(肺病),伴有寒濕。脾脈氣血充盈,則會患肉痹(肌肉病),伴有寒邪入侵,陰氣阻滯。肝脈氣血充盈,則會患筋痹(筋病),伴有脅肋脹滿不適;肝脈氣血不足,則會患肝痹(肝病)。腎脈氣血充盈,則會患骨痹(骨病),伴有身體沉重;腎脈氣血不足,則會患腎痹(腎病)。凡是陰虛的病人出現陽脈的症狀則能生存,例如病人四肢厥冷,惡寒多汗,脈象洪大有力且快速。陽虛的病人出現陰脈的症狀則會死亡,例如病人發燒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想喝水,脈象沉細微弱且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