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一 (1)
卷一 (1)
1. 手太陰肺經
(內經知要曰。首言肺者。肺朝百脈也。循序相傳。盡於肝經。絡而復始。又傳於肺。是為一周。)
雲門,馬氏分寸歌曰。雲門璇璣旁六寸。
經脈篇馬注曰。挨穴之法。由天突起至璇璣。由璇璣至雲門。其法甚簡。(營昇按。諸書以為本經之穴始於中府。而標幽賦曰。穴出雲門抵期門。又蠡海集曰。人身經絡始於雲門。終入於期門。又錦囊秘錄曰。人之氣血。周行無間。始於手太陰出雲門穴。歸於足厥陰肝經入於期門穴。今考其經行之循序。則以雲門為始者是近。)
中府,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
天府,十四經合參曰。腋下三寸動脈中。以鼻取之。(營昇按。針方六集曰。一法以手伸直。用鼻尖點到處是穴。又法垂手與乳相平是穴。又醫學原始曰。取法用鼻尖點臂上。到處是穴。雖有此等之說。於腋下三寸動脈中取之為是。)
白話文:
《內經知要》說,首先講肺,肺是統管全身經脈的,經脈循序相傳,最後歸於肝經,然後再迴圈回到肺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雲門穴位於璇璣穴旁六寸。
經脈篇馬注解釋,尋找雲門穴的方法,從天突穴向上至璇璣穴,再從璇璣穴向下至雲門穴,方法非常簡單。
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乳頭上三肋骨之間,動脈搏動的凹陷處。
天府穴,《十四經合參》記載,位於腋窩下三寸動脈處,用鼻子尖觸摸尋找。
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營昇按。壽世保元曰。先於乳頭上塗墨。令兩手直伸夾之。染墨處即是穴。雖有此說。於去肘五寸動脈中取之為是。)
尺澤,醫學原始曰。在肘中約紋上。與曲池相近動脈中。
孔最,去腕上七寸。
列缺,醫學原始曰。在腕骨上側一寸五分。取法以手交叉。食指點處是穴。兩骨罅中。
吳昆方考脈語曰。反關者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名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已然。非為病也。
古今醫統曰。人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反關脈。此經虛而絡脈滿。
白話文: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肘尖下五寸,動脈處。尺澤穴位於肘窩橫紋上方,靠近曲池穴,動脈處。孔最穴位於腕橫紋上七寸。列缺穴位於腕骨上側一寸五分,取穴時雙手交叉,食指指尖所點處即為穴位,位於兩骨之間的縫隙處。反關脈不從寸口脈絡走,而是從列缺穴沿着手臂後側進入,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因為不順着關脈走,所以稱為反關。有些人只有一隻手出現反關脈,有些人則兩隻手都有,這是從出生就有的生理現象,不是病症。反關脈指的是脈象從列缺穴到陽谿穴之間消失,俗稱反關脈,這表示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盈。
李士材診家正眼曰。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經也。以其不正行關上。故曰反關。必反其手而診之。乃可見也。左手得之主貴。右手得之主富。左右俱反。富而且貴。男女皆然。
經渠,醫學原始曰。在手寸口脈陷中。一法用食指交叉列缺為準。次取食指爪甲角下是穴也。
大淵,神應經曰。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
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營昇按。張介賓曰。手腕之前。大指本節之間。其起肉隆起形如魚者。統調之魚。寸口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也。此說為是。又張志聰曰。魚際者手足之白肉際隆起。所有如魚腹而穴在其際也。手之魚際。肺之脈氣所發。足之魚際。脾之脈氣所發也。
白話文:
李士材在診斷時,發現脈絡不走寸口,而是從列缺絡進入手臂後方的手陽明大腸經。由於它不正常地向上行進,因此稱為反關。必須反手診脈才能看到它。左手出現反關主貴,右手出現反關主富,左右手都出現反關,則富貴兼得,男女皆然。
經渠,醫學古籍記載,位於手腕寸口脈陷中。一種方法是用食指交叉列缺作為標誌,然後在食指指甲角下取穴。
大淵,神應經記載,位於手掌後側內側橫紋頭動脈處。
