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一 (2)
卷一 (2)
1. 足陽明胃經
(醫學入門云。辰時自迎香交與承泣穴。上行至頭維。對人迎循胸腹。下至足指厲兌穴止。至真要大論曰。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類注曰。陽之盛也。)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
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徐三友銅人俞穴針灸圖經。針灸大成。施沛沛然經穴指掌圖。醫學原始。頭維下關頰車承泣循序醫學入門。程氏醫彀。自迎香交與承泣穴。上行至頭維。對人迎循胸腹。至足厲兌穴止。圖穴起自頭維。行氣實自承泣始也。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
巨髎,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地倉,挾口吻旁四分。
大迎,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白話文:
承泣穴位於眼下方,直視前方,瞳孔往下七分處;四白穴位於眼下方,直視前方,瞳孔往下約一寸處;巨髎穴位於鼻孔外側,直視前方,瞳孔往下八分處;地倉穴位於口角外側,約四分處;大迎穴位於下顎骨下方,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旁。醫學入門指出,辰時(早上7-9點)氣血從迎香穴流向承泣穴,再向上行至頭維穴,與人迎穴相交,循行胸腹,最後抵達足趾厲兌穴。程氏醫彀也指出,氣血自承泣穴開始,上行至頭維穴,再循行胸腹,最後抵達足趾厲兌穴。
頰車,耳下曲頰端陷中。
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
頭維,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
寒熱病篇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滑氏曰。古以夾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
千金方外臺秘要針灸大成頸大脈動。應手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藏氣。
水突,醫學入門云。直人迎下氣舍上二穴之中。
氣舍,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中。
缺盆,針方六集云。在肩上橫骨陷中。挾天突兩傍各四寸。
白話文:
頰車穴位於耳垂下方,曲頰處凹陷的中間。
下關穴位於耳前,靠近下顎骨,在動脈下緣凹陷處。閉口時有空隙,張口時則閉合。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靠近神庭穴旁一寸五分處。神庭穴旁四寸五分處也是頭維穴。
人迎穴位於頸部,大脈搏動的位置,靠近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
《寒熱病篇》記載,頸側的動脈為人迎穴。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位於嬰筋之前。
滑氏說,古人認為喉嚨兩旁的氣口為人迎穴。到了晉朝,王叔和則認為左右手寸口為人迎穴。
《千金方外臺秘要針灸大成》中記載,頸部大脈搏動,靠近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仰頭取穴。以此來觀察五臟氣息。
水突穴,《醫學入門》記載,位於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兩穴之間。
氣舍穴,位於頸部,人迎穴下方,靠近天突穴凹陷處。
缺盆穴,《針方六集》記載,位於肩部橫骨凹陷處,靠近天突穴兩側各四寸處。
圖翼曰。為五藏六府之道。
氣戶,巨骨下俞府旁二寸陷中。
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營昇按。滑氏發揮曰。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明堂灸經所謂輸府下一寸。即華蓋傍二寸也。華蓋穴甲乙經千金方銅人經外臺秘要資生經針方六集古今醫統醫學原始十四經合參諸書。為璇璣下一寸陷中。據於任脈觀之。六分二字宜削去。)
屋翳,醫學綱目云。庫房下一寸。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
乳中,當乳是。(營昇按。此穴諸說甚多。聖濟總錄針灸大成為當乳中是。古今醫統。乳中。當乳之中。醫彀兩乳中心。名乳中。入門原始乳中即乳頭上此說為是。針灸聚英云。丹溪曰。乳房陽明胃所經。乳頭厥陰肝所屬。)
