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無己

《註解傷寒論》~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辨脈法第一

脈微者,邪氣微也。邪氣已微,正氣又弱,脈所以微。既經發汗、吐下、亡陽、亡血,內無津液,則不能作汗,得陰陽氣和而自愈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傷寒三日,陽去入陰之時,病人身熱,脈浮數而大,邪氣傳也;若身涼和,脈浮數而微者,則邪氣不傳而欲解也。解以夜半者,陽生於子也。脈浮,主濈然汗出而解者,邪從外散也;脈數,主能食而解者,胃氣和也;脈微,主大汗出而解者,邪氣微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三部脈均等,即正氣已和,雖有餘邪,何害之有。立夏,(趙本立上有「師曰」二字)得洪(趙本注:「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趙本作「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脈來應時,為正氣內固,雖外感邪氣,但微自汗出而亦解爾。《內經》曰:脈得四時之順者病無他。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趙本有「者」字)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趙本有「者」字)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日中得病者,陽受之,夜半得病者,陰受之。陽不和,得陰則和,是解以夜半;陰不和,得陽則和,是解以日中。經曰:用陽和陰,用陰和陽。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經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趙本醫統本並作「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趙本注:「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趙本注:「玉函作溺」)

趺陽者,胃之脈。診得浮而澀者,脾胃不足也。浮者,以為氣實,澀者,以為血虛者,此非也。經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若脈浮大,當為氣實血虛。今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虛,澀則脾寒,脾胃虛寒,則谷不消,而水不別,法當下利。少陰腎脈也,腎為肺之子,為肝之母,浮為肺脈,弦為肝脈,少陰脈弦而浮,為子母相生,故云調脈。若滑而數者,則客熱在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故屎膿也。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脈象微弱,表示邪氣輕微。邪氣輕微,正氣又虛弱,所以脈象微弱。如果已經使用了發汗、吐瀉等方法,損傷了陽氣或血液,體內津液不足,就不能出汗,只有陰陽氣血調和才能自行痊癒。

有人問:傷寒三天,脈象浮數但微弱,病人身體卻感覺溫和,這是怎麼回事?回答: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預計在半夜痊癒。脈象浮而痊癒者,會微微出汗;脈象數而痊癒者,一定能進食;脈象微弱而痊癒者,一定會大量出汗。

傷寒三天,是陽氣衰退轉入陰氣的時候,如果病人身體發熱,脈象浮數有力,表示邪氣正在傳播;如果身體感覺溫和,脈象浮數但微弱,則表示邪氣沒有傳播,將要痊癒。在半夜痊癒,是因為陽氣在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生發。脈象浮,主微微出汗而痊癒,表示邪氣從體表散出;脈象數,主能進食而痊癒,表示胃氣和諧;脈象微弱,主大量出汗而痊癒,表示邪氣輕微。

有人問:診斷脈象,如何判斷疾病是否痊癒?回答:觀察寸口、關上、尺中三處脈象,如果大小、浮沉、遲數都相同,即使有寒熱未解的情況,這表示陰陽平和,病情即使嚴重,也一定會痊癒。

三部脈象均等,表示正氣已經調和,即使還有殘餘的邪氣,也沒有什麼危害。立夏時節,如果脈象洪大(或浮大),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病人感到身體疼痛沉重,需要發汗;如果第二天身體不疼不重,則不需要發汗;如果汗水自然微微流出,第二天就會痊癒。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立夏時節出現洪大(或浮大)的脈象,是當時正常的脈象,所以才會這樣。其他季節也以此類推。

脈象應時而至,表示正氣內在穩固,即使外感邪氣,也只會微微出汗而痊癒。《內經》說:脈象順應四時,疾病便不會有其他問題。

有人問:所有疾病,如何判斷何時發病,何時痊癒?回答:例如,如果在半夜發病,第二天中午就會痊癒;如果在中午發病,半夜就會痊癒。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午發病,半夜痊癒,是因為陽氣得到陰氣的調和而痊癒;半夜發病,第二天中午痊癒,是因為陰氣得到陽氣的調和而痊癒。

中午發病,陽氣受到影響;半夜發病,陰氣受到影響。陽氣不調和,得到陰氣的調和就會痊癒,所以半夜痊癒;陰氣不調和,得到陽氣的調和就會痊癒,所以中午痊癒。《內經》說:利用陽氣調和陰氣,利用陰氣調和陽氣。

寸口脈象浮表示病在體表,沉表示病在體內,數表示病在腑臟,遲表示病在臟腑。例如,脈象遲,表示病在臟腑。

經書上說:所有陽氣的脈象浮數,表示邪氣侵犯腑臟;所有陰氣的脈象遲澀,表示邪氣侵犯臟腑。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像正常脈象一樣,病情在脾臟,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為什麼這樣知道呢?如果脈象浮大,表示氣盛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澀,所以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而浮(或沉),這表示脈象調和,所以說像正常脈象一樣。如果脈象反而滑數,則表示有熱邪在下焦,導致血液腐敗而形成膿液,所以會有膿血便。

趺陽脈是胃的脈象。診斷出脈象浮而澀,表示脾胃虛弱。浮表示氣盛,澀表示血虛,這是錯誤的。《內經》說:脈象浮而大,浮表示氣盛,大表示血虛。如果脈象浮大,應該表示氣盛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澀,浮表示胃虛,澀表示脾寒,脾胃虛寒,則飲食不能消化,水液不能區別,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少陰脈是腎的脈象,腎是肺之子,是肝之母,浮表示肺脈,弦表示肝脈,少陰脈弦而浮,表示子母相生,所以說脈象調和。如果脈象滑而數,則表示有客熱在下焦,導致血液腐敗而形成膿液,所以會有膿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