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五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3)

1. 反關脈

吳昆方考脈語曰。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名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已然。非為病也。診法皆同。若病人平日正取有脈。一旦因得病伏匿者。此病脈種種不同。必原其證而治之。

古今醫統曰。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

白話文:

吳昆在考察脈學時提到,所謂的反關脈,是指脈搏不在一般的寸口位置出現,而是從列缺穴連接到手臂後側,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由於它的走向與常規相反,不在關上順行,因此被稱為反關脈。有的人只有一隻手出現反關脈,有的則兩手都有。這種情況往往是在出生時就已形成,並非疾病所致。診斷方法與一般脈象相同。如果病人平時在正確的位置可以摸到脈搏,但突然因為生病導致脈象隱藏,這種情況下脈象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特徵,必須根據病人的實際症狀來進行治療。

古往今來的醫學統計顯示,有些人寸關尺三個部位的脈象不明顯,但在列缺穴至陽谿穴之間的脈象卻清晰可見,這被俗稱為反關脈。這種現象是因為經脈虛弱,而絡脈卻過於充盈所致。

2. 神門脈

李士材診家正眼曰。兩手尺中。乃神門脈也。王叔和曰。神門訣齗。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救。詳考其論。腎之虛實。俱於尺中神門以後驗之。蓋水為天一之元。萬物賴以資始也。故神門脈絕。即是腎絕。先天之根本。既無回生之日也。而脈微。謂為心脈者誤矣。彼因心經有穴。

名曰神門。正在掌後兌骨之端。故錯認耳。殊不知心在上焦。豈有候於尺中之理乎。

白話文:

李士材在他的著作《診家正眼》中提到,雙手手腕內側的部位,是所謂的「神門脈」。王叔和則說,判斷神門脈的方法,是在手腕關節後方,如果這裡沒有脈搏,代表病情嚴重到無法救治。進一步研究他的理論,腎臟的健康狀況,都是在手腕內側的神門脈後方進行檢查。因為水是宇宙的根本,萬物皆依賴它來開始生命。因此,當神門脈消失,就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這是生命的根基,一旦失去,就無法再恢復生命力。有些人認為脈搏微弱是心臟問題,這是錯誤的理解。他們可能因為心臟經絡有一個穴位叫做「神門」,正好位於手掌後方的骨頭末端,所以才會誤解。但實際上,心臟位於身體的上部,怎麼可能會在手腕內側有反應呢。

3. 三經脈

類經注曰。經脈十二。而三經獨多動脈。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之大淵。足少陰之太谿。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尤甚者也。

診家正眼曰。衝陽者胃脘也。一曰趺陽。在足面大指間五寸。骨間動脈是也。凡勢危篤。當候衝陽。以驗其胃氣之有無。蓋土為萬物之母。資生之本也。故經曰。衝陽絕。死不治。

又曰。太谿者。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是也。凡病勢危篤。當候太谿。以驗其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資始之本也。故經曰。太谿絕。死不治。

白話文:

【三經脈】

《類經》註釋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其中三條特別含有較多的動脈。這三條特殊的經脈包括:手太陰肺經的大淵穴、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以及足陽明胃經,上部有人迎穴,下部有衝陽穴,這些地方的動脈跳動都特別明顯。

《診家正眼》指出,衝陽穴實際上就是胃脘穴,又稱趺陽穴,位於腳背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五寸處,骨縫間的動脈位置。當病情嚴重時,應檢查衝陽穴,以此來判斷是否有胃氣存在。因為脾土是萬物之母,是生命的根本。因此《黃帝內經》中說,如果衝陽穴的脈搏消失,表示病已無法治癒。

另外,太谿穴是腎經的穴位,位於腳踝內側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即動脈的位置。當病情非常危急時,應檢查太谿穴,以此來判斷腎氣是否還存。因為腎水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開始的根本。因此《黃帝內經》中說,如果太谿穴的脈搏消失,表示病已無法治癒。

