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手太陰肺經

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白肉際為魚際。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為少商。

圖示兩手交叉。當食指盡處為列缺穴。針灸大成曰。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食指盡處。兩筋罅中。又醫學原始曰。經渠一法用食指交叉。列缺為準。次取食指爪甲角下是穴也。叉說文手指相錯也。

張介賓曰。寸口之前。魚之後。又醫彀曰。節後散脈里。此二說為是也。

吳昇曰。手足黑白肉分之處。如魚腹色者曰魚際。又張志聰曰。魚際者謂手足之白肉隆起。所有如魚腹而穴在其際。

營昆按。神應經魚際穴奇俞大骨空在手大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恐神應經魚際穴此類歟。

滑氏曰。手太陰起於中焦。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裡。以次下行。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其支者。從肺系出而橫行。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循臑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手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

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大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

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而交於手陽明。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循行路線:起於中焦,接受足厥陰肝經的經氣,沿著任脈外側、足少陰腎經內側向下走,經過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分支,環繞大腸。其中一部分支脈,從肺部出發橫行,經過胸部第四肋間隙的中府穴、雲門穴,從腋下出來,沿著上臂內側,經過天府穴、俠白穴,行走在手少陰心經的前面,下到肘窩的尺澤穴。

從尺澤穴往下走,沿著臂內側上骨的下方,經過孔最穴、列缺穴,進入寸口(腕部內側)的經渠穴、大淵穴,向上走到魚際穴,沿著魚際穴循行,到達大拇指末端的少商穴而終止。

另一支脈從腕後列缺穴出發,到達食指內側邊緣,從食指尖端出來,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內側根部,靠近指甲角的地方,呈白色隆起狀,形似魚腹。列缺穴位於手腕部,兩手交叉,食指盡頭處,兩筋之間。少商穴位於大拇指內側指甲角旁,如同韭菜葉一樣的白色肉際處。

2. 手陽明大腸經

(入門曰。卯時自少商穴交與商陽。循肘上行至鼻傍迎香穴止。)

商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營昇按。甲乙經脈經子午經。手陽明大腸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其穴。則甲乙經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諸書。皆有內側二字。故雖陽經姑從甲乙。)

二間,手大指次指末節前內側陷中。

醫學原始曰。在次指本節前內側橫紋尖盡處陷中。

三間,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

醫學原始曰。在次指本節後內側橫紋盡處陷中。

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陷中。

陽谿針,方六集曰。在手腕上側橫紋前兩筋間陷中。

偏歷,十四經合參曰。手陽明絡別走太陰。在腕後三寸取之。又曰兩手交叉以中指盡處是穴。

溫溜,徐氏馬氏入門醫彀等在腕後五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針方六集。小士五寸。大士六寸。聖濟總錄銅人經聚英。大士五寸。小士六寸。發揮曰。小士六寸。大士五寸。聖惠方。腕後五寸六寸間。醫學綱目。小士大士乃小兒大人也。大士小士之說。諸書異未詳。小兒臂長指短。

故曰小士六寸。大人臂短指長。故曰大士五寸乎。然以周身寸量之。則不可有大士小士之別。是以考之諸書。或言五寸。或言六寸。又五寸六寸之間。其說區區無一定之說矣。不可拘大士小士之說。但以腕後五寸為是。亦握手視之。有分肉如蛇頭之形。此地肌肉隆起。象似蛇頭。

故以名此。即溫溜穴是也。一名蛇頭。)

下廉,圖翼曰。曲池下四寸。

上廉,圖翼曰。曲池下三寸。

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

曲池,太平聖惠方曰。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其穴。(營昇按。徐氏大全醫學入門。肘外輔屈肘兩骨中紋頭盡處。明堂灸經神應經針灸大成醫宗金鑑千金方。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陷中。本事方曰。臂相連處紋盡處是穴。此等說亦為是。)

肘髎,圖翼曰。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

五里,醫學原始曰。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法在曲池橫紋尖盡上二寸是穴。(營昇按。五里穴氣穴論曰。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王注曰。五里穴也。中島玄俊以五里穴移入於手太陰肺經。然不可從。)

臂臑,肘上七寸。

肩髃,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有空。

骨空論曰。舉臂肩上陷者灸之。(王注曰。謂肩髃。)

巨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天鼎,醫宗金鑑曰。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扶突,十四經合參曰。人迎後一寸五分。

禾髎,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

迎香,醫學原始曰。在鼻孔兩旁直紋是穴。一法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手陽明經接太陰肺經而起。自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之商陽。循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為二間。本節後內側陷中為三間。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為合谷。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為陽谿。手腕後三寸為偏歷。手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為溫溜。握手見肌肉長起如蛇頭者是也。

