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手厥陰心包經

(入門曰。戌時自俞府交與乳後天池。循手臂下行至中指中衝穴止。)

天池,腋下三寸。乳後一寸。

天泉,千金方曰。腋下二寸。舉腋取之。(營昇按。聖濟總錄銅人經卷之三資生經聚英醫統入門原始合參。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銅人經卷之一甲乙經發揮。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銅人經卷之四。曲腋下去肩二寸。村上宗占謂去臂二字者。即曲澤上二寸為天泉無疑也。

諸說由腋下二寸者。伺何由然哉。曲澤上不二寸。則又去臂二寸無由也。宗占說為是。千金方外臺聖濟總錄醫統資生經聚英入門原始合參。無去臂二字。唯銅人經四去肩二字而非去臂者明矣。)

白話文:

從俞府穴開始,在戌時(晚上九點到十一點)與乳後天池穴相接,沿著手臂向下行進,最終到達中指的中衝穴。

天池穴位於腋下三寸,乳房後方一寸。

天泉穴,千金方記載位於腋下二寸,舉起手臂取穴。其他醫書如聖濟總錄、銅人經等則記載,天泉穴位於曲肘腋下二寸,舉起手臂取穴。銅人經卷之一則記載位於曲肘腋下去臂二寸,舉起手臂取穴。銅人經卷之四則記載位於曲肘腋下去肩二寸。村上宗占認為「去臂二字」即指曲澤穴上二寸,也就是天泉穴。

這些說法都將天泉穴定位於腋下二寸,但究竟為何如此呢?如果天泉穴不在曲澤穴上二寸,那麼「去臂二寸」就無從談起。村上宗占的說法才是正確的。千金方、外台、聖濟總錄、醫統、資生經、聚英、入門、原始、合參等醫書都沒有「去臂」二字,只有銅人經卷之四有「去肩」二字,而非「去臂」,證明村上宗占的說法是正確的。

曲澤,神應經曰。肘內廉陷中。屈肘得之。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

郄門,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入門曰。太陵後三寸。

內關,入門曰。太陵後二寸。

太陵,千金方曰。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

勞宮,掌中屈無名指取之。

徐歌曰。勞宮橫紋在掌中。

資生經。一名掌中。

中衝,大全曰。手中指端內廉去爪甲如韭葉。

手厥陰心包經圖

手厥陰經接自足少陰之俞府。而起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之天池。循腋下去肩臂二寸為天泉。肘內廉橫紋陷中為曲澤。掌後去腕五寸為郄門。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為間使。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為內關。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為大陵。掌中央動脈為勞宮。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中衝。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圖

穴位位置:

  • 曲澤: 《神應經》記載,位於肘內側橫紋陷中,屈肘時可觸摸到。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處。
  • 郄門: 掌後去腕五寸處。
  • 間使: 《入門》記載,太陵後三寸處。
  • 內關: 《入門》記載,太陵後二寸處。
  • 太陵: 《千金方》記載,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
  • 勞宮: 掌中屈無名指取之。
  • 勞宮: 《徐歌》記載,勞宮橫紋在掌中。
  • 勞宮: 《資生經》記載,又名掌中。
  • 中衝: 《大全》記載,手中指端內廉去爪甲如韭葉處。

經絡循行:

手厥陰心包經接自足少陰腎經的俞府穴。從乳後一寸,腋下三寸的天池穴起,沿腋窩下行至肩臂二寸的天泉穴。再循臂內側至肘內廉橫紋陷中的曲澤穴。然後沿掌後去腕五寸的郄門穴,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的間使穴,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的內關穴,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的大陵穴,掌中央動脈的勞宮穴,最後止於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的中衝穴。

滑氏曰。手厥陰受足少陰之交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由是下膈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

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內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

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白話文:

滑氏說:手厥陰經受足少陰經的交接,起於胸中,屬心包。從心包向下穿過膈膜,沿著絡脈走行於三焦之上脘、中脘,以及臍下一寸處。這是下焦的分支。

分支:從心包出發,向上循行於胸部,出於脅下腋窩三寸處的「天池」穴,繼續向上行至腋下。向下循行於臑內部的「天泉」穴,介於手太陰經和手少陰經之間,進入肘中部的「曲澤」穴。從肘中向下行於臂部的兩條筋之間,循行於「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進入手掌中的「勞宮」穴。循行於手掌中央,到達指尖的「中衝」穴。