白話文:
圖翼記載,這是五臟六腑的經絡。
氣戶穴位於巨骨穴下方俞府穴旁兩寸的凹陷處。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方一寸處。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乳中穴位於乳房中央。
乳根,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醫學正傳曰。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
壽世保元曰。在正直乳下。容一指許。骨間陷中。婦人則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
經絡全書曰。虛里乳根穴分也。俗謂之氣眼。甲乙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之宗氣也。
類注曰。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中虛之候也。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也。
不容,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營昇按。自不容至歸來去腹中行廣狹。諸賢之說不同。十四經發揮。徐三友銅人經。千金方。外臺。資生經。石本銅人經。金鑑。自不容至氣衝。去腹中行二寸。甲乙經聚英醫統大成。自不容至滑肉門。去腹中行三寸。自天樞至氣衝去中行二寸。
白話文:
乳根穴位解說:
乳根,位於乳房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
《醫學正傳》記載: 婦人在乳房下方,肉隆起處的凹陷中。
《壽世保元》記載: 位於乳房正下方,可容納一根手指的凹陷處,在骨頭之間。女性可用乳頭作為基準,乳頭齊平處即為此穴。
《經絡全書》記載: 虛里穴和乳根穴是分開的,俗稱「氣眼」。《甲乙經》記載:胃部的經脈叫做「虛里」,貫穿膈肌,連接肺部,從左乳房下方穿出,其活動影響手部,是身體元氣的根本。
《類注》記載: 元氣不固而大量外泄,是身體虛弱的表現。虛里穴跳動,是身體虛損病根的症狀。因此,患有陰虛勞損、體弱的人,心下往往會跳動,並伴有驚悸、慌張等症狀,這就是虛里穴跳動的表現。跳動輕微者病症輕微,跳動劇烈者病症嚴重。
不容穴位解說:
不容穴位於幽門旁,兩者相距一寸五分。
(營昇注: 關於不容穴到歸來穴之間的距離,以及腹中行走的寬窄,各家說法不一。《十四經發揮》、《徐三友銅人經》、《千金方》、《外臺》、《資生經》、《石本銅人經》、《金鑑》等醫書記載,不容穴到氣衝穴之間的腹中行距離為二寸。《甲乙經》、《聚英醫統大成》等記載,不容穴到滑肉門穴之間的腹中行距離為三寸。從天樞穴到氣衝穴之間的腹中行距離為二寸。)**
針方六集。自不容至滑肉門二寸五分。自天樞至氣衝挾臍各二寸。千金方脾藏云。長谷俠臍相去五寸。明堂灸經聖惠方上管兩旁一寸。醫學原始。自不容至滑肉門去腹中行二寸。自天樞至氣衝去腹中行三寸。入門不容穴平巨闕傍三寸。天樞平臍傍三寸。諸說紛紛。不能無疑矣。
十四經。千金方。外臺。聖濟總錄。銅人經。資生經。金鑑所說為是。)
承滿,不容下一寸。
梁門,承滿下一寸。
關門,梁門下一寸。
太乙,關門下一寸。
滑肉門,太乙下一寸。
天樞,挾臍二寸。
外陵,天樞下一寸。
大巨,外陵下一寸。
水道,針灸聚英十四經合參等。在大巨下二寸。
白話文:
针灸穴位的位置说法很多,各家医书都有自己的记载。例如《针方六集》中提到,不容穴到滑肉门穴距离腹中二寸,天枢穴到气冲穴距离腹中三寸;而《千金方》则记载脾脏的位置在脐旁五寸。《明堂灸经圣惠方》和《医学原始》也对这些穴位的位置有所描述,但各家说法不尽相同,让人难以确定。
最终,我们参考了《十四经》、《千金方》、《外台》、《圣济总录》、《铜人经》、《资生经》和《金鉴》等医书,总结出以下穴位位置:
承满穴在不容穴下一寸,梁门穴在承满穴下一寸,关门穴在梁门穴下一寸,太乙穴在关门穴下一寸,滑肉门穴在太乙穴下一寸,天枢穴在脐旁二寸,外陵穴在天枢穴下一寸,大巨穴在外陵穴下一寸,水道穴在大巨穴下二寸。
注證分寸歌曰。樞下四寸。
歸來,徐氏大全曰。水道下一寸。
氣衝,醫學綱目曰。臍下兩旁陰毛際。橫骨端宛宛中有動脈是也。
西方子明堂曰。引刺熱論注曰。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骨空論曰。毛際動脈人鏡經醫學原始等。曲骨旁三寸。來施沛沛然。經穴指掌圖。氣衝曲骨傍三寸求。程氏醫彀曰。曲骨傍三寸為是也。
髀關,圖翼馬氏歌等。膝上一尺二寸。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
陰市,膝上三寸。
梁丘,膝上二寸。
犢鼻,醫學入門曰。在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
