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足太陰脾經

(醫學入門曰。巳時自衝陽過交與足指隱白。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

隱白,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都,足大指本節後陷中。

大白,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神應經曰。在足大指內側。大都後一寸下一寸。

公孫,徐氏大全曰。在大指內側。去本節後一寸。

醫學入門曰。太白後一寸陷中。

商丘,圖翼曰。內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神應經針灸大成共同。)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營昇按。神農皇帝針灸圖。甲乙經。外臺秘要。聖濟總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醫宗金鑑等。皆云內踝上三寸骨下。千金方聖惠方明堂灸經。俱為內踝上八寸。神應經圖翼針灸經驗方。

白話文:

巳時,陽氣由足大指內側的隱白穴開始,沿腿腹上行至腋下的大包穴。

隱白穴位於足大指內側端,距離指甲角約一韭葉寬。

大都穴位於足大指本節後方凹陷處。

大白穴位於足內側核骨下方凹陷處。

神應經記載,神應穴位於足大指內側,大都穴後方一寸,再向下約一寸。

公孫穴,徐氏大全記載,位於足大指內側,距離本節後方約一寸。

醫學入門記載,太白穴後方一寸凹陷處。

商丘穴,圖翼記載,位於內踝下方微向前凹陷處,前方有中封穴,後方有照海穴,此穴居於中間。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三寸骨下凹陷處。

為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此穴千金翼方所謂內踝上一尺。名三陰交者。而今世俗稱手一束者是也。)

漏谷,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機,醫學入門曰。膝下五寸大骨後。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血海,醫學原始曰。在膝臏上內廉赤白際二寸。用手按於膝上。大指向內廉。中指向外廉。指頭盡處是穴。

箕門,針灸聚英。醫學入門。醫學原始。經穴指掌圖等。皆云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應手筋間。

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

府舍,腹結下三寸。

醫宗金鑑曰。衝門上七分。

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

白話文:

三陰交位於內踝上三寸骨頭下陷的地方,也就是千金翼方所說的內踝上一尺的地方,現在民間俗稱「手一束」的穴位。

漏谷位於內踝上六寸骨頭下陷的地方。

地機位於膝蓋下方五寸大骨的後面。

陰陵泉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陷的地方,伸直腳取穴。

血海位於膝蓋骨上內側赤白交界處二寸,用手按在膝蓋上,大拇指指向內側,中指指向外側,指尖到達的地方就是穴位。

箕門位於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與手筋之間。

衝門位於大橫穴上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央動脈處。

府舍位於腹結穴下三寸。

醫宗金鑑記載,衝門穴位於大橫穴上七分。

腹結位於大橫穴下一寸三分。

大橫,醫學入門曰。平臍傍四寸半。(營昇按。甲乙經。銅人經。千金方。外臺。金鑑。皆曰去腹中行三寸半。注證發微。十四經。針灸聚英。古今醫統大成。入門。資生經。去腹中行四寸半。針方六集。去腹中行四寸。甲乙經。外臺。針方六集。腹哀下三寸。銅人經。聖濟總錄。

聚英發揮。大成。原始合參。腹哀下三寸半。醫學綱目。腹哀下二寸五分。千金方。腹哀下二寸八分。考腹哀下一寸五分。古今醫統。腹哀下一寸三分。以上諸說皆不同。腹哀穴在期門下二寸。期門下二寸即當臍上四寸也。或云腹哀下三寸五分為大橫穴。又云三寸。又云二寸五分。

白話文:

大橫穴的位置,醫學入門上說在肚臍旁四寸半。但是其他醫書像甲乙經、銅人經、千金方、外臺、金鑑等,都說是在肚臍旁三寸半。注證發微、十四經、針灸聚英、古今醫統大成、入門、資生經則說是在肚臍旁四寸半。針方六集則說是在肚臍旁四寸。甲乙經、外臺、針方六集也說在大腹哀下三寸。銅人經、聖濟總錄則說在大腹哀下三寸半。聚英發揮、大成、原始合參則說在大腹哀下三寸半。醫學綱目則說在大腹哀下二寸五分。千金方則說在大腹哀下二寸八分。考腹哀下ㄧ寸五分。古今醫統則說在大腹哀下一寸三分。各家說法不一,而腹哀穴則是在期門穴下二寸,也就是肚臍上四寸。也有人說大橫穴是在腹哀下三寸五分,或三寸,或二寸五分。