另一分支:從手掌中的「勞宮」穴分出,循行於小指,到達指尖,與手少陽經交會。

2. 手少陽三焦經

(入門曰。亥時自中衝交與手四指關衝。循臂上行至面耳門穴止。)

關衝,大成曰。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入門曰。手四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全無名指外端。

液門,入門大全。小指次指本節前。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醫統大成。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腋門下一寸。

神應經入門大成。握掌取之。

陽池,入門曰。手掌背橫紋陷中。

外關,入門曰。陽池後二寸

支溝,入門曰。陽池後三寸。兩筋骨間。

會宗,入門曰。支溝外旁一寸空中。

神照集曰。在腕後三寸如外五分。(營昇按。外臺標註程敬通曰。腕後三寸空中腕。後空唯兩骨陷中耳。別無有空也。又支溝會宗腕後三寸。兩穴相併。會宗去支溝傍一寸。其間隔一筋。支溝在大指之方。會宗在小指之方。會宗近於手陽明。支溝近於手太陽。)

白話文:

亥時開始,經脈從中衝穴出發,經過手四指關衝穴,沿著手臂向上行進,最終到達面耳門穴。

關衝穴位於小指次指外側,從指甲角向外測量,約等於韭菜葉的寬度。

手四指端外側,從指甲角向外測量,約等於韭菜葉的寬度,即為關衝穴。

無名指外端也屬於關衝穴。

液門穴位於小指次指本節前方。

中渚穴位於小指次指本節後方的凹陷處。

中渚穴位於小指次指本節後方的凹陷處,在腋門穴下方一寸。

握拳取穴即可找到中渚穴。

陽池穴位於手掌背橫紋的凹陷處。

外關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二寸。

支溝穴位於陽池穴後方三寸,兩筋骨之間。

會宗穴位於支溝穴外側一寸處,在空隙之中。

會宗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約等於外側五分。根據程敬通的說法,手腕後方三寸處,只有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沒有其他空隙。支溝穴和會宗穴都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兩穴相鄰,會宗穴位於支溝穴外側一寸處,中間隔著一根筋。支溝穴靠近大拇指一側,會宗穴靠近小指一側,會宗穴更靠近手陽明經,支溝穴更靠近手太陽經。

三陽絡,入門曰。陽池後四寸。

大成原始支溝上一寸。

徐氏馬氏腕後四寸。

四瀆,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肘外大骨後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

清冷淵,金鑑曰。天井上行一寸。(營昇按。甲乙經肘上一寸。外臺銅人資生。俱肘上二寸。千金方大全綱目入門三寸。以肘上二寸。直天井上一寸為是。)

消濼,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營昇按。此穴諸書未謂寸法。難得其穴。先清冷淵與臑會。當以其二穴正中。為本穴也。)

臑會,肩前廉去肩頭三寸。

肩髎,肩端臑上。舉臂取之。(營昇按。此穴大腸經肩髃與小腸經臑俞之中間。是穴。)

白話文:

三陽絡穴位於手臂外側,從陽池穴向上四寸處。大成穴位於支溝穴向上 一寸處。徐氏馬氏穴位於手腕後方四寸處。四瀆穴位於肘關節前方五寸處,外側凹陷處。天井穴位於肘關節外側大骨後方一寸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取穴。清冷淵穴位於天井穴向上 一寸處。消濼穴位於肩部下方、手臂外側,從腋窩斜向下行。臑會穴位於肩關節前側,從肩頭向下三寸處。肩髎穴位於肩峰外側,舉起手臂取穴。

天髎,大成曰。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須缺盆陷處。上有穴起肉上是穴。(毖骨氣府論王注。作伏骨。即肩井後耎骨是也。)

圖翼曰。直肩井後一寸。

天牖,十四經合參曰。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入髮際四分。(營昇按。小腸經天容後。膽經風池前。完骨下發際。督脈瘂門。膀胱經天柱膽經風池。三焦經天牖。四穴相併取之。)

翳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耳中痛。

瘛脈,耳本後。雞足青脈中。

大成合參。耳本後。雞足青格脈。(營昇按。瘛脈顱息之二穴。諸書未謂寸法。難求正穴。先定翳風角孫二穴。而後得之。其法取一繩當翳風穴自耳後斜上至角孫穴。截斷之。復以其繩三折之。第一折處瘛脈。第二折處顱息是也。)

白話文:

