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二 (2)
卷二 (2)
1. 足少陰腎經
(入門云。酉時自至陰交與足心湧泉。循膝腹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湧泉,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神照集一方曰。踡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
然谷,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
照海,足內踝下。
大成曰。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蹻脈所生。(營昇按。照海以下四穴。不同經行。舉於諸說。經行異已矣。甲乙經發揮外臺秘要銅人卷一聚英太谿太鍾照海水泉。千金方聖濟總錄銅人卷三資生經金鑑醫彀大全綱目入門醫學原始太谿太鍾水泉照海。
銅人卷四太谿水泉太鍾照海。神照集太谿照海太鍾水泉。諸說紛紛。今從於圖翼湧泉然谷照海太谿水泉太鍾為是。)
白話文:
入門書上說,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從至陰穴開始,與足心湧泉穴相連,沿著膝蓋和腹部往上行,直到胸俞府穴才停止。
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屈曲腳趾,卷起手指,在微微的凹陷處。
《神照集》中有一種說法,湧泉穴位於腳趾第三條縫隙處,與大拇指第一節相平。
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大骨下方的凹陷處。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方。
《大成》一書中記載,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四分處,前後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穴位位於陰蹻脈生發的中央。
(營昇按:照海以下四個穴位,分別屬於不同的經脈。根據各種說法,它們的經脈並不一致。例如,在《甲乙經》、《發揮外台秘要》、《銅人卷一》、《聚英》、《太谿》、《太鍾》、《照海水泉》、《千金方》、《聖濟總錄》、《銅人卷三》、《資生經》、《金鑑醫彀大全》、《綱目》、《入門》、《醫學原始》等書中,都有關於太谿、太鍾、水泉、照海穴的記載,但說法不一。
《銅人卷四》中記載太谿、水泉、太鍾、照海四穴;《神照集》中記載太谿、照海、太鍾、水泉四穴。各種說法紛紛不一。現在根據《圖翼》的記載,湧泉、然谷、照海、太谿、水泉、太鍾是正確的。)
太谿,圖翼原始大成等。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聚英大成等。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類注曰。經脈十二。而三經獨多動脈。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之大淵。足少陰之太谿。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之尤甚者。赤水玄珠曰。腎者乃人身之命帶。真氣之所生。太谿脈不動而死。
診家正眼曰。太谿者。腎脈也。凡病勢危篤。當候太谿。以驗其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資始之本。故經曰。太谿絕。死不治。
水泉,太谿下一寸內踝下。
太鍾,圖翼曰。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
復溜,足內踝上二寸動脈陷中。
白話文:
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後方五分處,靠近跟骨上方動脈凹陷的位置。古籍記載,男性和女性如果這個脈搏存在,就表示有生機,如果沒有就可能死亡。
經脈有十二條,但三條經脈的動脈特別明顯,分別是手太陰經的大淵穴,足少陰經的太谿穴,足陽明經的 人迎穴和衝陽穴。其中太谿穴的動脈跳動最為明顯。古人認為腎臟是人體生命之源,真氣的根本。如果太谿穴的脈搏沒有跳動,人就會死亡。
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腳內踝下方。
太鍾穴位於腳跟後方,兩條筋之間的突起骨頭上。
復溜穴位於腳內踝上方兩寸,動脈凹陷處。
交信,入門曰。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
神照集曰。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居復溜之後二穴相平。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
築賓,聖濟總錄聚英醫統。內踝上五寸腨分中。
陰谷,入門曰。膝內附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動脈屈膝取之。(營昇按。肝經曲泉穴在膝橫紋頭是也。陰谷穴與曲泉隔一筋。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取之。)
橫骨,太赫下一寸。(營昇按。腹中行之寸法。諸說多十四經。醫統聚英馬氏自幽門至肓俞。去腹中行五分。自中注至橫骨。腹去中行一寸五分。大成自幽門至商曲。去腹中行一寸五分。自肓俞至橫骨去腹中行一寸。入門自幽門至橫骨去腹中行一寸半。氣府論甲乙經千金方聖濟總錄外臺六集圖翼金鑑八脈考原始。
