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傷寒論》~ 卷一 (3)
卷一 (3)
1. 辨脈法第一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動,為陰陽相搏,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陽動為陽虛,故汗出;陰動為陰虛,故發熱也。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氣於陽。三焦既傷,則陽氣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惡寒也。《金匱要略》曰:陽氣不通即身冷。經曰:陽微則惡寒。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脈經》云: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為陰陽之中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是陰陽之氣相搏也,故名曰動。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陽脈寸口也,陰脈尺中也。上下同等,無有偏勝者,是陰陽之氣和緩也,非若遲緩之有邪也。陰陽偏勝者為結、為促,陰陽相搏者為動,陰陽氣和者為緩,學者不可不知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趙本作「陰」)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經》云:弦與緊相類,以弦為虛,故雖緊如(醫統本作「而」)弦,而按之不移,不移則不足也。經曰:弦則為減,以緊為實,是切之如轉索無常而不散。《金匱要略》曰: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寒者謂陽氣少也。大則為芤,芤則為虛,虛者謂血少不足也。(熊校記:芤則為虛者,汪本虛下增虛字。按注義總釋弦減寒氣少,大芤虛為血少,非單言寒少氣、虛少血也。元版上句誤重寒字,謂血少不足也。舊鈔與汪本同。按少即不足,於義為復,少字疑誤衍)所謂革者,言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革,不循常度。
男子得之,為真陽減,而不能內固,故主亡血、失精;婦人得之,為陰血虛,而不能滋養,故主半產、漏下。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浮為陽,緊為陰,芤為虛。陰陽爭則戰,邪氣將出,邪與正爭,其人本虛,是以發戰。正氣勝則戰,戰已復發熱而大汗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浮、數,陽也。本實陽勝,邪不能與正爭,故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爭則戰。脈大而浮數皆陽也,陽氣全勝,陰無所爭,何戰之有。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趙本無「經」字)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脈象的變化,是由陰陽互相搏動而產生的。陽氣搏動則會出汗,陰氣搏動則會發熱。如果身體冰冷、怕冷,這是三焦受損的表現。
陰陽搏動,如果陰陽搏動導致虛弱,就會產生脈象的變化。陽氣搏動是陽氣虛弱,所以會出汗;陰氣搏動是陰氣虛弱,所以會發熱。如果既不出汗,也不發熱,反而身體冰冷、怕冷,那就是三焦受損。三焦是元氣的分佈和運行場所,主要負責運行陽氣。三焦受損,陽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身體冰冷、怕冷。《金匱要略》說:「陽氣不通則身冷。」經書上也說:「陽氣虛弱則怕冷。」
如果在關脈部位出現多個細小的脈搏,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小,並且微微震動,這就是所謂的「動脈」。
《脈經》記載:陽氣從體表往裡走,陰氣從體內往外走,以關脈為界限。關脈是陰陽氣交匯的地方,如果在關脈部位出現多個細小的脈搏,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小,並且微微震動,這是陰陽之氣互相搏動的表現,所以稱為「動脈」。
陽脈和陰脈都浮大而柔和,陰脈與陽脈相當,則稱為「緩脈」。
陽脈在寸口,陰脈在尺中。如果寸口和尺中脈象相同,沒有哪一方過於強盛,說明陰陽之氣平和,這與因病邪導致的遲緩脈象不同。陰陽氣偏盛則為結脈或促脈,陰陽氣搏動則為動脈,陰陽氣平和則為緩脈,學習者不可不知。
脈象浮而緊,稱為「弦脈」。弦脈就像弓弦一樣,按壓下去也不會移動。脈象緊,像扭索一樣不穩定。
《脈經》記載:弦脈和緊脈相似,以弦脈為虛,所以雖然緊如弓弦,但按壓下去也不會移動,不移動就說明氣血不足。《內經》說:「弦脈代表氣血不足。」以緊脈為實,按之如扭索一樣不穩定。《金匱要略》說:「脈象緊如扭索一樣不穩定,是宿食的表現。」
脈象弦大,弦脈代表氣血不足,大脈代表氣血虛弱。不足代表寒證,虛弱代表氣血不足。寒證和氣血不足互相搏動,這稱為「革脈」。婦女則會出現妊娠中期流產、陰道出血等症狀,男子則會出現出血、遺精等症狀。
弦脈代表氣血不足,不足代表寒證。寒證指的是陽氣不足。大脈代表氣血虛弱,虛弱指的是血少不足。(注釋:芤則為虛,汪本虛下增虛字。按注義總釋弦減寒氣少,大芤虛為血少,非單言寒少氣、虛少血也。元版上句誤重寒字,謂血少不足也。舊鈔與汪本同。按少即不足,於義為復,少字疑誤衍)所謂革脈,是指寒證和氣血不足同時存在,導致氣血運行紊亂,不符合常規。
男子患此病,是真陽不足,不能固攝精氣,所以會出現出血、遺精;婦女患此病,是陰血虛弱,不能滋養胞宮,所以會出現妊娠中期流產、陰道出血等症狀。
問:有些病人發抖並出汗,然後病症就好了,這是什麼原因?答:脈象浮而緊,按壓下去反而感覺虛弱,這是本體虛弱的表現,所以會發抖並出汗。因為本身虛弱,所以會發抖。因為脈象浮,所以會出汗而病症痊癒。
浮脈代表陽氣,緊脈代表陰氣,虛弱的脈象代表虛證。陰陽爭鬥就會發抖,邪氣將要排出,邪氣和正氣爭鬥,患者本身虛弱,所以會發抖。正氣佔據上風就會發抖,發抖之後再次發熱並大量出汗而病症痊癒。
如果脈象浮而數,按壓下去不感覺虛弱,此人本身並不虛弱;如果想要自愈,只要出汗就可以了,不會發抖。
浮脈、數脈都是陽氣旺盛的表現。本體強壯,陽氣旺盛,邪氣不能與正氣爭鬥,所以不會發抖。
問:有些病人不出汗,只是發抖就病癒了,這是什麼原因?答:脈象大而浮數,所以知道不出汗,只是發抖就能痊癒。
陽氣旺盛則發熱,陰氣旺盛則怕冷,陰陽爭鬥就會發抖。脈象大而浮數都是陽氣旺盛的表現,陽氣完全佔據上風,陰氣沒有力量與之爭鬥,所以不會發抖。
問:有些病人既不發抖,也不出汗就病癒了,這是什麼原因?答:脈象本身很微弱,這是因為曾經通過發汗、嘔吐、瀉下或出血等方法治療,體內津液不足,陰陽自行調和,自然會痊癒,所以既不發抖,也不出汗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