4. 十二經動脈

人鏡經曰。十二經動脈。或時動時止而不常。惟手太陰為五藏之主。足陽明為六府之原。足少陰起於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故常動不休。

手太陰肺經(動脈大淵),手陽明大腸經(動脈陽谿),足陽明腎經(動脈衝陽)

足太陰脾經(動脈衝門),手少陰心經(動脈陰郄),手太陽小腸經(動脈天窗)

足太陽膀胱經(動脈委中),足少陰腎經(動脈太谿),手厥陰心包經(動脈勞宮)

手少陽三焦經(動脈和髎),足少陽膽經(動脈懸鐘),足厥陰肝經(動脈太衝)

白話文:

根據《人鏡經》所述,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絡中的動脈,有時會呈現活動與靜止交錯的狀態,並非一直持續運作。然而,手太陰肺經是內臟的主要管理者,足陽明胃經是六腑的起源,而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衝脈,並扮演著十二經絡的總匯角色,因此這三條經絡的動脈是持續運作,不會停止。

以下列舉各經絡及其相關的動脈位置:

  • 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在大淵穴。
  • 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在陽谿穴。
  • 足陽明胃經的動脈在衝陽穴。
  • 足太陰脾經的動脈在衝門穴。
  • 手少陰心經的動脈在陰郄穴。
  • 手太陽小腸經的動脈在天窗穴。
  • 足太陽膀胱經的動脈在委中穴。
  • 足少陰腎經的動脈在太谿穴。
  • 手厥陰心包經的動脈在勞宮穴。
  • 手少陽三焦經的動脈在和髎穴。
  • 足少陽膽經的動脈在懸鐘穴。
  • 足厥陰肝經的動脈在太衝穴。

5. 頭上諸脈(出於吳醫匯講)

蓋聞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手三陽從手走頭。(手少陽三焦,陽明大腸,太陽小腸。)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靈已遂一而分言,茲乃合端而便讀。

膀胱之脈,交於巔。肝與督脈會於巔絡腦。須知膀督。(惟欲便於讀,故用簡字訣,余仿之。)髮際循乎胃脈,胃至額顱。(髮際下為額顱)膽抵頭角。上額者督與膀胱。(在內直上)出額者,其惟肝經。(在外直出)目系連於肝脈心之支者,並繫於目之內角,名目內眥。小支至而膀胱起胃經,

還約於旁。(小腸之支者,至目內眥。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目之外角,名曰銳眥。膽接焦支。(三焦之支者,至銳眥。膽脈起於目銳眥。)小腸亦至目,下為䪼焦膽小腸而合至。(三焦俱支者。)兩旁為頰,大小膽焦而上下。

(夾而橫骨為頰。大腸貫頰小腸之上頰。肝與三焦,俱下頰。四肢亦俱攴者。)小腸之支,斜絡於顴督脈,至於鼻柱。胃脈起於交頞。(即山根。)大腸之支,挾鼻孔而交中挾口。(從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至迎香穴而終,交足陽明經。)胃經之脈,

循鼻外而挾口,環唇肝又環於唇內胃又交承漿。(下層陷中)胃經之脈,入上齒。大腸之支,入下齒。頷前大迎胃脈,出而膽支下。(顋下為頷。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為大迎,乃胃經穴。)頷下為頤,胃脈循而任脈上。(胃經循頤後下廉。)耳之上角焦支出,而膽支至客主人穴。

膽出走而胃脈過。(耳前上廉起骨曰客主人,乃膽經穴。膽脈之支者,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胃脈上耳前過客主人。)三焦之孫脈。(靈樞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經,絡之別者為孫。此支之岐者,故曰,系脈後仿之。)出走客主人前。小腸與焦膽三支,並人耳中膽脈焦支系於耳後。