白話文:
交信穴位於腳踝內側,在復溜穴後方,距復溜穴兩寸,位於內踝上兩寸處,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筋骨之間。復溜穴在前方靠近骨頭,交信穴在後方靠近筋,兩個穴位之間只隔著一條筋。
築賓穴位於腳踝內側,在內踝上五寸處,位於小腿肌肉中間。
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在膝蓋內側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靠近骨頭的地方,屈膝時可以摸到動脈,在這個位置取穴。
橫骨穴位於腳踝內側,在太赫穴下方一寸處。
自橫骨至幽門去腹中行各五分。其廣狹不同曰五分。或曰一寸。或曰一寸五分而無一定也。氣府論曰。衝脈氣之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腹脈法也。蓋二十二穴者。自幽門至橫骨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也。寸一者。謂每寸一穴也。由此視之。衝脈腎經相併明矣。
去腹中行以五分為是。)
太赫,氣穴下一寸。
氣穴,四滿下一寸。
四滿,中注下一寸。
中注,肓俞下一寸。(甲乙經曰。肓俞下五分。水穴論注曰。臍下五分。共非。)
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臍傍五分。(營昇按。此穴村上宗占所謂圖翼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直臍去臍中五分。張氏之說實是也。然氣府論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分。至臍每寸一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每寸一云云。如此則張氏商曲下二寸者。不合也。滑氏之說。以一寸為是。)
白話文:
從橫骨到幽門,在腹中沿著一條線,每隔五分就有一個穴位。這條線上的穴位寬窄不一,有的五分,有的 一寸,有的 一寸五分,沒有固定的尺寸。氣府論說,衝脈是氣的發源地,共有二十二個穴位。從鳩尾外側各半寸開始,到臍下一寸,這就是腹脈的規律。這二十二個穴位,從幽門到橫骨有十一 個,左右各十一 個,共二十二 個。每寸一個穴位,由此可見,衝脈和腎經的關係就更加明瞭了。
(在腹中沿著一條線走,每隔五分就有一個穴位。)
太赫穴,在氣穴下 一寸。
氣穴,在四滿穴下 一寸。
四滿穴,在中注穴下 一寸。
中注穴,在肓俞穴下 一寸。(甲乙經說,肓俞穴下五分;水穴論注說,臍下五分。這兩個說法都不正確。)
肓俞穴,在商曲穴下一寸,離臍中側邊五分。(營昇按:這個穴位,村上宗占所謂圖翼肓俞在商曲穴下一寸,應該改成二寸,直線距離臍中五分,張氏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氣府論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分,至臍每寸一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每寸一等等。如果這樣的話,張氏商曲穴下二寸就不合適了。滑氏的說法,以一寸為準。)
商曲,石關下一寸。
石關,陰都下一寸。
陰都,通谷下一寸。
通谷,幽門下一寸。
幽門,銅人經在巨闕傍五分。(營昇按。諸書幽門俠巨闕傍五分。滑氏上脘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因是考之。巨闕臍上六寸五分。幽門亦臍上六寸五分。馬氏曰。巨闕言臍上六寸五分。此等之說。皆上脘者。因於巨闕下一寸五分之說。氣府論言。每寸各一。則幽門臍上五寸。上脘旁當焉。姑從此。)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仰臥取之。
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
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
神藏,或中下一寸六分。(營昇按。此穴任脈紫宮傍二寸。明堂灸經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因於此視之。六分二字。可削去。)
白話文: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一寸;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五分處;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與中行穴相距二寸,仰臥取穴;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神藏穴位於或中穴下方一寸六分。
或中,俞府下一寸六分。(營昇按。此穴任脈華蓋傍二寸。資生經華蓋在璇璣下一寸。明堂經在輸府下一寸。由是視之。六分二字。可削去。)
俞府,巨骨下璇璣旁二寸。
廉泉,根結篇曰。足少陰根於湧泉結廉泉。
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陰舌下二。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足少陰脈氣所發。
口齒類要曰。舌下廉泉。此屬少陰。
刺瘧論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一名舌下。
