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傷寒來蘇集卷四 (23)

1. 傷寒來蘇集卷四

褌襠之以意相求也。

燒褌散,

右取婦人中褌近隱處者,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

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褌襠燒灰。

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屬內因,不是外感,亦不關於七情,病在形軀,不涉藏府,亦不犯於經絡,

故無六經脈證之可憑,非天時寒熱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膚,皮膚寒

熱,是指天時,不是指病,兩身字言身當其時也,若指皮膚,則不可為骨髓非身

矣,風寒之邪得之于驟,故無定體,或發熱惡寒,或骨內熱而藏府寒,或手足寒

而腸胃熱,或內外皆寒,或表裏俱熱,此骨髓之邪積漸使然,故無定體,傷寒中

風之寒,是時令之邪氣,故感其邪者,畏而惡之,此大熱大寒,是時令之正氣,

因病非外來,故反欲之,傷寒中風之發熱,是人身之陽氣,故能與寒氣相爭,此

骨髓之寒熱,是漸積之伏邪,故雖逢天令之大寒大熱,亦不能除,時大熱,而身

反欲複衣,時大寒,而反欲裸身,此病在骨髓,與病營衛者不同,法當以六味八

味二丸,補腎中之真陰真陽,而骨髓之畜熱痼寒,可得漸平耳,原化嗣伯水攻之

法,但可以資譚柄,而不可為繼也。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

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

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

則發熱也。

[前條病在骨髓,故著而不移,此病在經絡,故寒熱反覆,然與外感之往來寒熱,

瘧疾之鼓頷戰慄又不同,病得之外感而惡寒發熱者,必見有餘之脈,病得之內因

而惡寒發熱者,全是不足之脈,見脈之不足,則寒固為虛寒,而熱亦為虛熱矣,

寸者,陽所治也,寸口脈微,則微為無陽,是陽脈不足,故下焦之陰寒,得以上

乘陽位,而洒淅惡寒也,尺者,陰所治也,尺脈弱為血虛,是陰脈不足,故上焦

虛陽,得以下陷陰部而發熱也,人身陰陽之氣,互為之根,而又以陽為主,故陽

脈微則陰脈亦弱,其始也,乘陽而惡寒,陰不平則陽不祕,故繼也,從不發熱,

夫陽為陰乘,陽脈固見其不足,而陰脈亦不見其有餘,陽雖微,尚能發熱,不終

惡寒,猶不失陽道實陰道虛之定局耳,亡陽則陰不獨存矣,故治之者,當以扶陽

為急,此補中益氣之方,為功最巨也。

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

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

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

白話文:

《傷寒來蘇集卷四》:

燒褌散
取婦人貼身內褲靠近私處的布料,剪下燒成灰,以水調和服用一匙(方寸匕),每日三次。服用後若小便通利且陰莖末端微腫即痊癒。若為婦人患病,則改取男子內褲燒灰服用。

關於寒熱症狀:

  1. 病人身體極熱卻想添衣:熱在體表,寒在骨髓。
  2. 病人身體極寒卻不想穿衣:寒在體表,熱在骨髓。

(此類病症源於內在因素,非外感或情緒所致,病位在形體而非臟腑經絡,故無六經脈象可循,亦非季節寒熱所能解釋。骨髓之病變緩慢形成,故表現多變,不同於外感風寒的固定模式。治療宜用六味丸、八味丸調補腎中陰陽,逐步化解骨髓積寒蘊熱。)

問答:
問:為何有忽冷忽熱症狀?
答:陰脈不足則陽氣下陷(尺脈弱→虛熱);陽脈不足則陰寒上乘(寸脈微→虛寒)。

(此類寒熱反覆屬經絡病變,脈象呈現虛症,與外感實症不同。治療關鍵在扶助陽氣,補中益氣湯最為適用。)

誤治後遺症:
醫生過度發汗與瀉下,導致患者陽虛畏寒、陰虛發熱,出現季節反常的衣著需求(盛夏想穿厚衣、嚴冬反欲裸身)。此因陽氣虛則畏寒,陰血虧則發熱,屬醫源性疾病。

(五月之後內容未完整,暫不作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