又云二寸。又云一寸五分。又云一寸三分。以上之說俱不合骨度。不可拘拘。今取入門所說。定為平臍傍四寸半。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營昇按。日月穴期門下五分。期門巨闕旁四寸半。巨關臍上六寸也。分寸歌曰。腹哀期下方二寸。)

食竇,針灸大成曰。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

天溪,胸鄉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對膻中。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大包,淵腋下三寸。

足太陰經接足陽明厲兌而起於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之隱白。循大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為大都。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為大白。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為公孫。內踝下微前陷中為商丘。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為三陰交。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為漏谷。膝下五寸內側骨下陷中為地機。

白話文:

古人對於一些穴位的尺寸描述不一,與實際骨骼結構不符,不可過於拘泥。現今採用入門書籍的說法,將平臍傍四寸半作為標準。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胸中行穴各六寸。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仰面取穴,與膻中穴相對。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仰面取穴。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仰面取穴。大包穴位於淵腋下三寸。

足太陰脾經從足陽明胃經厲兌穴開始,起於足大拇指內側端。從指甲角往內如韭葉般隱藏處是隱白穴。沿大拇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是太白穴。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是大都穴。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是公孫穴。內踝下微前陷中是商丘穴。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是三陰交穴。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是漏谷穴。膝下五寸內側骨下陷中是地機穴。

膝下內輔骨下陷中為陰陵泉。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為血海。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為箕門。

上去大橫五寸。當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為衝門。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為府舍。大橫下一寸三分為腹結。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為大橫。日月下一寸五分為腹哀。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為食竇。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為天溪。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為胸鄉。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為周榮。

圖示本經大包穴系在淵腋下三寸。與淵腋章門帶脈環跳諸穴。均從腋下毛際中橫紋中之心經極泉穴直下。

足太陰起大指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由是循大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歷大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

白話文:

膝蓋下方,靠近內側輔骨凹陷處,是陰陵泉穴。膝蓋骨上方一寸,內側白肉際凹陷處,是血海穴。腹部兩側筋膜之間,靠近陰部內側動脈位置,是箕門穴。

向上到大橫穴五寸,靠近腹部兩側橫骨末端紋路中,動脈位置是衝門穴。腹部結穴下方三寸,腹部中央位置三寸半處,是府舍穴。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處,是腹結穴。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與肚臍平齊處,是大橫穴。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處,是腹哀穴。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食竇穴。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天溪穴。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胸鄉穴。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周榮穴。

圖示本經大包穴,位於腋窩下方三寸處。與淵腋、章門、帶脈、環跳等穴位,都從腋窩毛際中橫紋的心經極泉穴直線向下延伸。

足太陰經從大拇指端開始,是隱白穴,與足陽明經交匯。沿著大拇指內側白肉際,是大都穴,經過核骨,再經過大白、公孫、商丘,到內踝前緣的三陰交穴。從三陰交向上,沿著腿內側,經過脛骨後方的漏谷穴,向上兩寸,與足厥陰經交匯,到達地機穴、陰陵泉穴。從陰陵泉穴向上,沿著膝蓋和股骨內側前緣,是血海穴、箕門穴。經過衝門穴、府舍穴,與中極穴、關元穴相匯。

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

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行人迎之裡。挾咽連舌本。散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

中極關元皆三陰任脈之會

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

日月,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期門,足太陰任脈之會

中府,足太陰之會

白話文:

從腹部結聚的部位,沿著大橫穴往下走,經過下脘穴,再沿著腹部疼痛的部位,超過日月穴,到達期門穴的分界點,然後沿著本經的內側向下,到達中脘穴下方,屬於脾經與胃經。

由腹部疼痛的部位往上,經過膈肌,沿著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再由周榮穴向外彎曲向下,到達大包穴。接著從大包穴向外彎曲向上,與中府穴會合,然後向上行進,沿著人迎經的內側,經過咽喉,連接到舌根,最後散布在舌根處結束。

其中有一條分支,從腹部疼痛的部位分開,再次從胃部的中脘穴外側往上,經過膈肌,注入膻中穴的內側,屬於心的分部,與手少陰經相交。

中極穴和關元穴都是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

下脘穴是足太陰任脈的交會穴。

日月穴是足太陰經、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

期門穴是足太陰任脈的交會穴。

中府穴是足太陰經的交會穴。

2. 手少陰心經

(醫學入門曰。午時自大包交與腋下極泉。循臂行至小指少衝穴止。)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

醫學入門十四經合參等。無臂內二字。

青靈,醫學原始曰。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闕此穴。

少海,醫學入門醫學原始等。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

通里,腕後一寸。

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醫學原始曰。在神門後半分。

神門,掌後銳骨之端。

少府,大全曰。掌內手小指本節後。

醫統大成聚英等。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

少衝,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午時,經脈從大包穴開始,沿著腋下極泉穴一路向上,沿著手臂到達小指的少衝穴。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靠近筋與動脈之間。一些醫書如《醫學入門》、《十四經合參》等,並沒有記載「臂內」二字。《青靈》則記載在肘上三寸,伸展手臂向上舉起時可以找到。《甲乙經》、《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醫書都沒有記載這個穴位。《少海》則位於肘內側橫紋盡頭的凹陷處。《靈道》位於手掌後一寸五分處。《通里》位於手腕後一寸處。《陰郄》位於手掌後脈中,距離手腕五分。《醫學原始》記載它位於神門穴後半分。《神門》位於手掌後方突出的骨頭末端。《少府》根據《大全》的記載,位於手掌內側小指第一節後方。《醫統大成》、《聚英》等書則記載它位於小指第一節後方骨縫的凹陷處。《少衝》位於小指內側邊緣,距離指甲角一寸,大約是韭葉的寬度。

針方六集。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等。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少陰經起自腋下筋間動脈之極泉。循肘上三寸為青靈。肘內廉節後陷中為少海。掌後一寸五分為靈道。腕側後一寸陷中為通里。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為陰郄。掌後銳骨端陷中為神門。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為少府。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少衝。

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

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於極泉也。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

白話文:

針灸醫書《針方六集》、《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等記載,手少陰心經起於腋窩下方筋骨之間的極泉穴,向上經過肘關節上三寸的青靈穴,再至肘內側凹陷處的少海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掌後一寸五分的靈道穴、腕後一寸凹陷處的通里穴、掌後脈搏處離手腕五分的陰郄穴、掌後拇指根部凹陷處的神門穴、小指第一節後方骨縫凹陷處的少府穴,最後到達小指內側靠近指甲根部,像韭菜葉那樣的地方,稱為少衝穴。

手少陰心經起源於心臟,沿著任脈外側運行,屬於心系,向下穿過隔膜,到達臍上二寸的分絡。

小腸經分支從心系出發,沿著任脈外側向上,經過咽喉,連繫到眼睛。

小腸經主幹則從心系直上,到達肺臟分出,沿著腋窩下方的極泉穴運行。從極泉穴向下,沿著大腿內側後緣,經過足太陰脾經,與心經相連。經過青靈穴,下降至肘內側,到達少海穴。從少海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到達少府穴。沿著小指末端,到達少衝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藏。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於支別云。

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白話文:

心是身體的主宰器官,在其他臟腑之上顯示著它的崇高地位,因此它在交接和接受任務時不必經過分支分別。 手少陰經起始於心,沿著任脈進入心包膜下方,通過隔膜到達肚臍上方兩寸的位置,與小腸相連接。其中一直的部分又會從心包膜返回至肺部,穿過腋窩下面; 而另一個分支則會從心包膜向上繞過咽喉,連結眼睛的神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