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貺

《全生指迷方》~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脈論

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以有五臟六腑,四肢十二經,三百六十五穴,以象五運六氣,四時十二月周天之度。陰陽變化,與天地同流。乖其氣,逆其理,則陰陽交錯,腑臟偏毗,脈行遲速,榮衛失度,百病從生。非脈無以探賾索隱。所謂脈者,乃天真之元氣,有生之精神。

精神去幹,脈理乃絕。故上古聖人,體性鑑形,剖別臟腑,詳辨經絡,會通內外,各著其情,氣穴所發,各有腧名。善診脈者,靜意視義,觀其變於冥冥之中,以神合神,悠然獨悟,口弗能言。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分部。視喘息,聽音聲,而知病所生。所謂陰陽者,至者為陽,謂隨呼而出也;去者為陰,謂隨吸而入也。

動者為陽,鼓擊躁急也;靜者為陰,來去沉沉默默也。數者為陽,謂一呼一吸六至也;遲者為陰,謂往來不滿三至也。於三部九候之內,察其脈形,有獨異者,謂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不應四時者,乃受病之所也。

白話文:

脈論

人體藉由天地之氣而生,依循四季的運行規律而成長,因此有了五臟六腑、四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些都與五行、六氣、四季十二月的運行週期相呼應。人體陰陽的變化,與天地運行同出一轍。如果違背了自然之氣,逆反了自然規律,就會導致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脈象異常,氣血運行失常,百病叢生。診脈是探究疾病隱秘徵兆的關鍵方法。所謂脈象,就是人體先天之氣、生命之精氣的體現。

生命精氣耗竭,脈象就會消失。因此,古代聖人深入研究人體構造,仔細辨別臟腑、經絡的關係,貫通內外,將各部位的脈象特徵及穴位名稱詳細記錄。善於診脈的人,會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脈象的細微變化,以自身的精神去體會脈象的訊息,從而領悟疾病的本質,即使言語也無法完全表達。首先要分辨陰陽,判斷脈象的清濁,以此了解疾病的部位。觀察呼吸,傾聽聲音,就能判斷疾病的來源。所謂陰陽,呼氣時脈象強盛為陽,吸氣時脈象微弱為陰;脈象跳動有力為陽,脈象沉靜細弱為陰;脈搏頻數為陽,脈搏遲緩為陰(一分鐘六次以上為陽,三次以下為陰)。在三部九候的診脈過程中,觀察脈象,如果發現有獨特的異常現象,例如脈象特別大、特別小、特別快、特別慢,或脈象與季節不相符,這些都是疾病所在之處。

3. 辨五臟六腑部位脈法

左手寸口脈,浮取之屬小腸為腑,沉取之屬心為臟,其經則手太陽、少陰。左手關上脈,浮取之屬膽為腑,沉取之屬肝為臟,其經則足少陽、厥陰。左手尺中脈,浮取之屬膀胱為腑,沉取之屬腎為臟,其經則足太陽、少陰。右手寸口脈,浮取之屬大腸為腑,沉取之屬肺為臟,其經則手太陰、陽明。

右手關上脈,浮取之屬胃為腑,沉取之屬脾為臟,其經則足太陰、陽明。右手尺中脈,浮取之屬三焦為腑,沉取之屬心包絡,又屬右腎,其經則手少陽、厥陰。

白話文:

辨別五臟六腑的位置和脈象方法:

左手寸口脈,浮脈屬於小腸(腑),沉脈屬於心臟(臟),其經絡為手太陽經和小陰經。左手關上脈,浮脈屬於膽(腑),沉脈屬於肝臟(臟),其經絡為足少陽經和厥陰經。左手尺中脈,浮脈屬於膀胱(腑),沉脈屬於腎臟(臟),其經絡為足太陽經和小陰經。右手寸口脈,浮脈屬於大腸(腑),沉脈屬於肺臟(臟),其經絡為手太陰經和陽明經。

右手關上脈,浮脈屬於胃(腑),沉脈屬於脾臟(臟),其經絡為足太陰經和陽明經。右手尺中脈,浮脈屬於三焦(腑),沉脈屬於心包絡,也屬於右腎,其經絡為手少陽經和厥陰經。

4. 辨人迎三部趺陽九候五臟六腑脈法

論曰:診脈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結喉兩傍,取之應指而動,此部法天也。二曰三部,謂寸關尺也。於腕上側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謂之關,前指為寸部,後指為尺部。尺寸以分陰陽,陽降陰升,通度由關以出入,故謂之關,此部法人。三曰趺陽,在足面系鞋之所,按之應指而動者是也,此部法地。

