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卷四 (20)
傷寒來蘇集卷四 (20)
1. 傷寒來蘇集卷四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
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逆滿者,其後必便血。
[身無大熱,手足不冷,但指頭寒,此熱微厥亦微也,凡能食不嘔,是三陰不受
邪,若其人不嘔,但默默不欲飲食,此內寒亦微,煩燥是內熱反盛,數日來,小
便之難者已利,色赤者仍白,是陰陽自和,熱除可知,不欲食者,今欲得食,不
厥可知矣,若其人外雖熱少厥微,而嘔不能食,內寒稍深矣,胸脅逆滿,內熱亦
深矣,熱深厥深,不早治之,致熱傷陰絡,其後必便血也,此少陽半表半裏症,
微者小柴胡和之,深者大柴胡下之。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
除者,其後必便膿血。
[傷寒以陽為主,熱多當愈,熱不除為太過,熱深厥微,必傷陰絡,醫者當于陽
盛時預滋其陰,以善其後也,四日至七日,自發熱起至厥止而言,熱不除,指復
熱四日,復熱四日句,語意在其病當愈下。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凡厥與熱不相應,便謂之反,上文先熱後厥,是陽為主,此先厥後熱,是陰為
主。熱不及厥之一,厥反進熱之二,熱微而厥反勝,此時不急扶其陽,陰盛以亡
矣。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
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
其熱續在,脈和者,期之是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
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是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
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病雖發于陽,而陰反勝之厥利,此胃陽將乏竭矣,如胃陽未亡,腹中不冷,尚
能化食,故食之自安,若除中,則反見善食之狀,如中空無陽,今俗云食祿將盡
者是也,此為陽邪入陰,原是熱厥熱利,故能食而不為除中,其人必有煩躁見于
外,是厥深熱亦深,故九日復能發熱,復熱則厥利自止可知,曰熱續在,則與暴
出有別,續熱三日來,其脈自和可知,熱當自止,正與厥相應,故愈,此愈指熱
言,夜半者,陽得陰則解也,若續熱三日,而數可知,熱之不止,是陽氣有餘,
必有癰膿之患。便膿血,是陽邪下注于陰竅,發癰膿,是陽邪外溢于形身,俗所
云傷寒留毒者是也。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為難治。
[發于陽者,當七日愈,今厥不止而反下利,恐為除中,故難治,若躁煩而能食,
尚為熱厥利耳。便膿血發癰膿者,是不足而往,有餘從之也,發而厥除中者,是
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也。
白話文:
《傷寒來蘇集卷四》:
段落一:
當傷寒患者熱症輕微、四肢厥冷不明顯,僅指尖發涼,沈默寡言且食慾不振,煩躁數日後,若小便通暢且顏色轉白,表示體內熱邪已退。此時若開始有食慾,病情將好轉;但若出現四肢厥冷伴隨嘔吐、胸脅脹滿,後續可能引發便血。
段落二:
傷寒發熱四日後,厥冷僅三日,接著又發熱四日,此「熱多厥少」為病情好轉之兆。但若發熱持續至第七日未退,後續可能出現便膿血。
段落三:
若傷寒先厥冷四日,發熱僅三日,之後又厥冷五日,屬「寒多熱少」,陽氣衰退,病情惡化。
段落四:
傷寒初始發熱六日,厥冷反持續九日並伴腹瀉。通常厥利者應無食慾,若反常能食,需警惕「除中」(胃氣將絕)。可試食素餅測試:若食後不發熱,表示胃氣尚存,可能自癒;若食後暴熱驟退則危。若三日後脈象和緩、熱續存,預計夜半痊癒(因發熱與厥冷天數均為九日,陰陽平衡)。但若熱不退且脈數,表示熱邪有餘,恐引發癰膿。
段落五:
發熱伴隨厥冷,七日後出現腹瀉,屬難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