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一 (5)
卷一 (5)
1. 足陽明胃經
針方六集。自不容至滑肉門二寸五分。自天樞至氣衝挾臍各二寸。千金方脾藏云。長谷俠臍相去五寸。明堂灸經聖惠方上管兩旁一寸。醫學原始。自不容至滑肉門去腹中行二寸。自天樞至氣衝去腹中行三寸。入門不容穴平巨闕傍三寸。天樞平臍傍三寸。諸說紛紛。不能無疑矣。
十四經。千金方。外臺。聖濟總錄。銅人經。資生經。金鑑所說為是。)
承滿,不容下一寸。
梁門,承滿下一寸。
關門,梁門下一寸。
太乙,關門下一寸。
滑肉門,太乙下一寸。
天樞,挾臍二寸。
外陵,天樞下一寸。
大巨,外陵下一寸。
水道,針灸聚英十四經合參等。在大巨下二寸。
注證分寸歌曰。樞下四寸。
歸來,徐氏大全曰。水道下一寸。
氣衝,醫學綱目曰。臍下兩旁陰毛際。橫骨端宛宛中有動脈是也。
西方子明堂曰。引刺熱論注曰。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骨空論曰。毛際動脈人鏡經醫學原始等。曲骨旁三寸。來施沛沛然。經穴指掌圖。氣衝曲骨傍三寸求。程氏醫彀曰。曲骨傍三寸為是也。
髀關,圖翼馬氏歌等。膝上一尺二寸。
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
陰市,膝上三寸。
梁丘,膝上二寸。
犢鼻,醫學入門曰。在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
醫宗金鑑曰。從梁丘下行。遇膝蓋骨䯒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處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
三里,膝眼下三寸。又曰極重。按之則趺上動脈止矣。
得效方曰。以手約膝取中指梢。盡處是穴。
巨虛,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
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上廉下三寸。舉足取之。
入門曰。三里下六寸。
豐隆,銅人針灸圖經曰。外踝上八寸。
甲乙經。千金方。聖惠方。資生經。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等。外踝上八寸。
解谿,醫學原始曰。在足腕上衝陽後寸半系鞋處。一法去內庭上六寸半。(營昇按。此穴剌瘧論注。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二寸半。甲乙經圖翼發揮醫學原始。以衝陽後一寸五分。去內庭上六寸半為是。)
衝陽,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營昇按。醫宗金鑑曰。足趺上腳面高骨間動脈。張氏曰。即仲景所謂趺陽脈是也。銅人經發揮等。去陷谷三寸。針灸大全醫學入門。去內庭五寸。俱為是。)
陷谷,針灸大成曰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針灸聚英。針灸資生經。神應經。針方六集。醫學入門等。皆云去內庭二寸。此說為是。醫學原始曰。在足二指內側。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一寸。此說非也。內側二字。
恐誤。何則。足陽明胃經陽經也。取之內側。則屬陰經。謬誤可知也。針灸大成曰。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此說尤為得之。)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關於足陽明胃經穴位的定位,古籍記載眾多,说法不一。例如,針方六集、千金方、聖惠方、醫學原始等書對不容、滑肉門、天樞、氣衝等穴位的距離描述就有所差異。 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等穴位則是以承滿穴為基準,逐個向下量取一定距離。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二寸,外陵、大巨、水道等穴位則以此為基準,依次向下量取。歸來穴的位置則有不同說法。氣衝穴的位置,在醫學綱目、西方子明堂、骨空論、經穴指掌圖、程氏醫彀等書中也有不同的描述,主要集中在臍下兩旁、橫骨端、鼠蹊部附近。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三里、巨虛、條口、巨虛下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等穴位,也因不同醫家、不同典籍而存在著關於位置和取穴方法的細微差別。 這些差別主要體現在穴位定位的具體尺寸、參考骨骼或其他標誌的選擇以及取穴姿勢等方面。 但總體而言,這些古籍都提供了關於足陽明胃經穴位位置的線索,需要綜合參考,才能準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