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卷四 (19)
傷寒來蘇集卷四 (19)
1. 傷寒來蘇集卷四
[寸為陽,沉數是陽陷陰中,故圊血,今脈反浮,是陰出之陽,利當自愈矣,濇
為少血,因便膿血後見于尺中,亦順脈也,前條是未圊膿血,因不差而預料之辭,
此在膿血已圊後,因寸浮尺濇而揣摩之辭,不得以必字作一例看。
傷寒六七日不利,復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六七日當陰陽自和,復發熱而利,正氣虛可知,汗出不止,是陽亡而不能衛外
也,有陰無陽,指內而言,此為亡陽,與熱利之發熱不死,汗出自利者天淵矣。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檗、秦皮〔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四物皆苦寒除濕勝熱之品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于驅風,蓋藏府之火,靜則
治,動則病,動則生風,風生熱也,故取其靜以鎮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陽之
氣,佐白頭升陽,協連柏而清火,此熱利下重之劑。
婦人產後下利極虛,白頭翁加甘草阿膠主之。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
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其四五日來,惡寒無熱可知,手足為諸陽之本,陰盛而陽不達,故厥冷也,傷
寒三日,三陽為盡,四五日而厥者,三陰受邪也,陰經受邪,無熱可發,陰主藏,
藏氣實而不能入,則還之于府,必發熱者,寒極而生熱也,先厥後熱,為陽乘陰,
陰邪未散,故必復發,此陰中有陽,乃陰陽相搏而為厥熱,與厥陰亡陽者迴別也,
欲知其人陽氣之多寡,即觀其厥之微甚,厥之久者,鬱熱亦久,厥之輕者,鬱熱
亦輕,故熱與厥相應耳,若陽虛而不能支,即成陰厥而無熱矣,熱發三陽,未入
于府者,可汗,熱在三陰,已入于府者,可下,陰不得有汗,而強發之,此為逆
也,陽虛不能外散而為汗,必上走空竅,口傷爛赤,所由至矣,然此指熱傷氣而
言,若動其血,或從口鼻,或從目出,其害有不可言者,下之清之,謂對汗而言,
是胃熱而不是胃實,非三承氣所宜,厥微者,當四逆散,芍藥枳實以攻裏,柴胡
甘草以和表也,厥深者,當白虎湯,參甘粳米以扶陽,石膏知母以除熱也。
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上條明熱厥之理,此條明熱厥之脈,并熱厥之方,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緩而
滑,名熱中,與寒厥之脈微欲絕者,大相徑庭矣,當知有口燥舌乾之證,與口傷
爛赤者照應焉。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故知
自愈。
[陰盛格陽,故先厥,陰極陽生,故後熱,熱與厥相應,是謂陰陽和平,故愈,
厥終即不厥也,不過五日,即六日不復厥之謂,愈指熱言。
白話文:
《傷寒來蘇集卷四》:
-
脈象與下利關係
寸脈屬陽,若沈而數表示陽氣陷入陰分,可能出現便血;若脈轉浮,則是陰轉陽的徵兆,下利會自行痊癒。脈澀代表血虛,若在便膿血後出現於尺部,屬正常脈象。前段論述是預測未便膿血的情況,此段則是針對已便膿血後,根據寸浮尺澀推斷病情,不可將「必」字視為絕對結論。 -
陰陽失衡的危候
傷寒六七日未下利,突然發熱並下利,且汗出不止者預後不良,因體內陰盛陽衰,陽氣無法固表所致。此屬亡陽證,與一般熱性下利伴發熱、汗出的情況截然不同。 -
白頭翁湯方義與應用
- 組成:白頭翁(60克)、黃連、黃柏、秦皮(各90克),以水煎服。
- 功效:四藥均屬苦寒燥濕清熱之品。白頭翁性靜善祛風,秦皮助升清陽,協同黃連、黃柏清熱,專治熱性下利伴裏急後重。
- 加減:產後氣血極虛者,可加甘草、阿膠兼顧補益。
- 厥熱往來病機
- 傷寒初期惡寒無熱,若四五日後手足厥冷,反映陰寒內盛、陽氣不達。寒極生熱時,會先厥後熱,此為陰陽相爭的表現。
- 厥冷程度與內熱深淺相應:厥冷愈久,鬱熱愈重;輕微厥冷則熱亦輕。治療上,熱在陽經未入腑可發汗,熱入陰經已入腑則需攻下。誤用發汗法會導致虛陽上衝,引發口舌糜爛;若熱傷血絡,可能出現出血。
- 熱厥輕者用四逆散(芍藥、枳實、柴胡、甘草),重者用白虎湯(石膏、知母、人參、粳米)。
-
熱厥辨證要點
脈滑而厥冷屬裏熱實證,宜用白虎湯。此脈象與寒厥的微細欲絕截然不同,常伴口乾舌燥,與誤汗後口瘡病機相關。 -
厥熱交替的預後
若厥冷與發熱各持續五日,第六日未再厥冷,表示陰陽趨於平衡,病情將自癒。「厥終不過五日」指熱象持續後未復發厥冷,即為痊癒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