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五 (15)
卷五 (15)
1. 臟腑中諸脈
其在臟腑之脈。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陽膀胱。少陰腎。)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手少陽三焦。厥陰心包。足少陽膽。厥陰肝。)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手陽明大腸。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凡此六經脈。皆互絡手足同。然無煩詳贅。(如肺脈絡大腸。大腸脈絡肺之類。十二經皆仿之。)更有肺之一臟。心直上而腎直入胃之一腑。肝脈挾而肺小循。(肝脈挾胃肺脈還。循胃口小腸之脈抵胃。)心有腎支之絡。肝有腎經之貫。脾支又注於心中。肺脈自起於中焦。心下有膈。惟膀胱為無涉。十有一經。皆上下而貫之。(心下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惟膀胱之脈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故不貫膈。)此臟腑之間。並須熟諳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臟腑中的經脈連接。太陽脈和少陰脈是相表裡的,也就是說,手太陽小腸脈與手少陰心脈,足太陽膀胱脈與足少陰腎脈彼此相連。
同樣地,少陽脈與厥陰脈也是相表裡,例如手少陽三焦脈與手厥陰心包脈,足少陽膽脈與足厥陰肝脈相互連接。
再來,陽明脈與太陰脈亦相表裡,如手陽明大腸脈與手太陰肺脈,以及足陽明胃脈與足太陰脾脈彼此聯繫。這些六條主要的經脈,都相互連結著手部和腳部的同一經脈,然而,這裡不會詳細說明每一條脈絡的具體連接方式(例如肺脈連接大腸脈,大腸脈連接肺脈等,這種類型的連接在十二條經脈中都是相同的)。
另外,肺臟直接向上連接到心臟,腎臟直接進入到胃部,肝脈環繞胃部後,再沿著胃口小腸脈抵達胃部。心臟有腎臟支脈的聯結,肝臟有腎經的貫穿,脾臟支脈又注入到心臟中,肺脈則自行從中焦起始。心臟下方有橫膈膜阻隔,防止濁氣上升薰染心肺,除了膀胱脈從脊椎旁邊通過腰部,進入脊柱,絡及腎臟,歸屬於膀胱,因此不經過橫膈膜。
這些臟腑間的脈絡連接,都需要熟練理解。總共有十一條經脈,它們上下貫通全身。
2. 手經諸脈
論乎肩肘之間。乃號為臑。(音柔。俗名大骨。)臑之內廉有三肺。循前而心。循後包絡。恰循乎其間。臑之外廉有三小。循後而大。循前三焦。乃循乎其外臑。下為肘。三焦上貫內廉屍澤包絡入之。(包絡之支者。入肘內陷中尺澤穴。)肺則下於內。前心又下於內後。(肺脈下肘中。心脈下肘內。惟肺脈行前。心脈行後。心包行其中間。為別。)小腸出於內側。(兩筋之間。)大腸入於外廉。肘下為臂。包仍在中。(即上文支者。)大循上而小循下。心脈仍循內後廉。上骨下廉之內。仍循肺脈。臂外兩骨之間。還出三焦。肺入寸口而循魚際。(關前動脈為寸口。大指後肉隆起處為魚際。其間穴名。)心抵銳骨。而入後廉。(心脈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胞絡直入於掌中。(從曲澤行掌後。兩筋之間。橫紋中陷中。入掌中。)三焦仍循乎表腕。大腸出於合谷。而上入兩筋之中。(合谷俗名虎口。大腸經穴。)小腸循於外側。而出腕下之踝。(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踝音華。上聲。腕外兌骨。)肺脈出於大指。包絡出於中指。次指為肺支腸脈之交。(肺脈之支者。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之脈。起於次指之端。)四指為包孫焦脈之接三焦。又上出小次之間。小指為心脈。小腸之接。所謂手經。大略如前。
白話文:
在肩膀和手肘之間的部分,我們稱它爲臑。在臑的內側,有三條脈絡與肺相連,它們從前面向心髒行進,從後方則包繞着心臟。恰巧的是,它們就在這中間行走。而在臑的外側,則有三條脈絡與小腸相連,它們從後面走向大腸,從前面向三焦行進,然後沿着外臑下行至肘部。三焦的脈絡向上穿過臑的內側,在屍澤穴處包繞進入體內。