足少陰經接自足太陽至陰穴而起於足心陷中之湧泉。斜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為然谷。內踝下一寸陷中為照海。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為大溪。大溪下一寸為水泉。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為大鐘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為復溜。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為交信。內踝後上腨分中為築賓。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為陰谷。
白話文:
俞府穴位於巨骨下,璇璣旁二寸處。廉泉穴是足少陰經脈的起始點,位於湧泉穴的頂端。氣府穴位於人迎穴前方的陷中處,動脈前,也就是舌根的左右兩側,是足少陰脈氣的發源地。口齒類要指出,舌下廉泉穴屬於足少陰經脈。刺瘧論提到,舌下兩脈就是廉泉穴,也稱為舌下穴。足少陰經脈從足太陽經的至陰穴接續,起始於足心陷中之湧泉穴,斜行於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為然谷穴,內踝下一寸陷中為照海穴,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為大溪穴,大溪下一寸為水泉穴,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為大鐘穴,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中為復溜穴,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為交信穴,內踝後上腨分中為築賓穴,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為陰谷穴。
太赫下一寸為橫骨。氣穴下一寸為太赫。四滿下一寸為氣穴。中注下一寸為四滿。肓俞下一寸為中注。商曲下一寸直臍傍為肓俞。石關下一寸為商曲。陰都下一寸為石關。通谷下一寸夾中脘為陰都。幽門下一寸夾上脘為通谷。夾巨闕兩傍各五分陷中為幽門。神封下一寸六分為步廊。
靈墟下一寸六分為神封。神藏下一寸六分為靈墟。或中下一寸六分為神藏。俞府下一寸六分為或中。巨骨下夾璇璣旁二寸陷中為俞府。按根結篇云。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今補此。
滑氏曰。足少陰起小指。下斜向足心之湧泉穴。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別入跟中之太鍾照海水泉。乃折自太鍾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後。經復溜交信過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也。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太赭氣穴四滿中注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下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白話文:
太赫穴往下量一寸就是橫骨穴。氣穴穴往下量一寸就是太赫穴。四滿穴往下量一寸就是氣穴穴。中注穴往下量一寸就是四滿穴。肓俞穴往下量一寸就是中注穴。商曲穴往下量一寸,直直對著肚臍旁邊就是肓俞穴。石關穴往下量一寸就是商曲穴。陰都穴往下量一寸就是石關穴。通谷穴往下量一寸,夾在中脘穴兩邊就是陰都穴。幽門穴往下量一寸,夾在上脘穴兩邊就是通谷穴。夾在巨闕穴兩邊各五分,凹陷的地方就是幽門穴。神封穴往下量一寸六分就是步廊穴。
靈墟穴往下量一寸六分就是神封穴。神藏穴往下量一寸六分就是靈墟穴。或中穴往下量一寸六分就是神藏穴。俞府穴往下量一寸六分就是或中穴。巨骨穴下方,夾在璇璣穴旁邊二寸凹陷的地方就是俞府穴。根據《根結篇》記載,少陰經的根部在湧泉穴,結在廉泉穴。現在補上這段說明。
滑伯壽說,足少陰經從小指開始,向下斜行到足心的湧泉穴。從湧泉穴轉出來,經過足內踝的然谷穴下方,沿著內踝後方到達太谿穴。然後分出一支進入腳跟的太鍾穴、照海穴、水泉穴。接著從太鍾穴外側折上,沿著內踝向上,經過厥陰經和太陰經的後面,經過復溜穴、交信穴,再經過三陰交穴,向上行進到腨內,沿著築賓穴向上。從膕窩內側的廉泉穴抵達陰谷穴。從陰谷穴沿著大腿內側後方向上,貫穿脊椎,到達脊椎上的長強穴。然後再從前面出來,沿著橫骨穴、太赭穴、氣穴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向上行進。在肚臍的左右兩側屬於腎臟的下部,再經過肚臍下方、關元穴、中極穴,最終連接膀胱。
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或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於手厥陰也。
白話文:
從肓俞穴開始,沿著腎經向上走,經過商曲、石關、陰都、通谷等穴,穿過肝臟,沿著幽門上行至膈肌,再經由步廊穴進入肺臟,接著經過神封、靈墟、神藏、中俞、府舍等穴,向上循行至喉嚨,沿著人迎穴,到達舌根處,最後止於此。
其中有一支脈,從神藏穴分出來,繞過心臟,到達胸部的膻中穴,與手厥陰經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