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一 (2)
卷一 (2)
1. 辨脈法第一
陽脈浮(趙本注:「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陽為氣,陰為血。陽脈浮者,衛氣強也;陰脈弱者,榮血弱也。《難經》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血虛,則不能濡潤筋絡,故筋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內經》云:脈者,血之府也。脈實則血實,脈虛則血虛,此其常也。脈沉者,知榮血內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針經》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脈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開合不司,為衛氣外衰也。浮主候衛,沉主候榮,以浮沉別榮衛之衰微,理固然矣。然而衰甚於微,所以於榮言微,而衛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為陽氣外脫,所以衛病甚於榮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趙本作「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衛陽也,榮陰也。燒針益陽而損陰。榮氣微者,謂陰虛也。《內經》曰:陰虛而(醫統本作「生」)內熱,方其內熱,又加燒針以補陽,不惟兩熱相合而榮血不行,必更外發然而內躁煩也。
脈(趙本注:「一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藹藹如車蓋者,大而厭厭聶聶也。為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脈(趙本注:「一云夏脈」)纍纍,(趙本作:「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累累如循長竿者,連連而強直也。為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輕浮而陽(醫統本作「主」)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趙本注:「一云陰氣」)衰也。
縈縈滯也,若縈縈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絲者,至細也。微為陽微,細為陽衰。《脈要》曰:微為氣痞,是未至於衰。《內經》曰:細則氣少,以至細為陽衰宜矣。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綿綿者,連綿而軟也。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正理論》曰:天樞開發,精移氣變,陰陽交會,胃和脈生,脈復生也。陽氣前(醫統本作「先」)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是知亡血。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趙本注:「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脈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遲,小快於遲曰緩,一息六至曰數,時有一止者,陰陽之氣不得相續也。陽行也速,陰行也緩。緩以候陰,若陰氣勝,而陽不能相續,則脈來緩而時一止;數以候陽,若陽氣勝,而陰不能相續,則脈來數而時一止。傷寒有結代之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為死脈。此結促之脈,止是陰陽偏勝,而時有一止,即非脫絕而止。云此皆病脈。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陽脈浮(或作「微」)而陰脈弱的,表示血虛。血虛會導致筋脈拘急。
陽代表氣,陰代表血。陽脈浮是衛氣強盛的表現;陰脈弱則表示榮血不足。《難經》說:氣主溫煦,血主濡養。血虛時無法滋潤筋絡,所以筋脈拘急。
脈象沈的,是榮氣虛弱的徵兆。
《內經》提到:脈是血的歸宿。脈實則血足,脈虛則血虧,這是常理。脈沈表示榮血內在不足。
脈浮且汗出如珠的,是衛氣衰弱的表現。
《針經》說:衛氣負責溫養肌肉、充實皮毛、滋潤腠理、調節汗孔開合。脈浮伴隨汗出如珠,代表腠理不固、開合失調,屬於衛氣外衰。浮脈主候衛氣,沈脈主候榮氣,用浮沈區分榮衛虛衰是合理的。但「衰」比「微」更嚴重,榮氣用「微」形容,衛氣用「衰」描述,是因汗出如珠屬陽氣外脫,顯示衛氣病況比榮氣更危急。
榮氣虛弱時若誤用燒針,會導致血流停滯(或作「留滯」),引發高熱和煩躁。
衛屬陽,榮屬陰。燒針助陽卻傷陰。榮氣微弱代表陰虛,《內經》說陰虛生內熱,此時再用燒針補陽,不僅兩熱相結使榮血滯留,更會加重外熱與內在煩躁。
脈象寬大如車蓋的,稱為「陽結」。
這種脈象盛大而波動明顯,是陽氣鬱結在外,無法與陰氣調和的表現。
脈象緊硬如摸長竿的,稱為「陰結」。
這種脈象連續而僵直,是陰氣鬱結在內,無法與陽氣調和的現象。
脈象輕飄如湯面浮油的,是陽氣微弱。
脈象細弱如蜘蛛絲的,是陽氣(或作「陰氣」)衰敗。
這種脈象滯澀不暢,極其細微。微脈主氣機不暢,細脈則屬陽氣衰微。《脈要》稱微脈為氣滯,尚未至衰;《內經》說細脈代表氣少,因此極細屬陽衰合理。
脈象綿軟如傾倒油漆(前段粗後段細)的,是失血的徵兆。
綿軟指脈形連續柔弱,如倒漆般前粗後細。《正理論》解釋:人體氣血運行時,陽氣先至,陰氣後至,脈象前段屬陽、後段屬陰。若前大後細,表示陽氣有餘而陰血不足,故判斷為失血。
脈來緩慢且偶有停頓的,稱為「結脈」;脈來快速且偶有停頓的,稱為「促脈」(或作「縱脈」)。陽氣過盛會現促脈,陰氣過盛會現結脈,這些都是病脈。
正常脈搏一呼一吸四次,三次為遲脈,稍快於遲脈為緩脈,六次為數脈。脈搏偶爾停頓是因陰陽之氣不連貫。陽氣運行快,陰氣運行慢:若陰氣偏盛阻礙陽氣接續,則脈緩伴停頓;若陽氣偏盛阻礙陰氣接續,則脈數伴停頓。傷寒病中的結脈或代脈(停頓後不能自行恢復)屬死脈;此處的結促脈僅是陰陽偏勝的偶發停頓,未至氣血斷絕,但仍屬病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