膽支胃脈循在頰車。(耳下曲骨為頰車。)咽有小心脾腎之脈。(小腸脈循心脈之支者,挾咽脾脈挾咽腎脈至咽。)喉為胃支腎脈之循。(二脈循喉嚨。)肝循喉後而入咽顙。(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咽顙。○咽顙名頏顙,在上齶後。)脾連舌本而散舌下。腎脈挾乎舌本。胃支下在人迎。

(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此為諸陽之會,先須大略而陳。

白話文:

我聽說過,手臂的三大陰脈,都從臟腑流向手部,包括手太陰肺脈、手少陰心脈以及手厥陰心包脈。手臂的三大陽脈則從手部流向頭部,包括手少陽三焦脈、手陽明大腸脈和手太陽小腸脈。腿部的三大陽脈,從頭部流向腳部,包括足太陽膀胱脈、足陽明胃脈和足少陽膽脈。腿部的三大陰脈,從腳部流向腹部,包括足太陰脾脈、足少陰腎脈和足厥陰肝脈。這些脈絡在古籍中被詳細描述,我們現在要整合它們以便閱讀。

膀胱脈絡在頭頂交匯,肝脈和督脈也在頭頂交匯,並聯繫到腦部,這就是所謂的膀督。為了方便閱讀,我們使用簡化的詞語來描述,其他部分也是類似的處理方式。從發際線開始,跟隨胃脈絡,一直到額頭。膽脈絡抵達頭側,而額頭上的督脈和膀胱脈絡,都是從內部直上。而那些從外部直出的,就是肝脈絡。眼睛的連接點,與肝脈絡和心脈絡的小分支有關,這些脈絡都在眼睛的內角,也就是眼內眥。小腸脈絡的一個分支會到達眼內眥,而膀胱脈絡和胃脈絡也在此處相交。

眼睛的外角,被稱為銳眥,這是膽脈絡和三焦脈絡的交匯處。小腸脈絡也會到達眼睛下方,並與三焦脈絡、膽脈絡和小腸脈絡交匯。臉頰的兩側,由大膽脈絡、三焦脈絡和小腸脈絡上下交錯。

小腸脈絡的一個分支,斜向絡在顴骨和督脈絡,直到鼻子中央。胃脈絡起始於鼻子的交頞中旁,也就是山根位置。大腸脈絡的分支,穿過鼻孔,並在嘴中交匯。胃脈絡則沿著鼻子外側,經過嘴巴,環繞嘴脣,再與肝脈絡在嘴脣內交匯,然後再與胃脈絡交匯在承漿穴,位於下層的凹陷中。

胃脈絡進入上牙,而大腸脈絡的分支則進入下牙。在頷前的大迎穴,胃脈絡會出現,而膽脈絡的分支會向下延伸。頷下的位置被稱為頤,胃脈絡沿著頤後下方。耳朵上方的角,三焦脈絡的分支會在此出現,而膽脈絡的分支會到達客主人穴。膽脈絡的分支會從耳朵前方穿過,然後胃脈絡會經過客主人穴。

三焦脈絡的孫脈,也就是分支中的分支,會從客主人穴前方穿過,小腸脈絡、三焦脈絡和膽脈絡的三個分支會進入耳中。膽脈絡的分支會在耳後聯繫,而膽脈絡的胃脈絡分支會在頰車,也就是耳朵下方的曲骨位置。

咽喉部位有小心脾腎的脈絡,小腸脈絡的分支會沿著咽喉,脾脈絡和腎脈絡也會到達咽喉。喉嚨部位則是胃脈絡的分支和腎脈絡的循行路徑。肝脈絡會沿著喉嚨後方,進入咽顙。咽顙的位置在上齶後方,也被稱為頏顙。脾脈絡會連接到舌根,並在舌下散開。腎脈絡則會在舌根兩側。胃脈絡的分支會在人迎穴下方,也就是結喉旁邊1.5公分的動脈處。

這些就是所有陽脈絡的交匯處,我們需要先大致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