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足陽明胃經

(醫學入門云。辰時自迎香交與承泣穴。上行至頭維。對人迎循胸腹。下至足指厲兌穴止。至真要大論曰。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類注曰。陽之盛也。)

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

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徐三友銅人俞穴針灸圖經。針灸大成。施沛沛然經穴指掌圖。醫學原始。頭維下關頰車承泣循序醫學入門。程氏醫彀。自迎香交與承泣穴。上行至頭維。對人迎循胸腹。至足厲兌穴止。圖穴起自頭維。行氣實自承泣始也。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

巨髎,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地倉,挾口吻旁四分。

大迎,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頰車,耳下曲頰端陷中。

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

頭維,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

寒熱病篇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滑氏曰。古以夾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晉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

千金方外臺秘要針灸大成頸大脈動。應手夾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藏氣。

水突,醫學入門云。直人迎下氣舍上二穴之中。

氣舍,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中。

缺盆,針方六集云。在肩上橫骨陷中。挾天突兩傍各四寸。

圖翼曰。為五藏六府之道。

氣戶,巨骨下俞府旁二寸陷中。

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營昇按。滑氏發揮曰。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明堂灸經所謂輸府下一寸。即華蓋傍二寸也。華蓋穴甲乙經千金方銅人經外臺秘要資生經針方六集古今醫統醫學原始十四經合參諸書。為璇璣下一寸陷中。據於任脈觀之。六分二字宜削去。)

屋翳,醫學綱目云。庫房下一寸。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

乳中,當乳是。(營昇按。此穴諸說甚多。聖濟總錄針灸大成為當乳中是。古今醫統。乳中。當乳之中。醫彀兩乳中心。名乳中。入門原始乳中即乳頭上此說為是。針灸聚英云。丹溪曰。乳房陽明胃所經。乳頭厥陰肝所屬。)

乳根,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醫學正傳曰。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

壽世保元曰。在正直乳下。容一指許。骨間陷中。婦人則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

經絡全書曰。虛里乳根穴分也。俗謂之氣眼。甲乙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之宗氣也。

類注曰。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中虛之候也。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也。

不容,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營昇按。自不容至歸來去腹中行廣狹。諸賢之說不同。十四經發揮。徐三友銅人經。千金方。外臺。資生經。石本銅人經。金鑑。自不容至氣衝。去腹中行二寸。甲乙經聚英醫統大成。自不容至滑肉門。去腹中行三寸。自天樞至氣衝去中行二寸。

白話文:

《醫學入門》說,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氣血從迎香穴交會到承泣穴,然後向上走到頭維穴。接著對應人迎穴,沿著胸腹部向下,直到足部的厲兌穴。 《至真要大論》中,黃帝問:「什麼是陽明?」岐伯回答:「是兩陽的結合而光明。」註解說:「是陽氣最盛的地方。」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處,與瞳孔正對。

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徐三友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大成》、《施沛然經穴指掌圖》、《醫學原始》都提到,頭維、下關、頰車、承泣的順序,並收錄在《醫學入門》。程氏《醫彀》也說,從迎香穴交會到承泣穴,向上走到頭維穴,對應人迎穴,沿著胸腹部向下,直到足部的厲兌穴。圖上顯示穴位起始於頭維穴,但氣的運行實際上是從承泣穴開始。

四白穴,在眼睛下方一寸處,與瞳孔正對。

巨髎穴,在鼻孔旁邊八分處,與瞳孔正對。

地倉穴,在嘴角旁邊四分處。

大迎穴,在下頜骨彎曲處前方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有動脈搏動。

頰車穴,在耳下彎曲的下頜骨末端凹陷處。

下關穴,在客主人穴(耳前)下方,耳前動脈下緣。閉口時有空隙,張口時則閉合。

頭維穴,在額頭角落髮際處,本神穴旁邊一寸五分,神庭穴旁邊四寸五分。

人迎穴,在頸部大動脈搏動處,用手可以摸到,在喉結旁邊一寸五分。

《寒熱病篇》說:「頸側的動脈就是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位於嬰筋的前方。」

滑氏認為,古代把夾在喉嚨兩側的部位當作氣口人迎穴。到了晉朝王叔和才把左右手寸口的脈象作為人迎氣口。

《千金方》、《外臺秘要》、《針灸大成》都說,頸部大動脈搏動的地方,用手可以摸到,在喉結兩旁一寸五分。仰起頭取穴,可以用來觀察五臟的氣。

水突穴,《醫學入門》說,在人迎穴的下方,氣舍穴的上方,這兩個穴位的中間。

氣舍穴,在頸部人迎穴下方,夾在天突穴旁邊的凹陷處。

缺盆穴,《針方六集》說,在肩上的橫骨凹陷處,在天突穴兩側各四寸的地方。

圖翼認為,缺盆穴是五臟六腑之氣所經過的道路。

氣戶穴,在巨骨下方,俞府穴旁邊二寸的凹陷處。

庫房穴,在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營昇按:滑氏發揮說,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就是《明堂灸經》所說的俞府穴下方一寸,也就是華蓋穴旁邊二寸的地方。華蓋穴在《甲乙經》、《千金方》、《銅人經》、《外臺秘要》、《資生經》、《針方六集》、《古今醫統》、《醫學原始》、《十四經合參》等書中都記載為璇璣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從任脈來看,這六分二字應該刪去。)

屋翳穴,《醫學綱目》說,在庫房穴下方一寸的地方。

膺窗穴,在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乳中穴,就是乳頭所在的位置。(營昇按:關於這個穴位有很多說法,《聖濟總錄》、《針灸大成》都認為是乳頭所在的位置。《古今醫統》說,乳中穴在乳房的正中心。《醫彀》說在兩乳的中心,也叫乳中。《入門》、《原始》都認為乳中穴就是乳頭,這種說法是對的。《針灸聚英》說,朱丹溪認為乳房是陽明胃經所經過的地方,乳頭是厥陰肝經所屬。)

乳根穴,在乳房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醫學正傳》說,婦女在乳房下方,肉隆起的地方的凹陷處。

《壽世保元》說,在乳房下方正直處,容納一指寬的地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婦女則彎曲乳頭來測量,乳頭對齊的地方就是穴位。

《經絡全書》說,虛里穴與乳根穴相連,俗稱氣眼。《甲乙經》說,胃的大絡名叫虛里,穿過膈膜,聯絡肺部,在左乳下方,它的搏動用手可以摸到,是脈搏的宗氣。

註解說:宗氣不固而大量向外洩漏,是身體虛弱的表現。虛里跳動,是虛損病根本的表現,所以凡是陰虛勞累、身體虛弱的人,心下多有跳動,以及出現驚悸慌張的症狀,都是這個原因。人們只知道是心跳,卻不知道是虛里的跳動。跳動輕微的,病情還輕微,跳動厲害的,病情就嚴重。

不容穴,在幽門穴兩側各相距一寸五分的地方。(營昇按:從不容穴到歸來穴,在腹部行走的寬窄,各家說法不同。《十四經發揮》、《徐三友銅人經》、《千金方》、《外臺》、《資生經》、《石本銅人經》、《金鑑》等都認為,從不容穴到氣衝穴,在腹部行走二寸。《甲乙經》、《聚英》、《醫統》、《大成》等認為,從不容穴到滑肉門穴,在腹部行走三寸,從天樞穴到氣衝穴,在腹部行走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