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卷四 (22)
傷寒來蘇集卷四 (22)
1. 傷寒來蘇集卷四
漆之狀也,陽盛,可知為陰虛之病脈,陰盛,可知為陽虛之病狀矣。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
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難治。
[陰陽相搏而脈動,傷寒見此,是形冷惡寒,三焦皆傷矣,況有動中見止,更來
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宛如雀啄之狀,不以名促,反從結名者,以其為心家真藏之
陰脈也,更有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宛如蝦游之狀,不可名結,因
得代名者,以乍疏乍數,為脾家將絕之陰脈。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衰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也,浮而虛大者,陽
已無根,沉而虛細者,陰已無根。
甚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浮為陽盛,法當無汗,而反汗出如流珠,是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絕汗出矣,
陰虛不能藏精而主血,綿綿其去如瀉漆矣。
傷寒,欬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外寒傷形,內熱傷氣,欬逆不止,氣升而不下,散而不朝,心肺之氣已絕矣,
原其欬逆之故,因于寒傷形,形氣不相保耳。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脈浮而洪,不是死脈,而汗出如油,是心液盡脫,陽反獨留之脈也,治節不行,
倉廩不納,形神無主,無生理矣。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
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脣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
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先絕者,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
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五藏相生,一藏受災,四藏不救,陰陽相須,彼氣先絕,此氣不存,有司命之
責者,可不調于未災未絕之先乎。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小便不利,陰中拘攀,熱上
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此證無內外因,本非傷寒而冠以傷寒者,原其因也,無惡寒發熱之表證,無胃
實自利之裏因,淫情之不禁,而餘邪得以投其隙,移禍于不病之人,頓令一身之
精氣神形,皆受慾火之為害,是不病於傷寒,而病於陰陽之易也。
勿得以男女分名也,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而淫邪湊之,故少氣而熱上衝
胸,氣少不能運軀,故頭重不舉,身體皆重,邪中於陰,故陰中拘攣,衝任脈傷,
故小腹裏急,精神散亂,故眼中生花,搖動筋骨,故膝脛拘急,病由於腎,毒侵
水道,故小便不利耳,諒非土木金石之味所能愈,仍須陰陽感召之理以制之,斯
白話文:
《傷寒來蘇集·卷四》
漆脈的形態表現為:若陽氣過盛,可推知是陰虛病證的脈象;若陰氣過盛,則對應陽虛病證的表現。
當脈動中出現間歇,隨後又見細數跳動,且間歇後脈象反彈增強者,稱為"結脈",屬陰證;若脈動中止後不能自行恢復,需經較長時間才再現搏動者,稱為"代脈",亦屬陰證。出現此類脈象者多屬難治之症。
(陰陽交爭導致脈動異常,傷寒病見此脈象時,多伴形寒畏冷,提示三焦俱損。若脈如雀啄般動中見止、忽快忽慢,不稱"促脈"而名"結脈",實為心臟真臟之陰脈;若脈似蝦游般中止難復、時疏時密,則稱"代脈",乃脾臟衰竭之陰脈。)
脈象漂浮如湯麵浮油者,主陽氣衰微;脈細弱如蛛絲游移者,主陰氣耗竭。浮大虛軟之脈顯示陽氣無根,沈細虛弱之脈則示陰氣將絕。若脈浮而汗出如珠,為衛氣衰竭;脈象斷續如漆液滴落,提示血液枯竭。
(脈浮本屬陽盛當無汗,反見汗出如珠,實為陽虛失固、絕汗外洩之兆;陰虛不能藏精主血,故脈去如瀉漆般斷續不續。)
傷寒病見咳嗽氣逆、脈散亂者多屬死證,因形體已損。
(外寒傷形,內熱耗氣,咳逆不止致氣機渙散,心肺之氣已絕,根源在於寒傷形體、形氣離決。)
脈浮洪伴汗出如油、喘息不休、飲食難進、肢體麻木、神識時清時亂者,為命絕之兆。
(此脈本非死脈,但汗出如油示心液枯竭,陽氣獨存。臟腑功能失司,形神渙散,生機已絕。)
若見汗出頭髮濕潤、喘息不止,為肺氣先絕;面色晦暗如煙薰、直視搖頭者,為心氣已絕;唇色青紫、四肢震顫者,為肝氣衰竭;口周黧黑、冷汗發黃者,為脾氣斷絕;二便失禁、譫語反視者,為腎氣敗亡。
(五臟相生,一臟衰竭則余臟難救。陰陽互根,一氣先絕則另一氣必亡。醫者當在未病未絕時及早調治。)
傷寒陰陽易之症,表現為身體沈重、氣短、小腹拘急、小便不利、陰部攣縮、熱氣上衝胸膈、頭重難舉、眼花、膝脛拘緊,宜用燒褌散治療。
(此症非外感內傷所致,實因房勞染毒,淫邪乘虛侵襲。患者精氣神形俱受慾火戕害,症狀表現為氣機紊亂、衝任受損、筋骨動搖、水道失調,非尋常藥物可愈,需借陰陽相引之理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