醫宗金鑑曰。從梁丘下行。遇膝蓋骨䯒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
白話文:
注證分寸歌曰。樞下四寸。
注證分寸歌說:從樞穴向下量四寸。
歸來,徐氏大全曰。水道下一寸。
歸來穴,徐氏大全說:從水道穴向下量一寸。
氣衝,醫學綱目曰。臍下兩旁陰毛際。橫骨端宛宛中有動脈是也。
氣衝穴,醫學綱目說:在肚臍下方兩旁的陰毛邊緣,橫骨末端,摸到微微跳動的動脈的地方就是。
西方子明堂曰。引刺熱論注曰。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西方子明堂說,引刺熱論注說:在肚臍下方橫骨兩端,鼠蹊(大腿根部)上方一寸處,摸到動脈的地方就是。
骨空論曰。毛際動脈人鏡經醫學原始等。曲骨旁三寸。來施沛沛然。經穴指掌圖。氣衝曲骨傍三寸求。程氏醫彀曰。曲骨傍三寸為是也。
骨空論、毛際動脈人鏡經、醫學原始等等書都說:氣衝穴在曲骨旁三寸處。施針時,針感會很明顯。經穴指掌圖也說:氣衝穴在曲骨旁邊三寸處尋找。程氏醫彀也說:氣衝穴在曲骨旁邊三寸就是。
髀關,圖翼馬氏歌等。膝上一尺二寸。
髀關穴,圖翼、馬氏歌等等說:在膝蓋上方一尺二寸處。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的地方。取穴時,要正襟危坐,雙膝跪著。
陰市,膝上三寸。
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三寸處。
梁丘,膝上二寸。
梁丘穴,在膝蓋上方二寸處。
犢鼻,醫學入門曰。在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
犢鼻穴,醫學入門說:在膝蓋骨外側,大筋凹陷的地方。
醫宗金鑑曰。從梁丘下行。遇膝蓋骨䯒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
醫宗金鑑說:從梁丘穴往下,碰到膝蓋骨外側凹陷處,俗稱膝眼。這個凹陷處兩邊有空,形狀像牛鼻,在外面這個就是犢鼻穴。
三里,膝眼下三寸。又曰極重。按之則趺上動脈止矣。
得效方曰。以手約膝取中指梢。盡處是穴。
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
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上廉下三寸。舉足取之。
入門曰。三里下六寸。
豐隆,銅人針灸圖經曰。外踝上八寸。
甲乙經。千金方。聖惠方。資生經。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等。外踝上八寸。
解谿,醫學原始曰。在足腕上衝陽後寸半系鞋處。一法去內庭上六寸半。(營昇按。此穴剌瘧論注。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二寸半。甲乙經圖翼發揮醫學原始。以衝陽後一寸五分。去內庭上六寸半為是。)
白話文:
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三寸处,又称极重穴。按压此穴,则脚背上的动脉搏动会停止。
得效方指出,将手绕过膝盖,用中指尖找到最远端,即为三里穴。
巨虚穴位于三里穴下方三寸处,抬脚取穴。
条口穴位于小腿外侧,下廉骨上方一寸处,抬脚取穴。
巨虚下廉穴位于小腿外侧,上廉骨下方三寸处,抬脚取穴。
入门穴位于三里穴下方六寸处。
丰隆穴,铜人针灸图经记载,位于外踝骨上方八寸处。
甲乙经、千金方、圣惠方、资生经、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籍都记载丰隆穴位于外踝骨上方八寸处。
解溪穴,医学原始记载,位于足腕上冲阳穴后方一寸半,系鞋带的位置。另一种方法是,从内庭穴向上六寸半。
衝陽,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營昇按。醫宗金鑑曰。足趺上腳面高骨間動脈。張氏曰。即仲景所謂趺陽脈是也。銅人經發揮等。去陷谷三寸。針灸大全醫學入門。去內庭五寸。俱為是。)
陷谷,針灸大成曰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針灸聚英。針灸資生經。神應經。針方六集。醫學入門等。皆云去內庭二寸。此說為是。醫學原始曰。在足二指內側。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一寸。此說非也。內側二字。
恐誤。何則。足陽明胃經陽經也。取之內側。則屬陰經。謬誤可知也。針灸大成曰。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此說尤為得之。)
白話文:
衝陽穴位於足背上,距陷谷穴三寸,在腳面高骨之間的動脈處。
陷谷穴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之間,本節後方凹陷處,距內庭穴二寸。
