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序
序
1. 序
蓋以人之軀殼。內有五藏六府。五藏六府之氣。發於外層。以為十二經。而十二經有三百六十五穴。此三百六十五穴。乃五藏六府之氣所相輸應處也。故謂之氣穴。又謂之輸穴也。是以人之有疾。劑草蘇草荄之枝。而治之於內。施灸焫砭針於溪谷之會。而治之於外。內外相須。
而疾可瘳矣。此醫之所以有體療針灸之二科也。龜山醫負小阪元祐。自弱冠從先考藍溪先生而學體療之術。又從大膳大夫良益而受明堂孔穴之說。蓋其意在乎欲兼二科也。昔者祖考玉池先生受明堂之學於水藩良醫宮。本春仙翁而傳之於中島元春。元春傳之於藤井貞三。貞三傳之於良益。
白話文:
人體有五臟六腑,五臟六腑之氣會散發到體表,形成十二經脈。十二經脈上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這些穴位是五臟六腑之氣相互流通和反應的地方,所以稱為氣穴或輸穴。因此,當人體生病時,可以服用草藥來治療內部,也可以用灸、焫、砭、針等方法在穴位上治療外部。內外相輔相成,疾病就能痊癒。這就是醫學中體療和針灸兩科的起源。龜山醫負小阪元祐,從年輕時就跟随先父藍溪先生學習體療之術,又向大膳大夫良益學習明堂孔穴之說。他的用意是想兼學兩科。早年,祖考玉池先生向水藩良醫宮學習明堂之學,並傳承給春仙翁,春仙翁再傳給中島元春,元春傳給藤井貞三,貞三傳給良益。
乃從春仙翁至元祐。凡為六傳矣。頃者元祐攜其所彙輯經穴纂要五卷。來余齋頭曰。某師事藍溪先生者。若千年矣。幸賴先生之靈。得筮仕於敝藩。安居自贍。惟懼不免屍素之罪。因竊願以嘗所學。著諸簡編。報君恩之萬一。然賦性拙劣。而嗇於才。雖寒膚嗛腹。屹屹惟勤。
猶未有所闡發也。顧內科之為書。往哲近賢之所撰述。未知幾十百部。各病甄別診候處療之法。似無餘蘊矣。唯明堂一類。皇甫氏而降。至於挽近簿錄所著。僅僅不過數十部。況此間所傳亦無多矣。而經脈流注孔穴分寸諸說不一。學者不能無惑焉。於是僭不自量。原之於靈素甲乙。
白話文:
從春仙翁到元祐,已經傳了六代。最近元祐帶著他整理的經穴要點五卷,來到我的書房,說:「我師承藍溪先生,已經有千年了。幸虧先生的靈光,讓我得以在藩地任職,安居樂業,自給自足。但我擔心自己不能免除尸位素餐的罪過。因此,我想要把多年學習到的東西,寫成書籍,來報答君恩。然而,我的天賦愚笨,才能薄弱,雖然勤奮苦讀,卻始終沒有什麼成就。
回顧內科書籍,古往今來,前輩和當代學者都寫了很多,可能已經有幾百部了。各個疾病的鑑別、診斷、治療方法,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新的内容了。只有明堂類的書籍,從皇甫氏以降,到近年來所著的書籍,也僅僅只有幾十部而已。況且,這些書籍流傳到這裡也並不多。而且,經脈流注、穴位分寸等說法不一,學者們難免會產生疑惑。因此,我僭越地自不量力,想要从《灵枢》和《甲乙》中探寻答案。」
參之乎銅人資生諸書。師傳所承。愚慮所得。薈萃為編。前繪圖而後眾說。以便披覽。雖未能闖明堂之閫奧。或有所裨益於蒙士耶。及門數輩。將刻以布於世。請藉先生之言取信乎世也。余翻而瀏覽之而嘆曰。嗚呼。明堂之晦也久矣。方今醫家日趨簡便。如五藏六府經絡等之說。
庋而不講。或有從事於此者。目以為迂腐鑿空之談。亦可勝嘆哉。今元祐憤發而有斯舉。十二經穴。則依於甄權所定。藏府形象。則仿於楊介存真。其稽考固博。而其用志誠勤矣。聞今從元祐而承其學者不少矣。若此書行。則不特傳傳相因。世顓針灸者。能讀是編。而明明堂之義。
白話文:
參閱銅人、資生等諸多書籍,師承所傳授的知識,我愚笨的思慮所得,薈萃編寫成冊。先繪製圖像,然後列出各種說法,以便翻閱。雖然我無法完全透徹明堂的奧秘,但希望能對蒙昧的學子有所裨益。我將刻印此書傳佈於世,懇請先生為我寫序,讓它獲得世人的信任。我翻閱此書,不禁感嘆道:唉!明堂的精髓已經失傳很久了。如今醫家趨於簡便,對於五臟六腑、經絡等學說,
都束之高閣,不加講解。甚至有些從事醫學的人,認為這些理論是迂腐空洞的說法,實在令人嘆息。如今元祐先生奮發努力,才有了這次編撰。十二經穴,則依照甄權所定;臟腑形象,則仿照楊介存真。此書考證廣博,作者用心誠懇。聽說如今追隨元祐先生學習的人不少。若此書流通,不僅能一代代傳承下去,世人中專精針灸者,也可以讀此書,而明瞭明堂的真義。
莫有孔穴乖處之弊。若針若灸。沉疴痼疾。草蘇草荄之枝所不及。有奏效於猝霍之間也。則濟弱扶危。其嘉惠後學者。不廣且大乎哉。則如玉池藍溪二先生。亦必首肯於無何有之鄉乎。為之序。
文化庚午歲中秋前一日丹波元簡廉夫撰
白話文:
沒有任何方法能完全沒有缺點,就像針灸一樣,對於頑固的疾病,藥草和草藥的枝條都無法觸及,卻能在緊急情況下發揮效用,救助虛弱者,扶持危難之人,其對後學的益處,廣大無比。就像玉池和藍溪二位先生,也一定會認可這種無所不能的方法。因此寫下這篇序言。
文化庚午年中秋節前一日,丹波元簡廉夫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