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辨脈法第一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動,為陰陽相搏,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也。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氣於陽。三焦既傷,則陽氣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惡寒也。《金匱要略》曰:陽氣不通即身冷。經曰:陽微則惡寒。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脈經》云: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為陰陽之中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是陰陽之氣相搏也,故名曰動。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陽脈寸口也,陰脈尺中也。上下同等,無有偏勝者,是陰陽之氣和緩也,非若遲緩之有邪也。陰陽偏勝者為結、為促,陰陽相搏者為動,陰陽氣和者為緩,學者不可不知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趙本作「陰」)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經》云:弦與緊相類,以弦為虛,故雖緊如(醫統本作「而」)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則不足也。經曰:弦則為減,以緊為實,是切之如轉索無常而不散。《金匱要略》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寒者謂陽氣少也。大則為芤,芤則為虛,虛者謂血少不足也。(熊校記:芤則為虛者,汪本虛下增虛字。按注義總釋弦減寒氣少,大芤虛為血少,非單言寒少氣、虛少血也。元版上句誤重寒字,謂血少不足也。舊鈔與汪本同。按少即不足,於義為復,少字疑誤衍)所謂革者,言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革,不循常度。

男子得之,為真陽減,而不能內固,故主亡血、失精;婦人得之,為陰血虛,而不能滋養,故主半產、漏下。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浮為陽,緊為陰,芤為虛。陰陽爭則戰,邪氣將出,邪與正爭,其人本虛,是以發戰。正氣勝則戰,戰已復發熱而大汗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陽也。本實陽勝,邪不能與正爭,故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爭則戰。脈大而浮數皆陽也,陽氣全勝,陰無所爭,何戰之有。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趙本無「經」字)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陰陽之氣相互搏擊,稱為「動脈」。陽氣浮動會導致出汗,陰氣浮動則會發熱。若出現身體冰冷、怕冷的症狀,這是三焦受損的表現。動脈的形成是因陰陽交爭,當陰陽交爭而虛弱時便產生脈動。陽虛而動故出汗,陰虛而動故發熱。若無汗出、發熱,反而形體寒冷、惡寒,則是三焦受損。三焦為元氣運行的通道,主導陽氣輸布。三焦受損則陽氣運行不暢而微弱,導致身體發冷惡寒。

若關脈部位出現快速跳動的脈象,上下無明顯頭尾,如豆粒般大小且搖動不定的,稱為「動脈」。這是陰陽之氣相互搏擊的表現。

寸口陽脈與尺中陰脈皆呈現浮大而柔軟,且強度相等的脈象,稱為「緩脈」。此為陰陽調和的徵象,不同於病理性遲緩脈。陰陽失衡會形成結脈或促脈,陰陽相搏則成動脈,陰陽調和則為緩脈。

脈象浮而緊繃稱為「弦脈」,觸感如弓弦般緊直且按壓不移。緊脈則像轉動的繩索般變化無常。弦脈主陽氣不足,緊脈主實證,如宿食內停。

弦脈兼大脈時,弦主陽氣減損(寒證),大而中空為芤脈(主虛證)。寒虛相結合稱為「革脈」。婦人見此脈易流產或崩漏,男子則易失血、遺精。革脈反映氣血嚴重虧損,失去正常運行規律。

關於戰慄後汗出病癒的機理:脈浮緊卻按之空軟(芤脈),屬本質虛弱,故正邪交爭時會先戰慄後汗出病解。若脈浮數而不空軟,表示體質不虛,病解時僅汗出無需戰慄。

若脈象大而浮數,屬陽氣旺盛,可不經戰慄直接汗出病解。至於不戰不汗而自癒者,是因脈象微弱,反映曾經過度發汗、催吐、瀉下或失血,體內津液耗竭,待陰陽自和後便會自然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