天髎穴位於肩膀鎖骨上緣凹陷處,靠近肩井穴後方的軟骨。圖翼書中記載,天髎穴在肩井穴後方一寸處。

天牖穴位於頸部鎖骨上緣,靠近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下方,距離髮際四分。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按壓時會感覺耳中疼痛。

瘛脈穴位於耳根後方,雞足青脈(即耳後青筋)中。

顱息,大成合參。在耳後青絡脈。

角孫,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

原始曰。在耳郭上中間。髮際下閉口有空。(營昇按。大成原始合參。絲竹空和髎耳門為循序。姑從於發揮經行已矣。)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中。

和髎,耳前兌發下橫動脈。

絲竹空,眉後陷中。

手少陽經接自手厥陰中衝而起於手四指端外側爪甲角如韭葉之關衝。循小指次指歧骨間陷中為液門。四指本節後間陷中為中渚。手表腕上陷者中為陽池。腕後二寸兩筋間為外關。腕後三寸兩骨間為支溝。支溝外旁一寸為會宗。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為三陽絡。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為四瀆。

白話文:

顱息,是《大成》和《合參》兩個醫書都提到的穴位。位於耳朵後方,青筋脈絡所在的地方。

角孫,位於耳廓中間,上方開口處,有一個空隙。

《原始》醫書記載,角孫位於耳廓上方中間,髮際下方,閉口處有空隙。(《營昇》注釋:根據《大成》和《原始》的記載,角孫穴的順序應該是:絲竹空、和髎、耳門。這裡只是為了展現經絡的走向,暫時按照這個順序排列。)

耳門,位於耳朵前方,靠近耳廓的缺口處,肉比較突出。

和髎,位於耳朵前方,嘴角下方,橫向的血管所在的位置。

絲竹空,位於眉毛後方,凹陷處。

手少陽三焦經從手厥陰心包經的中衝穴接過來,從手部四根手指外側指甲角處,像韭菜葉一樣的關衝穴開始。沿著小指、食指間的骨頭縫隙凹陷處,來到液門穴。在四根手指的根部,靠近第二節手指處的凹陷處,來到中渚穴。手腕上凹陷處,是陽池穴。手腕後方,兩根筋腱之間,是外關穴。手腕後方,兩根骨頭之間,是支溝穴。支溝穴外側一寸,是會宗穴。手臂上,大交脈所在的部位,支溝穴向上方一寸,是三陽絡穴。肘關節前方,外側邊緣,凹陷處,是四瀆穴。

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為天井。肘上二寸為清冷淵。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為消濼。臂前廉去肩端三寸為臑會。肩端臑上陷中為肩髎。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為天髎。

圖示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為天牖。耳後尖角陷中為翳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為瘛脈。耳後間青絡脈中為顱息。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為角孫。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為耳門。耳前兌發下橫動脈為和髎。眉後陷中為絲竹空。

滑氏曰。手少陽起小指次指端關衝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乃上貫肘。抵天井穴也。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循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秉風肩井。

白話文:

天井位於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的凹陷處;清冷淵在肘上二寸;消濼位於肩下臂外側,腋窩斜向下延伸;臑會在臂前靠近肩端三寸處;肩髎在肩端臑骨上凹陷處;天髎位於缺盆中上,毖骨間的凹陷處;天牖位於頸部大筋外側,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處;翳風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瘛脈位於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顱息位於耳後,青絡脈中;角孫位於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處有空隙的地方;耳門位於耳前,起肉處,耳缺處凹陷中;和髎位於耳前,兌發下,橫動脈處;絲竹空位於眉後凹陷處。

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散布絡繞於心包。乃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於陰交。以屬下焦也。

支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挾耳後。經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釐頷厭。及過陽白晴明屈曲下頰。至䪼會顴髎之分也。

支者。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和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也。

白話文:

氣往下走,經過缺盆,再從足陽明經脈的外側,與膻中交會,然後散布絡繞於心包。接著下降通過膈肌,位於胃的上口,屬於上焦;在中脘處,屬於中焦;在陰交處,則屬於下焦。

其中一部分氣從膻中向上,穿過缺盆,到達頸部,經過大椎,沿著天牖向上,繞過耳後,經過翳風、瘛脈、顱息,直上耳上角,到達角孫,經過懸釐、頷厭,再經過陽白、晴明,彎曲下降至頰部,最後到達䪼會和顴髎的交界處。

另一部分氣從耳後的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聽宮、耳門、和髎,再從這裡出來,到達目銳眥與瞳子髎的交界處,沿著絲竹空與足少陽經脈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