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趙本無「者」字)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茲首論曰:(醫統本無「曰」字)脈之陰陽者,以脈從陰陽始故也。陽脈有五,陰脈有五,以脈從五行生故也。陽道常饒,大、浮、數、動、滑五者,比之平脈也。有餘,故謂之陽。陰道常乏,沉、澀、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脈也。
不及,故謂之陰。傷寒之為病,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陰病見陽脈而主生者,則邪氣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者是也。陽病見陰脈而主死者,則邪氣自表入里,正虛邪勝,如譫言、妄語、脈沉細者死是也。《金匱要略》曰: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謂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結者,氣偏結固,陰陽之氣不得而雜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雜以為和,不相雜以為結。浮數,陽脈也;能食而不大便,裡實也。為陽氣結固,陰不得而雜之,是名陽結。沉遲,陰脈也;不能食,身體重,陰病也;陰病見陰脈,則當下利,今大便硬者,為陰氣結固,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論其數者,傷寒之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
至六日為傳經盡,七日當愈。七日不愈者,謂之再傳(醫統本無「傳」字)經。言再傳(醫統本無「傳」字)經者,再自太陽而傳,至十二日再至厥陰為傳經盡,十三日當愈。十三日不愈者,謂之過經,言再傳(醫統本無「傳」字)過太陽之經,亦以次而傳之也。陽結為火,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則愈;陰結屬水,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則愈。彼邪氣結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當劇。
《內經》曰: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也。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趙本無「假令」二字)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陰偏不足,則陽得而從之;陽偏不足,則陰得而乘之。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為惡寒者,陰勝則寒矣;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為發熱者,陽勝則熱矣。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問: 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
答: 凡是脈象呈現大、浮、數、動、滑的,稱為陽脈;脈象呈現沈、澀、弱、弦、微的,稱為陰脈。一般而言,陰病出現陽脈預後較好,陽病出現陰脈則預後較差。
《內經》提到:脈象的微妙變化必須仔細觀察,而觀察的關鍵在於陰陽。陰陽的變化又與五行相關。因此,首先討論脈象的陰陽,是因為脈象的變化始於陰陽。陽脈有五種,陰脈也有五種,這是因為脈象的生成與五行有關。陽氣通常旺盛,大、浮、數、動、滑五種脈象比平脈更強盛,因此稱為陽脈。陰氣通常不足,沈、澀、弱、弦、微五種脈象比平脈更虛弱,因此稱為陰脈。
傷寒病的表現是:邪氣在表時,會出現陽脈;邪氣入裡時,則出現陰脈。陰病出現陽脈預後較好,是因為邪氣從裡出表,即將透過發汗而解,例如厥陰中風時,脈象微浮表示病情將好轉,若不浮則未癒。陽病出現陰脈預後較差,是因為邪氣由表入裡,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例如出現譫妄、胡言亂語且脈沈細者,預後不良。《金匱要略》說:病在外者可治,入裡者難治,正是此意。
問: 脈象有陽結和陰結,如何區分?
答: 脈浮而數,能進食但不大便,這是實證,稱為陽結,病情可能在十七天後加重。脈沈而遲,不能進食,身體沈重,大便反而硬結,稱為陰結,病情可能在十四天後加重。
「結」是指氣機偏結,陰陽之氣無法調和。正常情況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雜則和諧,不相雜則形成結證。浮數是陽脈,能食而便秘是裡實,表示陽氣結固,陰氣無法調和,稱為陽結。沈遲是陰脈,不能食且身體沈重是陰病,陰病本應下利,但若大便硬結,表示陰氣結固,陽氣無法調和,稱為陰結。
傷寒病的傳變規律是: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日為一傳經週期,七日應痊癒。若未癒,稱為「再傳經」,即再次從太陽傳至厥陰,十二日為第二週期,十三日應痊癒。若仍未癒,稱為「過經」,表示邪氣已超越太陽經,繼續傳變。
陽結屬火,十七日傳至少陰(水),水能制火,火邪消散則病癒;陰結屬水,十四日傳至陽明(土),土能制水,水邪消散則病癒。若邪氣結聚過甚,水不能制火或土不能制水,病情就會加重。《內經》說:一候(五日)後病發,二候後病重,三候後病危。
問: 為什麼有些病人會先怕冷後發熱?
答: 這是因為陰脈不足時,陽氣隨之偏盛;陽脈不足時,陰氣乘虛而入。
問: 什麼是陽不足?
答: 例如寸口脈微,稱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位,就會怕冷。
問: 什麼是陰不足?
答: 例如尺脈弱,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位,就會發熱。
陰陽平衡稱為「道」,偏陰偏陽則為病。陰偏不足時,陽氣偏盛;陽偏不足時,陰氣偏盛。陽不足則陰氣上侵陽位,導致惡寒(陰勝則寒);陰不足則陽氣下陷陰位,導致發熱(陽勝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