肺的脈絡則向下到達肘部內側,心臟的脈絡也向下到達肘部內側稍後的位置。特別的是,肺的脈絡行走在前方,心臟的脈絡行走在後方,心包的脈絡則行走在兩者之間,這是它們的區別所在。小腸的脈絡從內側出來,位於兩根筋骨之間。大腸的脈絡則進入外側的邊緣。在肘部下方是手臂,心包的脈絡仍然在中間行走。大腸的脈絡在上方行走,小腸的脈絡在下方行走。心臟的脈絡仍然沿著內側後緣行走,位於上臂骨下側的內部,仍舊跟隨着肺的脈絡。在手臂外側的兩根骨頭之間,再次出現三焦的脈絡。肺的脈絡進入寸口,然後沿著魚際行走。心的脈絡則抵達銳骨,然後進入內側後緣。
胞絡的脈絡直接進入手掌中心。三焦的脈絡仍然沿著手腕的表面行走。大腸的脈絡從合谷穴出來,然後上行進入兩根筋骨之間。小腸的脈絡則沿著外側行走,然後從腕下的踝骨出來。肺的脈絡從大拇指出來,心包的脈絡從中指出來,次指是肺支脈和大腸脈絡的交匯點。四指則是心包、三焦脈絡的交接點,三焦的脈絡再上行至小次指之間。小指是心的脈絡和小腸脈絡的連接點。這就是所謂的手經,大致如上述所述。
3. 足經諸脈
至如尻上為腰,膀胱脈抵。(背脊下橫骨為腰。)腰下為臀。膀支貫之而旁捷骨之下。名髀樞。而膽橫膀過。(一名髀厭。膽脈橫入髀厭中。膀胱之支者過髀樞。)前面氣街之下。號髀關。而胃經直下股之內廉。前廉脾而後廉腎。又肝脈內循於股陰。股外為髀。後膀支而前胃脈。
(髀前膝上六寸起肉為伏兔。胃脈抵之。)又膽脈下循於髀陽。(循髀外太陽陽明之間。)是以挾膝筋中為臏。(即膝蓋骨。)仍屬胃經之直下。而膝內脾經。(內前廉。)膝後曲處為膕。還是膀支之直入而腎出。肝上俱在內廉。(腎脈出膕內廉。肝脈上膕內廉。)腎脾上於腨內。
(腨足肚也。二脈上腨內廉。)膀支貫於腨外。(從膕中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膽下於外輔骨前。而直抵絕骨之端。(髀骨為輔骨外踝。上為絕骨。)肝斜於膽胻內側。而胃循脛外之廉內踝。有脾前腎後之分。外踝有膽前膀後之別。(踝上兩旁。內外曰踝。)大指節後為核骨。
脾經脈過足。外側骨為京骨。膀脈支循腎入跟中。胃膽循跗跗上廉。乃肝經循處。足心中有腎脈斜過。(湧泉穴。)大指甲後屬膽。支肝脈之交大指內側為胃。支脾脈之接中指內外分胃直胃支之人四指之間。又膽經直入而絡膽。支至於小指之外。腎脈起於小指之下。足經之脈。
又如此也。
白話文:
就比如在臀部上方,這是腰部膀胱脈的位置。(背脊下方的橫骨,我們稱之為腰。)腰下方則是臀部。膀胱支脈貫穿此處,並旁通到骨頭下方,這個部位被命名為髀樞。膽脈在此處橫向經過。(另一說法為髀厭,膽脈在髀厭中橫向經過,膀胱的分支則通過髀樞。)在前方的氣街下方,被稱為髀關,胃經則直接向下延伸至大腿內側。大腿前側為脾所管轄,後側則為腎。另外,肝脈在大腿內側運行。大腿外側則為髀,位於膀胱支脈後方和胃脈前方。
(大腿前方,膝蓋上方六寸的隆起肌肉,被稱為伏兔,胃脈由此經過。)膽脈則沿著大腿外側太陽陽明之間下行。(大腿外側太陽陽明之間。)因此,夾在膝蓋肌腱中的部分被稱為臏。(也就是膝蓋骨。)它仍然屬於胃經的直線下行,而膝內側則為脾經。(內側前側。)膝後彎曲處為膕,這是膀胱支脈直接進入,腎脈出口的地方。肝脈和腎脈都在內側。(腎脈從膕內側出來,肝脈向上至膕內側。)腎和脾的脈絡都上升到小腿內側。
(小腿肚就是腨,兩條脈絡都上行至腨的內側。)膀胱支脈則貫穿腨的外側。(從膕中下部穿過腨內側,再從外踝後方穿出。)膽脈則下行至外輔骨前,直達絕骨的末端。(大腿骨為輔骨,外踝上方為絕骨。)肝脈則斜向膽脈的脛骨內側。胃脈沿著脛骨外側的內踝。脾脈在前,腎脈在後。外踝則有膽脈在前,膀胱脈在後的區別。(踝骨上方兩側,內外都稱為踝。)大拇指關節後方為核骨。
脾經脈通過腳部,外側骨為京骨。膀胱脈的分支沿著腎脈進入腳跟中間。胃脈和膽脈沿著跗骨上緣。這是肝經的循行路徑。腳心有腎脈斜向穿過。(湧泉穴。)大拇趾甲後方屬於膽脈。肝脈的分支交會於大拇指內側,屬於胃脈。脾脈的分支連接到中指內外,分別管轄胃和直腸。胃脈的分支進入四指之間。膽脈則直接進入並絡結膽臟。其分支則到達小指外側。腎脈起源於小指下方。這些就是腳部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