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經穴纂要骨度 (3)
經穴纂要骨度 (3)
1. 經穴纂要骨度
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末。長四寸半。
類經曰。末指端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
圖翼曰。自後髮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圖翼曰。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者。有零未盡也。
六書精蘊曰。𫈨力莒切。脊骨也。凡二十一部。如珠氣行一起一伏也。象上下相貫形。凡藏府皆繫於𫈨心系於五椎自十七椎至二十為腰監骨。所弇心之前。有蔽骨。天然之妙也。或從肉作膂脊之重。在骨不在肉也。
白話文:
肘到手腕的长度是一尺二寸半。
手腕到中指指节根部的长度是四寸。指节根部到指尖的长度是四寸半。
經書上說,末指的是指尖。
後腦勺頭髮生長線以下到頸椎骨的长度是二寸半。
圖書輔助說明中提到,是从後腦勺髮際到第七頸椎(大椎穴)項骨的三個節。
頸椎骨以下到尾椎骨(共二十一節)的长度是三尺。上面七節每一節長一寸四分之一,奇數分佈在下,所以上面七節到頸椎骨的长度是九寸八分之七。
圖書輔助說明中提到,背部的測量方法是:從大椎穴到尾椎骨,總長三尺。上面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間七節,每節長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與肚臍平齊;下面七節,每節長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還差四釐,有些許誤差。
書籍精要中提到,膂(lǚ)指的是脊椎骨,共有二十一節,就像珠子一樣,氣運行時一升一降。其形狀像上下相連貫穿的樣子,所有臟腑都繫於脊椎,心臟繫於第五節椎骨,從第十七節椎骨到第二十一節椎骨為腰椎骨,心臟前方有保護它的肋骨,這是自然的巧妙之處。或者說,膂(脊椎)的重量主要在骨頭上,不在肌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