魚際,位於大拇指第一節後內側散脈中。張介賓解釋說,魚際位於手腕前方,大拇指第一節之間,隆起的肉形狀像魚,稱為魚際穴。張志聰說,魚際是手足的白肉隆起部位,像魚腹,穴位位於其間。手上的魚際是肺經脈氣發散之處,腳上的魚際是脾經脈氣發散之處。
又堀亢厚曰。凡手足分肉隆起而似臥魚之腹者。通呼謂之魚。又謂之魚腹。其四邊分際。總謂之魚際。)
少商,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白肉宛宛中。(營昇按。韭葉者言少許也。手太陽小腸經少澤穴去爪甲角一分。下皆仿此。)
手太陰穴。起自中府。中府在雲門下一寸。去任脈中行天突之下一寸璇璣。璇璣之旁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循行臂臑內廉腋下三寸為天府。天府下去肘上五寸為俠白。肘中約文上屈肘橫文筋骨罅中動脈為尺澤。腕上七寸陷中為孔最。腕後側上一寸五分為列缺。寸口陷中為經渠。手掌後陷中為大淵。手大指。
白話文:
手腳上的肌肉隆起,像魚肚子一樣的部位,叫做“魚”,也叫“魚腹”。這部位的四邊界線,統稱為“魚際”。
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距指甲約一寸,在白肉處。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府穴。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1寸,在任脈中行,與天突穴下1寸的璇璣穴相隔1寸,位於璇璣穴旁6寸,乳上第3肋間凹陷處,動脈應手,仰着取穴。沿手臂內側,腋下3寸為天府穴;天府穴下去,肘上5寸為俠白穴;肘中,約文上屈肘橫紋筋骨縫隙中,動脈處為尺澤穴;腕上7寸凹陷處為孔最穴;腕後側上1寸5分為列缺穴;寸口凹陷處為經渠穴;手掌後凹陷處為大淵穴;手拇指…
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白肉際為魚際。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為少商。
圖示兩手交叉。當食指盡處為列缺穴。針灸大成曰。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罅中。又醫學原始曰。經渠一法用食指交叉。列缺為準。次取食指爪甲角下是穴也。叉說文手指相錯也。
張介賓曰。寸口之前。魚之後。又醫彀曰。節後散脈里。此二說為是也。
吳昇曰。手足黑白肉分之處。如魚腹色者曰魚際。又張志聰曰。魚際者謂手足之白肉隆起。所有如魚腹而穴在其際。
營昆按。神應經魚際穴奇俞大骨空在手大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恐神應經魚際穴此類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幾個穴位的定位。首先,提到「本節後內側陷中」和「散脈中白肉際為魚際」,指的是魚際穴的位置,位於手大拇指根部靠近手掌內側的凹陷處。接著,描述了少商穴的位置,位於手大拇指內側指甲角下方靠近手掌的白肉處。
關於列缺穴,文章提到可以用雙手交叉,食指尖端處兩筋之間的縫隙為穴位。另外,文中也提到了其他醫書對魚際穴和列缺穴位置的描述,比如寸口之前、魚之後、節後散脈里等等,都指向了相同的位置。
最後,文中還提到了神應經對魚際穴的描述,認為該穴位於手大拇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時骨節中,與其他醫書的描述略有不同。
滑氏曰。手太陰起於中焦。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裡。以次下行。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其支者。從肺系出而橫行。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循臑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手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
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大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
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而交於手陽明。
白話文:
