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傷寒論》~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趙本無「者」字)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茲首論曰:(醫統本無「曰」字)脈之陰陽者,以脈從陰陽始故也。陽脈有五,陰脈有五,以脈從五行生故也。陽道常饒,大、浮、數、動、滑五者,比之平脈也。有餘,故謂之陽。陰道常乏,沉、澀、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脈也。
不及,故謂之陰。傷寒之為病,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而主生者,則邪氣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是也。陽病見陰脈而主死者,則邪氣自表入里,正虛邪勝,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是也。《金匱要略》曰: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謂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結者,氣偏結固,陰陽之氣不得而雜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雜以為和,不相雜以為結。浮數,陽脈也;能食而不大便,裡實也。為陽氣結固,陰不得而雜之,是名陽結。沉遲,陰脈也;不能食,身體重,陰病也;陰病見陰脈,則當下利,今大便硬者,為陰氣結固,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論其數者,傷寒之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
至六日為傳經盡,七日當愈。七日不愈者,謂之再傳(醫統本無「傳」字)經。言再傳(醫統本無「傳」字)經者,再自太陽而傳,至十二日再至厥陰為傳經盡,十三日當愈。十三日不愈者,謂之過經,言再傳(醫統本無「傳」字)過太陽之經,亦以次而傳之也。陽結為火,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則愈;陰結屬水,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則愈。彼邪氣結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當劇。
《內經》曰: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趙本無「假令」二字)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陰偏不足,則陽得而從之;陽偏不足,則陰得而乘之。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為惡寒者,陰勝則寒矣;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為發熱者,陽勝則熱矣。
白話文:
有人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凡是脈象呈現大、浮、數、動、滑的,都屬於陽脈;而脈象呈現沉、澀、弱、弦、微的,都屬於陰脈。一般來說,陰性疾病如果出現陽脈,表示病人有生的希望;而陽性疾病如果出現陰脈,則表示病人有死的危險。
《黃帝內經》說:「脈象的微妙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觀察脈象有一定的規律,要從陰陽的區分開始。而陰陽的變化又有其道理,是從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衍生而來的。」所以,本篇首先討論脈象的陰陽,就是因為脈象的變化是從陰陽開始的。陽脈有五種,陰脈也有五種,這是因為脈象是從五行相生而來的。陽的特性是經常有餘,所以像大、浮、數、動、滑這五種脈象,都比正常的脈象來得強,因此屬於陽脈。陰的特性是經常不足,所以像沉、澀、弱、弦、微這五種脈象,都比正常的脈象來得弱,因此屬於陰脈。
傷寒這種病,如果邪氣在表,就會出現陽脈;如果邪氣在裡,就會出現陰脈。陰性疾病出現陽脈,表示病人有生的希望,是因為邪氣從裡往表走,想要透過發汗來解病,例如厥陰中風,如果脈象微弱而帶點浮,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不浮,則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而陽性疾病出現陰脈,表示病人有死的危險,是因為邪氣從表往裡走,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例如出現胡言亂語、脈象沉細的狀況,就表示病人快要死了。《金匱要略》說:「各種疾病,如果邪氣還在體表,就還有得治;如果邪氣深入體內,就表示已經無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問:脈象有陽結和陰結,要如何區分呢?
答:脈象浮而數,並且能吃東西,但是大便不通暢的,這屬於實證,叫做陽結。預計在第十七天病情會加重。脈象沉而遲,並且沒有食慾,身體感到沉重,反而大便很硬的,這屬於陰結。預計在第十四天病情會加重。
所謂的「結」,就是氣機偏滯固結,陰陽之氣無法相互調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交雜才能達到平衡,如果不能相互交雜,就會形成「結」。脈象浮數,屬於陽脈;能吃東西卻不大便,屬於裡實證。這是因為陽氣結滯,陰氣無法與其調和,所以叫做陽結。脈象沉遲,屬於陰脈;沒有食慾,身體感到沉重,屬於陰病;陰病出現陰脈,應該會腹瀉,但現在反而大便硬,是因為陰氣結滯,陽氣無法與其調和,所以叫做陰結。從發病天數來看,傷寒這種病,第一天是太陽經受邪,第二天是陽明經受邪,第三天是少陽經受邪,第四天是太陰經受邪,第五天是少陰經受邪,第六天是厥陰經受邪。
到了第六天,六經傳遍,應該在第七天痊癒。如果第七天還沒好,就表示邪氣再次傳經。所謂的再次傳經,就是從太陽經再次開始傳,到第十二天再次傳到厥陰經,六經再次傳遍,應該在第十三天痊癒。如果第十三天還沒好,就表示邪氣已經超過了六經的範圍,再次從太陽經開始傳,依次傳遍。陽結屬於火,到了第十七天傳到少陰水,水可以剋制火,火邪就能消散而痊癒;陰結屬於水,到了第十四天傳到陽明土,土可以剋制水,水邪就能消散而痊癒。如果邪氣結滯得太嚴重,水無法剋制火,土也無法剋制水,病情就會加重。
《黃帝內經》說:「如果過了病發的時機一天才發病,病情就會比較輕;如果過了兩天發病,病情就會比較嚴重;如果過了三天發病,病情就會比較危險。」
有人問:為什麼有的病會忽冷忽熱,先發冷又發熱呢?
答:這是因為陰脈的氣不足,陽氣會跟著上衝;或是陽脈的氣不足,陰氣會反過來侵犯陽氣。
問:什麼叫做陽氣不足?
答:例如寸口脈微弱,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就會上侵陽氣,導致發冷。
問:什麼叫做陰氣不足?
答:例如尺脈虛弱,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就會下陷陰氣,導致發熱。
陰陽相互協調,才能維持平衡,如果陰陽偏盛偏衰,就會生病。如果陰偏衰不足,陽就會跟著上衝;如果陽偏衰不足,陰就會反過來侵犯陽。陽氣不足,陰氣就會上侵陽氣,導致發冷,這是因為陰氣過盛的緣故;陰氣不足,陽氣就會下陷陰氣,導致發熱,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