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傷寒論》~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辨脈法第一

脈微者,邪氣微也。邪氣已微,正氣又弱,脈所以微。既經發汗、吐下、亡陽、亡血,內無津液,則不能作汗,得陰陽氣和而自愈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傷寒三日,陽去入陰之時,病人身熱,脈浮數而大,邪氣傳也;若身涼和,脈浮數而微者,則邪氣不傳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陽生於子也。脈浮,主濈然汗出而解者,邪從外散也;脈數,主能食而解者,胃氣和也;脈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氣微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三部脈均等,即正氣已和,雖有餘邪,何害之有。立夏,(趙本立上有「師曰」二字)得洪(趙本注:「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趙本作「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脈來應時,為正氣內固,雖外感邪氣,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爾。《內經》曰:脈得四時之順者病無他。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趙本有「者」字)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趙本有「者」字)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日中得病者,陽受之,夜半得病者,陰受之。陽不和,得陰則和,是解以夜半;陰不和,得陽則和,是解以日中。經曰:用陽和陰,用陰和陽。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經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趙本醫統本並作「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趙本注:「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趙本注:「玉函作溺」)

趺陽者,胃之脈。診得浮而澀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為氣實,澀者,以為血虛者,此非也。經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若脈浮大,當為氣實血虛。今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虛,澀則脾寒,脾胃虛寒,則谷不消,而水不別,法當下利。少陰腎脈也,腎為肺之子,為肝之母,浮為肺脈,弦為肝脈,少陰脈弦而浮,為子母相生,故云調脈。若滑而數者,則客熱在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故屎膿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脈象微弱,表示邪氣輕微。邪氣已弱,正氣也虛,因此脈象呈現微弱。若經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導致陽氣耗損、血液虧虛,體內津液不足,便無法自然發汗,須待陰陽之氣調和後,病才會自行痊癒。

問:傷寒病三日,脈象浮數而微弱,病人身體卻涼爽舒適,這是為什麼?
答:這是病情即將解除的徵兆,且會在半夜時分解除。脈浮而病癒者,會微微出汗;脈數而病癒者,食慾會恢復;脈微而病癒者,則會大量出汗。

傷寒三日,是陽氣轉入陰分的階段。若病人身體發熱,脈象浮數且洪大,表示邪氣仍在傳變;若身體涼爽,脈象浮數而微弱,則邪氣未繼續傳入,病情將緩解。半夜病癒是因陽氣始生於子時。脈浮代表邪氣從體表散出而解;脈數代表胃氣調和而解;脈微代表邪氣微弱,透過大汗排出而解。

問:如何從脈象判斷病情是否好轉?
答:寸口、關上、尺中三處脈象的大小、浮沈、遲數一致,即使仍有寒熱症狀,此脈象表示陰陽平和,即便病情嚴重也會痊癒。

若三部脈象均衡,表示正氣已調和,殘餘邪氣不足為患。立夏時出現洪大脈象是正常季節脈象,若病人身體疼痛沈重,需發汗治療;若次日症狀減輕,則不需發汗;若微微出汗,次日病情便會解除。因立夏脈洪大是順應時令,其他季節亦可類推。

脈象符合季節,代表正氣穩固,即使感受外邪,僅需少量出汗即可痊癒。《內經》雲:「脈順四時者,病無大礙。」

問:如何推測疾病發作與痊癒的時間?
答:例如半夜發病,次日中午會痊癒;中午發病,則半夜痊癒。因中午屬陽,得陰氣調和而解;半夜屬陰,得陽氣調和而解。

日中發病屬陽分受邪,半夜發病屬陰分受邪。陽氣不和,得陰氣則調和,故半夜病癒;陰氣不和,得陽氣則調和,故日中病癒。經典雲:「以陽調和陰,以陰調和陽。」

寸口脈浮主病在表,沈主病在裡,數主病在腑,遲主病在臟。例如脈遲,即病位在臟。

經典雲:「陽脈浮數為邪犯腑,陰脈遲澀為邪犯臟。」

趺陽脈(足背動脈)浮而澀,少陰脈正常者,病位在脾,理應出現腹瀉。何以得知?若脈浮大,屬氣實血虛;今趺陽脈浮澀,表示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而浮(或沈)為和調之脈,故稱正常。若少陰脈反見滑數,則為下焦有熱,血瘀化膿,可能出現膿便(或膿尿)。

趺陽脈屬胃脈,浮澀表示脾胃虛弱。浮脈未必為氣實,澀脈未必為血虛。經典雲:「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今趺陽脈浮澀,浮主胃虛,澀主脾寒,脾胃虛寒則消化不良、水液不分,故應腹瀉。少陰脈屬腎,腎為肺之子、肝之母,浮為肺脈,弦為肝脈,少陰脈弦浮象徵子母相生,故稱調脈。若脈滑數,則為下焦熱邪迫血成膿,導致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