三者皆氣之出入要會,所以能決吉凶死生。凡三處大小遲速相應齊等,則為無病之人。故曰: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未知生死,以三者為決死生之要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太陽,謂陽極也。四盛以上為隔陽,謂無陰以收也。寸口一盛病在少陰,二盛病在太陰,三盛病在厥陰,厥有盡也。

四盛以上為關陰,謂無陽以系也。隔陽者,氣上而不能下,則吐逆;關陰則閉塞,大小便不通,皆死不治。九候者,謂三部之位,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屬陽,沉取之屬陰,中得之為胃氣,故無胃氣則死。五臟之脈,輕手於皮膚得之者肺也,至肌得之者心也,至肉得之者脾也,至筋得之者肝也,至骨得之者腎也。五者輕重皆應,是謂五臟之氣全也。

又有推而外之在經絡,推而內之在血脈。凡診平人之脈,當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脈絡調和,可以見有餘不足之脈。一呼行三寸,一吸行三寸,呼吸行六寸而脈四至,呼吸之間又一至,此盛脈得天全者也。若過十息,脈應五十動,又須與氣相應。往來緩急,得中潤澤,如慢水流行源源者,此壽脈無疾也。

若不滿五十動一止,此一臟之氣絕,四歲死,三十動一止三歲死,二十動以下一止,期以歲月死。若與形氣不相應,往來短促枯燥無首尾,此不壽之脈而多病。凡診病脈,則不拘晝夜,審脈所以察其由,則寒熱虛實見矣。凡脈病人不病者死,人病脈不病者生。

白話文:

辨人迎三部趺陽九候五臟六腑脈法

診脈的方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按壓時應指尖感覺到脈搏跳動,這代表天的運行規律。二是三部脈,指寸、關、尺三部,在手腕內側,有一處骨頭略微隆起,稱為高骨。以中指按在高骨上,就是關部;中指前方為寸部,後方為尺部。寸、尺部用以區分陰陽,陽氣下降,陰氣上升,氣血的流通都通過關部出入,所以稱之為關部,這代表人的運行規律。三是趺陽脈,位於足背,繫鞋帶的地方,按壓時應指尖感覺到脈搏跳動,這代表地的運行規律。

這三處都是氣血出入的重要交匯點,因此能據此判斷吉凶生死。如果三處脈象大小、遲速都相應一致,則表示沒有疾病。所以說:人迎、趺陽、三部脈象如果不一致,脈搏跳動的次數超過或少於每分鐘五十次,則難以判斷生死,必須以這三處脈象來決定生死。如果人迎脈搏跳動一次,病在太陽經,表示陽氣極盛;四次以上,稱為隔陽,表示陰氣不足以收斂陽氣。寸口脈搏跳動一次,病在少陰經;兩次,病在太陰經;三次,病在厥陰經,厥陰代表陰氣的極致。四次以上,稱為關陰,表示陽氣不足以約束陰氣。隔陽是指陽氣上升而不能下降,會出現嘔吐;關陰是指氣血閉塞,大小便不通,這些情況都是不治之症。

九候是指三部脈位,每一部位有三個不同的診察方法:浮取屬陽,沉取屬陰,中間得之為胃氣,如果沒有胃氣則會死亡。五臟的脈象,輕輕按壓皮膚可得肺脈,按壓到肌肉可得心脈,按壓到肌肉深層可得脾脈,按壓到筋腱可得肝脈,按壓到骨骼可得腎脈。五臟脈象輕重都應當相符,這就表示五臟之氣充足。

此外,還有推而外之的經絡脈象,和推而內之的血脈脈象。診察正常人的脈象,應該在清晨,陰氣未動,陽氣未散,沒有進食,脈絡調和的時候,這樣才能觀察到脈象的盈虧。一次呼吸行三寸,一次吸氣行三寸,一呼一吸共六寸,脈搏跳動四次,在呼吸之間又跳動一次,這是脈象盛滿,氣血充沛的表現。如果超過十個呼吸,脈搏跳動五十次,而且必須與呼吸相應。脈象往來緩急適中,潤澤和暢,如同緩慢流動的清水一樣,這是長壽無病的脈象。

如果每分鐘脈搏跳動少於五十次,這表示某個臟器的氣息衰竭,四歲以下的兒童會死亡;每分鐘脈搏跳動三十次,三歲以下的兒童會死亡;每分鐘脈搏跳動二十次以下,則會在一定年限內死亡。如果脈象與身形氣息不相應,往來短促枯燥,沒有規律,這是短壽多病的脈象。診察病人的脈象,則不限於清晨,要仔細審察脈象以了解病因,這樣就能知道寒熱虛實的情況。脈象與病情不符,病人卻沒有病,則會死亡;病人有病,脈象卻沒有病,則會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