內庭,足大指次指外間。
厲兌,針方六集曰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向中指邊。去爪甲如韭葉。
足陽明經接自手陽明迎香穴而起於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之承泣。循目下一寸為四白。夾鼻孔旁八分為巨髎。夾口吻旁四分為地倉。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為大迎。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為頰車。客主人下耳前動脈為下關。額角入髮際為頭維。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為人迎。
頸筋前直人迎下夾氣舍為水突。下夾天突邊陷中為氣舍。在肩上橫骨陷者中為缺盆。巨骨下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為氣戶。氣戶下一寸六分為庫房。庫房下一寸六分為屋翳。屋翳下一寸六分為膺窗。當乳之中為乳中。乳中下一寸六分為乳根。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為不容。
白話文:
內庭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二趾外側,厲兌穴則在腳大拇指第二趾尖端外側,靠近中指邊緣,距離指甲約一韭葉長。足陽明經從手陽明經迎香穴起,沿著眼睛下方七分處上行,直達瞳孔凹陷處的承泣穴。沿著眼睛下方一寸處為四白穴。靠近鼻孔兩側八分處為巨髎穴。靠近嘴巴兩側四分處為地倉穴。在下巴彎曲處向前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動脈所在為大迎穴。在耳垂下方彎曲的臉頰末端,靠近前方凹陷處為頰車穴。靠近耳朵前下方,動脈所在為下關穴。額頭角,靠近髮際處為頭維穴。脖子下方,靠近喉結兩側一寸五分,大動脈所在,手觸碰得到為人迎穴。
脖子筋前方,直線向下,靠近人迎穴,夾著氣舍穴為水突穴。向下,夾著天突穴邊緣凹陷處為氣舍穴。肩膀上橫骨凹陷處為缺盆穴。肩胛骨下方,夾著俞府穴兩側各兩寸,從中間線向外行四寸,凹陷處為氣戶穴。氣戶穴向下,一寸六分處為庫房穴。庫房穴向下,一寸六分處為屋翳穴。屋翳穴向下,一寸六分處為膺窗穴。乳房中間為乳中穴。乳中穴向下,一寸六分處為乳根穴。第四肋骨末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從中間線向外行兩寸處為不容穴。
不容下一寸為承滿。承滿下一寸為梁門。梁門下一寸為關門。關門下一寸為太乙。太乙下一寸為滑肉門。夾臍旁二寸為天樞。天樞下一寸為外陵。外陵下二寸為大巨。大巨下三寸為水道。水道下二寸為歸來。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宛宛中。去中行二寸為氣衝。膝上伏兔後交紋中為髀關。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為伏兔。膝上三寸。拜而取之為陰市。
圖示正跪坐而取之。膝上有肉起如兔狀。即伏兔穴。膝上二寸兩筋間為梁丘。
循膝臏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為犢鼻。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為三里。三里下三寸為上巨虛。下五寸為條口。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為下巨虛。外踝上八寸為豐隆。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為衝陽。衝陽後一寸五分為解谿。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為陷谷。外間陷中為內庭。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厲兌。
白話文:
腹部中線,肚臍以下一寸是承滿穴,再下一寸是梁門穴,再下一寸是關門穴,再下一寸是太乙穴,再下一寸是滑肉門穴。肚臍旁開二寸是天樞穴,天樞穴下一寸是外陵穴,外陵穴下二寸是大巨穴,大巨穴下三寸是水道穴,水道穴下二寸是歸來穴,歸來穴在鼠蹊部上方一寸。動脈在手部。
腹部中線,肚臍上二寸是氣衝穴。膝蓋上,伏兔穴後方交界處是髀關穴。膝蓋上六寸,肌肉之間,正跪坐取穴,是伏兔穴。膝蓋上三寸,彎腰取穴,是陰市穴。
圖示正跪坐取穴,膝蓋上有肌肉隆起如兔子狀,即伏兔穴。膝蓋上二寸,兩筋之間是梁丘穴。