滑氏說: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接受足厥陰經脈的交接。從這裡沿著任脈的外側,足少陰經脈的內側,依次向下行進,在肚臍上方一寸處的分水分穴交界處,環繞連接大腸。它的分支從肺系出來,橫向行進,沿著胸部第四行的中府、雲門穴,從腋窩出來,沿著上臂內側,經過天府、俠白穴,行進於手少陰經脈手心主穴的前方,向下進入肘窩,到達尺澤穴。
從肘窩往下,沿著手臂內側上骨的下方,經過孔最、列缺穴,進入寸口部位的經渠、大淵穴,往上至魚際穴,沿著魚際穴,從大拇指末端出來,到達少商穴而終止。
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列缺穴到達食指內側邊緣,從食指末端出來,與手陽明經脈相交。
2. 手陽明大腸經
(入門曰。卯時自少商穴交與商陽。循肘上行至鼻傍迎香穴止。)
商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營昇按。甲乙經脈經子午經。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其穴。則甲乙經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諸書。皆有內側二字。故雖陽經姑從甲乙。)
二間,手大指次指末節前內側陷中。
醫學原始曰。在次指本節前內側橫紋尖盡處陷中。
三間,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
醫學原始曰。在次指本節後內側橫紋盡處陷中。
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陷中。
陽谿針,方六集曰。在手腕上側橫紋前兩筋間陷中。
偏歷,十四經合參曰。手陽明絡別走太陰。在腕後三寸取之。又曰兩手交叉以中指盡處是穴。
白話文:
入門時,從卯時開始,經氣從少商穴流向商陽穴,沿著手臂向上行,直到鼻子旁邊的迎香穴才停止。
商陽穴位於手大拇指旁邊的那根手指內側,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那樣遠的地方。(營昇按:甲乙經脈是子午經脈,也就是手陽明大腸經。它起於大拇指旁邊那根手指末端的外面,其穴位則位於甲乙經脈所在的區域,也就是手大拇指旁邊那根手指內側,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那樣遠的地方。許多書籍都寫著「內側」二字,所以雖然是陽經,還是按照甲乙經脈的說法。)
二間穴位於手大拇指旁邊那根手指末節前方的內側凹陷處。
醫學原始書中記載,二間穴位於那根手指第一節前方內側橫紋末端的凹陷處。
三間穴位於手大拇指旁邊那根手指第一節後方的內側凹陷處。
醫學原始書中記載,三間穴位於那根手指第一節後方內側橫紋末端的凹陷處。
合谷穴位於手大拇指旁邊那根手指與手掌交界處的凹陷處。
陽谿穴,方六集書中記載,位於手腕上方橫紋前方兩筋之間的凹陷處。
偏歷穴,十四經合參書中記載,手陽明經的絡脈分出,走向手太陰經,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地方取穴。書中又說,兩手交叉,用中指盡頭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
溫溜,徐氏馬氏入門醫彀等在腕後五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針方六集。小士五寸。大士六寸。聖濟總錄銅人經聚英。大士五寸。小士六寸。發揮曰。小士六寸。大士五寸。聖惠方。腕後五寸六寸間。醫學綱目。小士大士乃小兒大人也。大士小士之說。諸書異未詳。小兒臂長指短。
故曰小士六寸。大人臂短指長。故曰大士五寸乎。然以周身寸量之。則不可有大士小士之別。是以考之諸書。或言五寸。或言六寸。又五寸六寸之間。其說區區無一定之說矣。不可拘大士小士之說。但以腕後五寸為是。亦握手視之。有分肉如蛇頭之形。此地肌肉隆起。象似蛇頭。
白話文:
溫溜穴位置考證:
溫溜穴,位於手腕後方五寸處。《徐氏馬氏入門醫彀》等書記載在此位置。
(營昇注:根據《甲乙經》、《千金方》、《針灸大成》、《方六集》、《小兒經》等書記載,小兒溫溜穴在手腕後五寸,大人溫溜穴在手腕後六寸。《聖濟總錄》、《銅人經》、《聚英》等書記載,大人溫溜穴在手腕後五寸,小兒溫溜穴在手腕後六寸。《發揮》記載,小兒溫溜穴在手腕後六寸,大人溫溜穴在手腕後五寸。《聖惠方》記載,溫溜穴位於手腕後五到六寸之間。《醫學綱目》提到,所謂「小士」、「大士」指的是小兒和大人。但關於「大士」、「小士」的說法,各家書籍不一,尚無定論。
小兒手臂較長,手指較短,因此溫溜穴在手腕後六寸。大人手臂較短,手指較長,因此溫溜穴在手腕後五寸。然而,以全身比例計算,則不應區分「大士」、「小士」。因此,綜合各家說法,溫溜穴位置或五寸、或六寸,也可能介於五寸和六寸之間,並無明確定論。