白話文:

(入門書上說,卯時氣血從少商穴(手太陰肺經穴位)交接至商陽穴(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然後沿著手臂上行,直到鼻旁的迎香穴結束。)

商陽穴,位於手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的地方。(營昇按:根據《甲乙經》、《脈經》、《子午經》的記載,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於食指末端外側,也就是穴位所在。然而《甲乙經》記載在食指內側,距離指甲如同韭菜葉寬度的地方。由於許多醫書都說「內側」,所以即使屬於陽經,也暫且按照《甲乙經》的說法。)

二間穴,位於手食指末節前端內側的凹陷處。

《醫學原始》記載:在食指第一指節前端內側橫紋尖端盡頭的凹陷處。

三間穴,位於手食指第一指節後端內側的凹陷處。

《醫學原始》記載:在食指第一指節後端內側橫紋盡頭的凹陷處。

合谷穴,位於手拇指和食指兩骨結合處的凹陷中。

陽谿穴,方六集記載:在手腕上側橫紋前方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

偏歷穴,《十四經合參》記載:手陽明經的絡穴,從這裡分支走向手太陰肺經。在手腕後三寸處取穴。另外,也有說法是兩手交叉,以中指指尖所到的位置為穴。

溫溜穴,徐氏、馬氏的入門醫書等記載,在手腕後五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方針》、《方六集》記載,小士五寸,大士六寸。《聖濟總錄》、《銅人經》、《聚英》記載,大士五寸,小士六寸。《發揮》記載,小士六寸,大士五寸。《聖惠方》記載,在手腕後五寸或六寸之間。《醫學綱目》認為,小士指小兒,大士指成人。關於大士、小士的說法,各書記載不同,沒有詳細說明。小兒手臂長而手指短,所以說小士六寸。成人手臂短而手指長,所以說大士五寸嗎?然而,如果按照身體的尺寸來量,不應該有大士、小士的區別。所以考察各書,有的說五寸,有的說六寸,也有說五寸、六寸之間,說法不一,沒有定論。不應該拘泥於大士、小士的說法,只以手腕後五寸為準。握拳觀察,有像蛇頭一樣的隆起肌肉,這塊肌肉隆起,形狀像蛇頭,所以叫做溫溜穴,又名蛇頭穴。)

下廉穴,《圖翼》記載:在曲池穴下四寸處。

上廉穴,《圖翼》記載:在曲池穴下三寸處。

三里穴,在曲池穴下兩寸處。按壓時肌肉會隆起。

曲池穴,《太平聖惠方》記載:在手肘外側輔骨,彎曲手肘時橫紋盡頭的凹陷處。(營昇按:徐氏的《大全》、《醫學入門》認為在手肘外側,彎曲手肘兩骨之間橫紋盡頭處。《明堂灸經》、《神應經》、《針灸大成》、《醫宗金鑑》、《千金方》認為在手肘外側輔骨,彎曲手肘橫紋盡頭的凹陷處。《本事方》認為,在手臂相連處的橫紋盡頭。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

肘髎穴,《圖翼》記載:在手肘大骨外側邊緣的凹陷處,與天井穴相鄰,相距一寸四分。

五里穴,《醫學原始》記載:在手肘上三寸處,走向內部大動脈的中央。另一種說法是在曲池穴橫紋尖端盡頭上方兩寸。(營昇按:五里穴,根據《氣穴論》記載,大禁二十五在天府穴下五寸。王注認為就是五里穴。中島玄俊將五里穴移到手太陰肺經,但這種說法不可取。)

臂臑穴,在手肘上七寸處。

肩髃穴,在肩部末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時會出現空隙。

《骨空論》記載:舉起手臂時,肩部上出現的凹陷處可以施灸。(王注認為指的就是肩髃穴。)

巨骨穴,在肩部末端向上延伸,兩叉骨之間的凹陷處。

天鼎穴,《醫宗金鑑》記載:在頸部缺盆上方直行,扶突穴下一寸處。

扶突穴,《十四經合參》記載:在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處。

禾髎穴,在鼻孔下方,水溝穴旁邊五分處。

迎香穴,《醫學原始》記載:在鼻孔兩旁,直紋所在之處。另一種說法是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處。

手陽明大腸經接著手太陰肺經而開始,從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的商陽穴開始,沿著食指第一指節前端內側凹陷處是二間穴,第一指節後端內側凹陷處是三間穴,拇指和食指兩骨交接處的凹陷處是合谷穴,手腕上側兩筋之間的凹陷處是陽谿穴,手腕後三寸是偏歷穴,手腕後小士五寸或大士六寸處是溫溜穴,握拳時看到隆起的肌肉像蛇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