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卷四 (21)
傷寒來蘇集卷四 (21)
1. 傷寒來蘇集卷四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先厥利而後發熱者,寒邪盛而陽氣微,陽為陰抑故也,其始也,無熱惡寒而復
厥利,疑為無陽,其繼也,發熱而厥利自止,是為晚發,此時陰陽自和則愈,若
陰氣勝則虛熱外退,而真寒內生,厥利復作矣,厥與利相應則愈,是陽消陰長之
機。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痺,發熱無汗,
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痺。
[此與上條同為先陰後陽,寒盛生熱之證,而陽氣虛實不同,上條陽不敵陰,故
陽退而陰進,此熱雖發汗,厥後而陽能勝陰,故厥利自止而不復發,然陽氣有餘
者,又有犯上陷下之不同,即可以發熱時有汗無汗為區別,下利不當有汗,有汗
是陽反上升,故咽中痛而成喉痺,無汗是陽從中發,熱與厥應,厥利止而而寒熱
自解矣,若厥止而熱與利不止,是陽邪下陷,必便膿血,下而不止,故咽不痛而
喉不痺。
上段似少陰之亡陽,下段似陽明之協熱利,汗因于心,無汗則心氣平,故火不上
炎而咽不痛,利因于胃,利止則胃液藏,故火不下陷而無膿血。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厥利不止,藏府氣絕矣,躁不得臥,精神不治矣,微陽不久留故死。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寒傷心主,神明不安,故動悸,心不主脈,失其常度,故結代也,結與代皆為
陰脈,傷寒有此,所謂陽證見陰脈者死矣,不忍坐視,姑製炙甘草湯,名曰復脈
云,以見仁人君子之用心,更欲挽回于天事已之候耳,收檢餘燼,背城借一,猶
勝于束手待斃乎。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桂枝、生薑〔各三兩〕、麥門冬〔半升〕、棗仁〔半升舊本用
麻仁者誤〕、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得令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百十三方,未有用及地黃麥冬者,恐亦叔和所附,然以二味已載神農本經,
為滋陰之上品,因傷寒一書,故置之不用耳,此或陽亢陰竭而然,復出補陰制陽
之路,以開後學滋陰一法乎,地黃麥冬阿膠滋陰,人參桂枝清酒以通脈,甘草薑
棗以和營衛,酸棗仁以安神,結代可和而悸動可止矣,所謂補心之陽,寒亦通行
者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
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持其脈口五十動而不一止者,五藏皆受氣,呼吸閏息,脈以五至為平,太過不
及,是陰陽偏勝失其常度矣,偏勝之脈,更為邪阻,則止而不前,陽邪盛,而數
中見止,名曰促,有急趨忽蹶之象也,陰邪盛,而緩中見止,名曰結,有綿綿瀉
白話文:
《傷寒來蘇集卷四》:
段落一
傷寒患者若先出現四肢冰冷,之後發熱並腹瀉,腹瀉通常會自行停止;但若四肢再度發冷,腹瀉又會復發。
(解釋:初期因寒邪強盛壓制陽氣,導致無熱惡寒、四肢冷且腹瀉,看似陽氣衰竭;後期發熱且腹瀉停止,表示陽氣漸復。若陰氣過盛,虛熱消退後真寒內生,則四肢冷與腹瀉會再度出現。兩者同步變化是病情轉歸的關鍵。)
段落二
傷寒患者先四肢冷後發熱,腹瀉停止卻出汗、咽喉痛,可能發展為喉痺;若發熱無汗而腹瀉止,或持續腹瀉甚至便膿血,則不會出現喉痺。
(解釋:此與上條同屬寒極生熱,但陽氣強弱不同。陽氣充足者,熱象可能向上(咽喉腫痛)或向下(便膿血)。有汗表示熱邪上衝致喉痺;無汗則熱邪內解。若熱邪下陷致便膿血,因熱下行而不上攻咽喉。)
段落三
傷寒發熱伴隨嚴重腹瀉且四肢持續冰冷者,預後不良;若加躁動無法臥牀,則危殆。
(解釋:四肢冷與腹瀉不止代表臟腑機能衰竭,躁動為神氣渙散,陽氣將脫,故屬死證。)
段落四
傷寒患者脈象結代(不規則停跳)、心悸,可用炙甘草湯治療。
(解釋:寒邪損心陽致心悸,脈律失常。結代脈屬陰,陽證見陰脈多危,此方為救急而設,試圖輓回生機。)
炙甘草湯組成與用法
甘草(炙,四兩)、桂枝、生薑(各三兩)、麥門冬(半升)、酸棗仁(半升,原誤作麻仁)、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
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脈象補充
脈緩中偶停為「結脈」,脈數中偶停為「促脈」:促脈因陽盛受阻,結脈因陰盛受阻,均屬異常脈象。正常脈搏均勻無歇止,反映臟腑氣血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