不可過於拘泥於「大士」、「小士」之說,只需以手腕後五寸為準。同時,觀察手腕後方,會發現有一處肌肉隆起,形狀像蛇頭,此即溫溜穴所在。)
故以名此。即溫溜穴是也。一名蛇頭。)
下廉,圖翼曰。曲池下四寸。
上廉,圖翼曰。曲池下三寸。
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
曲池,太平聖惠方曰。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其穴。(營昇按。徐氏大全醫學入門。肘外輔屈肘兩骨中紋頭盡處。明堂灸經神應經針灸大成醫宗金鑑千金方。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陷中。本事方曰。臂相連處紋盡處是穴。此等說亦為是。)
肘髎,圖翼曰。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
五里,醫學原始曰。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法在曲池橫紋尖盡上二寸是穴。(營昇按。五里穴氣穴論曰。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王注曰。五里穴也。中島玄俊以五里穴移入於手太陰肺經。然不可從。)
白話文:
因此取名為「溫溜穴」,又名「蛇頭」。
下廉穴,位於曲池穴下方四寸處。
上廉穴,位於曲池穴下方三寸處。
三里穴,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處,按壓時肌肉會隆起。
曲池穴,位於肘外側輔骨(肱骨外上髁)曲肘橫紋頭凹陷處。
肘髎穴,位於肘外側大骨(肱骨外上髁)外緣凹陷處,與天井穴相鄰,相距一寸四分。
五里穴,位於肘上三寸處,沿著內側大脈(手太陰肺經)中央走行。另一種說法是位於曲池穴橫紋尖端上方二寸處。
臂臑,肘上七寸。
肩髃,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有空。
骨空論曰。舉臂肩上陷者灸之。(王注曰。謂肩髃。)
巨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天鼎,醫宗金鑑曰。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扶突,十四經合參曰。人迎後一寸五分。
禾髎,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
迎香,醫學原始曰。在鼻孔兩旁直紋是穴。一法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手陽明經接太陰肺經而起。自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之商陽。循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為二間。本節後內側陷中為三間。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為合谷。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為陽谿。手腕後三寸為偏歷。手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為溫溜。握手見肌肉長起如蛇頭者是也。
白話文:
手臂的臑,在肘上七寸。
肩髃,位於肩膀兩骨間凹陷的地方,用手舉起手臂,那個地方會有空隙。
《骨空論》說:舉起手臂,肩膀上凹陷的地方,用灸法治療。(王注曰:指肩髃。)
巨骨,位於肩膀上方的兩塊叉骨之間的凹陷處。
天鼎,根據《醫宗金鑑》記載,位於頸部缺盆骨上直行,扶突穴下方一寸。
扶突,根據《十四經合參》記載,位於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
禾髎,位於鼻孔下方,水溝穴旁五分。
迎香,根據《醫學原始》記載,位於鼻孔兩側直紋處。另外一種方法是,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
手陽明經與太陰肺經相接而起,從食指內側指甲角,如同韭葉一樣的地方開始,叫做商陽穴。沿食指第一節前內側凹陷處,叫做二間穴。沿食指第一節後內側凹陷處,叫做三間穴。大拇指與食指骨頭交界處的凹陷處,叫做合谷穴。手腕中上側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叫做陽谿穴。手腕後方三寸,叫做偏歷穴。手腕後方小拇指五寸、大拇指六寸,叫做溫溜穴。握緊拳頭,看到肌肉長起來像蛇頭一樣的地方,就是溫溜穴。
