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卷四 (18)
傷寒來蘇集卷四 (18)
1. 傷寒來蘇集卷四
躁而不煩,內熱則煩而不躁,其人靜而時煩,與躁而無暫安者迴殊矣,此與氣上
撞心,心中疼熱,饑不能食,食即吐蚘者,互文以見意也,夫蛔者蟲也,因所食
生冷之物,與胃中濕熱之氣,相結而成,今風木為患,相火上攻,故不下行穀道,
而上出咽喉,故用藥亦寒熱相須也,此是胸中煩而吐蚘,不是胃中寒而吐蚘,故
可用連柏,要知連柏是寒因熱用,不特苦以安蚘,看厥陰諸證,與本方相符,下
之利不止,與又主久利句合則烏梅丸為厥陰主方,非只為蚘厥之劑矣。
烏梅丸,
烏梅〔二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擣成
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蚘從風化,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用烏梅苦酒至酸者為君,薑椒
辛附連柏,大辛大苦者為臣,佐參歸以調氣血,桂枝以散風邪,藉米之氣以和胃,
蜜之味以引蚘,少與之而漸加之,則煩漸止而蚘漸化矣,食生冷則蚘動,得滑物
則蚘上入膈,故禁之。
蚘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將甘草先
煎,納粉蜜攪和服。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暴注下迫屬于熱,熱利下重,乃溼熱之穢氣發,過廣腸,故魄門重滯而難出也,
內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虛瘕,即此是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屬胃寒者多,此欲飲水,其內熱可知。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前條論證,此條言脈,互相發明,復出發熱二字,見熱利指內熱,不是協熱,
沉為在裏,弦為少陽,此膽氣不升,火邪下陷,故下重也,脈大為陽明,兩陽相
熏灼,大則病進,故為未止,微弱為虛,利後而數亦為虛,故欲自止,發熱者,
熱自裏達外,陰出之陽,故不死。
下利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發熱而微,表當自解矣,熱利脈弱,裏當自解矣,可不服白頭翁,而待其自愈
也,乃渴欲飲水之互文。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汗出是熱從汗解,內從外解之兆,緊即弦之互文。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脈數有虛有實,渴亦有虛有實,若自愈,則數為虛熱,渴為津液未復也,若不
差,則數為實熱,渴為邪火正熾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圊膿血。
白話文:
《傷寒來蘇集卷四》:
煩躁與蛔厥辨證
內熱導致的煩躁表現為心煩但不躁動,患者安靜卻偶發心煩,與躁動不安、無法片刻安寧的情況截然不同。此症狀與「氣上衝心、心窩灼熱、飢餓卻無法進食、進食後吐出蛔蟲」等描述相互呼應。蛔蟲因生冷食物與胃中濕熱結合而生,當肝風內動、相火上升時,蛔蟲不從腸道下行反從咽喉吐出,故用藥需寒熱並用。此屬胸中鬱熱致吐蛔,非胃寒所致,因此可用黃連、黃柏,此二藥不僅以苦味安蛔,更是針對熱證用寒藥。觀察厥陰病症與烏梅丸的適應證,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腹瀉不止,而此方亦主治久痢,可見烏梅丸為厥陰病主方,非僅限於蛔厥。
烏梅丸方
成分:烏梅(200枚)、細辛(6兩)、乾薑(10兩)、黃連(16兩)、當歸(4兩)、炮附子(6兩,去皮)、蜀椒(4兩,炒去汗)、桂枝(6兩,去皮)、人參(6兩)、黃柏(6兩)。
製法:將藥材分別研磨過篩後混合,用醋浸泡烏梅一晚,去核後與五升米同蒸至飯熟,搗成泥狀與其他藥混合,加入蜂蜜搗三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藥丸。每次飯後服10丸,每日三次,漸增至20丸。忌食生冷、黏滑及腐臭食物。
方解:蛔蟲遇酸則靜、遇辛則伏、遇苦則下,故以極酸的烏梅醋為君藥,配薑、椒、附、連、柏等辛苦藥為臣,佐以人參、當歸調氣血,桂枝散風邪,米飯和胃,蜂蜜誘蛔。少量漸增可緩解煩躁並驅蛔。生冷食物易誘發蛔動,黏滑食物使蛔蟲上竄膈間,故需忌口。
蛔蟲病症
蛔蟲病會導致吐涎、心窩痛且發作有規律,若一般驅蟲藥無效,可用甘草粉蜜湯(先煎甘草,加入米粉、蜂蜜攪勻服用)。
熱痢治療
- 白頭翁湯證:熱痢伴裏急後重,因濕熱穢氣鬱結廣腸,肛門滯重難解(《內經》稱「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虛瘕」)。
- 下痢口渴:因內熱所致,主方同為白頭翁湯(通常下痢多屬胃寒,此處口渴提示內熱)。
- 脈象辨證:
- 脈沈弦:裏證兼少陽火邪下陷,故裏急後重。
- 脈大:陽明熱盛,病勢未止。
- 脈微弱數:正氣漸復,痢將自止;雖發熱但屬裏熱外透,預後良好。
- 輕症自愈:微熱口渴而脈弱,提示熱邪漸退,可不藥而癒(口渴為津液未復之象)。
- 變證警示:
- 脈數伴微熱汗出:熱隨汗解;若脈轉緊(弦)則未癒。
- 脈數口渴未癒:可能轉為膿血痢(實熱邪盛)。
- 寸脈浮數、尺脈澀:熱傷下焦血絡,必見膿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