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一 (3)
卷一 (3)
1. 手陽明大腸經
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為曲池。曲池下二寸為三里;下三寸為上廉;下四寸為下廉。曲池上三寸為五里;上七寸為臂臑。曲池與五里之間,向外稍斜為肘髎。當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為肩髃。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為巨骨。頸中人迎後一寸五分為扶突;扶突後一寸為天鼎。
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為禾髎;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為迎香。由人中而左右互交者也。
醫學原始曰:以手交叉食指點處是穴。
十四經合參曰:兩手交叉以中指盡處是穴。
握手見之,有分肉如蛇頭之形;此地肌肉長起,象似陀頭,故以名。此則溫溜穴是也,一名蛇頭。
滑氏曰:受手太陰之交,行於陽之分也。由是循指上廉,歷二間、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自陽谿而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臑,會上肩至肩髃穴也。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
滑氏曰: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
又曰: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圖翼曰:缺盆為五臟六腑之道。
華佗內照圖曰:膻中名氣海,在兩乳之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屬焉;能分布陰陽。氣者主源,乃命之主。
針方六集曰:膻中居兩乳間,是為氣之所會。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位置:
肘部外側,肱骨外上髁附近是肘外輔骨。屈肘時,肘橫紋外側凹陷處是曲池穴。曲池穴往下二寸是三里穴,往下三寸是上廉穴,往下四寸是下廉穴。曲池穴往上三寸是五里穴,往上七寸是臂臑穴。曲池穴與五里穴之間,稍向外偏斜的部位是肘髎穴。肩峰端上,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是肩髃穴。肩峰最高點上方,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是巨骨穴。頸部,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是扶突穴,扶突穴後方一寸是天鼎穴。
鼻孔下方,水溝旁(人中旁)五分處是禾髎穴。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處是迎香穴。迎香穴位於人中兩側,左右相對應。
關於迎香穴的定位,不同的醫籍有不同的描述:
- 一種說法是:以雙手交叉,食指指尖所點之處為迎香穴。
- 另一種說法是:雙手交叉,中指指尖所點之處為迎香穴。
- 還有一種描述:在鼻翼旁,肌肉隆起處,形似蛇頭,稱為溫溜穴,也稱蛇頭穴。
滑氏(滑伯仁)對大腸經的描述: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交接,從食指上廉穴開始,經過二間穴、三間穴,到達合谷穴(兩骨之間),再向上行至陽谿穴(兩筋之間)。從陽谿穴沿著手臂外側上行,經過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到達肘部外側的曲池穴。然後沿著上臂外側,經過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與臑會穴相連,上行至肩部,到達肩髃穴。再循行至巨骨穴,向上到達大椎穴。
從大椎穴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缺盆),循行於足陽明胃經的路線,在外側環繞肺臟,再向下經過膈肌,與天樞穴相交接,最後屬於大腸。
大腸經還有一些分支:從鎖骨上窩(缺盆)上行至頸部,沿著天鼎穴、扶突穴上行至面頰部,進入下齒縫中,再從口角兩側出來,交會於人中,左脈在右側,右脈在左側。沿著鼻孔旁,經過禾髎穴、迎香穴而終止,與足陽明胃經相交。缺盆是五臟六腑氣機流通的重要關口。
華佗內照圖中記載: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名為氣海,是全身氣機的中心,主管氣的運行,調節陰陽平衡,是生命之源。
針方六集中記載: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是全身氣機會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