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為曲池。曲池下二寸為三里。下三寸為上廉。下四寸為下廉。曲池上三寸為五里。上七寸為臂臑。曲池與五里之間。向外稍斜為肘髎。當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為肩髃。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為巨骨。頸中人迎後一寸五分為扶突。扶突後一寸為天鼎。
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為禾髎。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為迎香。由人中而左右互交者也。
醫學原始曰以手交叉食指點處是穴
十四經合參曰兩手交叉以中指盡處是穴
握手見之有分肉如蛇頭之形此地肌肉長起象似陀頭故以名此則溫溜穴是也一名蛇頭
滑氏曰。受手太陰之交行於陽之分也。由是循指上廉歷二間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自陽谿而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臑會上肩至肩髃穴也。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
白話文:
肘关节外侧的骨头,屈肘时弯曲的骨头中间是曲池穴。曲池穴向下两寸是三里穴,向下三寸是上廉穴,向下四寸是下廉穴。曲池穴向上三寸是五里穴,向上七寸是臂臑穴。曲池穴和五里穴之间,向外稍微倾斜的位置是肘髎穴。膊骨头部肩端上面两块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是肩髃穴。肩尖向上两块叉骨之间凹陷处是巨骨穴。颈部人迎穴后一寸五分是扶突穴,扶突穴后一寸是天鼎穴。
直鼻孔下方夹着水沟旁五分是禾髎穴,禾髎穴向上 一寸鼻孔旁五分是迎香穴。由人中穴向左右交错的位置。
医书中记载,用双手交叉,食指点到的地方就是穴位。
十四经合参中记载,两手交叉,用中指伸到最远的地方就是穴位。
握手时,可以看到有一块分开的肉,像蛇头形状,这块肌肉长起来像陀螺头,因此被称为温溜穴,又名蛇头穴。
滑氏说,受手太阴经交接,行于阳经的分支。从这里沿着手指上廉,经过二间、三间,然后从合谷穴两骨之间出来,再向上进入阳谿穴,位于两条筋之间。从阳谿穴沿着手臂上廉偏侧,经过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进入肘外侧曲池穴,沿着臑外侧,经过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连接臑会穴,向上至肩部,到达肩髃穴。沿着巨骨穴向上,到达柱骨的交汇处,再向上交汇于大椎穴。
滑氏曰。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
又曰。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圖翼曰。缺盆為五臟六腑之道。
華佗內照圖曰。膻中名氣海。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屬焉。能分布陰陽。氣者主源。乃命之主。
針方六集曰。膻中居兩乳間。是為氣之所會。
白話文:
滑氏曰。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
滑氏說: 從大椎穴往下走,進入缺盆穴,沿著足陽明經脈走行,在外圍環繞肺臟,再往下穿過橫膈膜,到達天樞穴,這個地方是足陽明經脈和大腸經脈的交匯點,屬於大腸經脈。
又曰。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圖翼曰。缺盆為五臟六腑之道。
又說: 它的分支,從缺盆穴向上行走到頸部,沿著天鼎穴、扶突穴向上貫穿面頰,進入下齒縫中,再出來夾住兩邊嘴唇,在人中穴交匯,左邊的經脈在右邊,右邊的經脈在左邊。它們緊貼著鼻孔,沿著禾髎穴、迎香穴行走,最終與足陽明經脈交匯。圖翼書說:缺盆穴是五臟六腑氣血流通的要道。
華佗內照圖曰。膻中名氣海。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屬焉。能分布陰陽。氣者主源。乃命之主。
華佗內照圖說: 膻中穴又名氣海,位於兩乳頭之間,是氣的海洋。所有的氣都匯聚於此,它能夠調配陰陽之氣。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是生命的主宰。
針方六集曰。膻中居兩乳間。是為氣之所會。
針方六集說: 膻中穴位於兩乳頭之間,是氣的匯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