沿著膝蓋髕骨下方,脛骨上,骨骼與大筋交界處凹陷,形狀如牛鼻子,是犢鼻穴。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緣,大筋內側凹陷處是三里穴。三里穴下三寸是上巨虛穴,下五寸是條口穴,上緣下三寸,兩筋骨交界處凹陷是下巨虛穴。外踝上八寸是豐隆穴。足部跗骨上五寸,高骨之間動脈處是衝陽穴。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是解谿穴。足部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本節後方凹陷處是陷谷穴。第二趾外側凹陷處是內庭穴。第二趾端,指甲處,像韭菜葉一樣的位置是厲兌穴。
足陽明起於鼻兩傍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過晴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挾兩口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自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歷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行懸釐頷厭之分。經頭維會於額顱之神庭。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從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衝中也。
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衝。與前之入氣衝者合。
白話文:
足陽明經脈循行
足陽明經脈起於鼻樑兩側的迎香穴,由這裡向上,左右交會於頞中(下巴與頸部交界處),經過晴明穴的分界點,向下循行鼻外側,經過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進入上齒中,再從口中出來,循行地倉穴,環繞嘴唇下方,左右交會於承漿穴的分界點。
從承漿穴後退,沿著下巴後側向下,從大迎穴出來,循行頰車穴,上至耳前,經過下關穴,再經過客主人穴,循行髮際,行經懸釐穴、頷厭穴的分界點,經頭維穴,匯聚於額顱的神庭穴。
支別:
從大迎穴前下方,進入人迎穴,從喉嚨經過水突穴、氣舍穴,進入缺盆穴,行經足少陰經脈俞府穴的外側,向下穿過隔膜,到達上脘穴和中脘穴的分界點,屬於胃絡和脾臟。
直行者:
從缺盆穴向下,經過乳內側,循行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滑肉門穴,向下經過臍旁,歷經天樞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最後進入氣衝穴。
內行:
從屬胃部位開始,胃的下口沿著腹腔內側,經過足少陰經脈肓俞穴的外側,為本經的內行路線,向下至氣衝穴,與前文所述的進入氣衝穴的經脈相合。
督脈,神庭足太陽陽明,膀胱經,晴明手足太陽少陽,任脈,上脘足陽明手太陽
督脈之會,足陽明五脈之會,任脈之會
膽經,客主人懸釐頷厭共手,任脈,承漿足陽明任脈之會,任脈,中脘手太陽少陽足,
陽明所生任脈之會,會,陽明所生任脈之會
既相合氣衝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入膝臏中經犢鼻。下循䯒外廉之三里巨虛上廉條口巨虛下廉豐隆解谿。下足跗之衝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厲兌而終也。
其支者。自趺上衝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據此則本經自豐隆別出者不入中指外間者明矣
其支者自趺上衝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
白話文:
督脈與足太陽陽明經交會於神庭穴,膀胱經與手足太陽少陽經交會於晴明穴,任脈與足陽明手太陽經交會於上脘穴。督脈是督脈的會穴,足陽明是足陽明五脈的會穴,任脈是任脈的會穴。
膽經與客主人、懸釐、頷厭共手經交會於承漿穴,任脈與足陽明、任脈交會於承漿穴,任脈與手太陽少陽足經交會於中脘穴。
足陽明經所生的氣與任脈的氣交會於中脘穴。足陽明經所生的氣與任脈的氣交會於中脘穴。
足陽明經的氣與任脈的氣交會於中脘穴,然後下降至髀關穴,再至伏兔穴,經過陰市、梁丘、膝臏、犢鼻,沿著脛骨外側下行至三里、巨虛、上廉、條口、巨虛下廉、豐隆、解谿,再下降至足跗部的衝陽、陷谷,進入中指外側的內庭穴,最後到達厲兌穴而終止。
足陽明經的一條支脈從跗部上的衝陽穴分出,進入大拇指間,斜出足厥陰經的行間穴之外,沿著大拇指下方走行,最後在指尖與足太陰經相交。
足陽明經的別名叫做豐隆,它在足踝上八寸處分出另一條支脈,進入足太陰經。因此,本經從豐隆穴分出的支脈,並非直接進入中指外側的內庭穴。
足陽明經的一條支脈從跗部上的衝陽穴分出,進入大拇指間,斜出足厥陰經的行間穴之外,沿著大拇指下方走行,最後在指尖與足太陰經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