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五 (12)
卷五 (12)
1. 阿是穴
千金方曰。凡人吳蜀地遊官體上,當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行灸必法阿是之注。言人有病痛,即令揑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
阿是之名,出於唐之代。漢書東方朔傳師古注曰:今人痛甚,則稱阿雲云。師古唐人,蓋當時有此聲阿是,乃按而痛甚之處,為是之意也。又靈樞經筋篇曰:以痛為輸之類也。又素問王注曰:不求穴俞,而直取居邪之處,此類皆阿是也。又千金方曰:阿是穴,玉龍賦歌謂不定穴。
但痛處就於左右穴,經所謂以痛為輸是也。又針方六集曰:不定穴但隨痛處,用針即天應穴。又醫學綱目曰:渾身疼疼,但於痛處針,不拘經穴,須避筋骨,穴名天應穴。又醫經會元曰:穴但痛處針名天應穴。
白話文:
【阿是穴】
《千金方》中記載,凡去到吳、蜀地區出差或居住的人,身體上應找二、三個位置進行灸療,讓這些灸傷一直存在,未完全復原,這樣的話,瘴癘、溫熱、瘧疾等有毒的氣候就不易對人體造成影響。因此,在吳、蜀地區施灸,必定遵循「阿是穴」的原則。也就是說,當人有病痛時,可讓人按壓疼痛部位,無論是否在經絡穴位上,只要按壓到痛點,病人就會感覺舒適或痛感更強烈,這時病人就會說「阿是」,以此確定的痛點進行灸療或針刺,效果顯著,因此稱為「阿是穴」。
「阿是」這個名詞出自唐代。據《漢書·東方朔傳》師古的注釋,當人疼痛難忍時,就會叫喊「阿」,師古是唐朝人,由此可知,當時就有「阿是」這個詞,意指按壓痛處,確定痛點。再根據《靈樞經·筋篇》中的描述,以痛點作為治療的輸入點,就是「阿是穴」的概念。另外,《素問》王冰注釋中提到,不一定要找到特定的穴位,而是直接在病邪所在的部位進行治療,這也是「阿是穴」的例子。再者,《千金方》中提到,「阿是穴」並非固定的穴位,而是根據疼痛的位置來定。如同《玉龍賦歌》所說,「阿是穴」是根據疼痛處,左邊或右邊的穴位來決定的,這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以痛為輸」。《針方六集》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即在疼痛處進行針刺,該穴就是「天應穴」。《醫學綱目》中也記載,全身疼痛時,只需在疼痛處進行針刺,不必拘泥於經絡穴位,但要避免傷及筋骨,這種穴道就叫做「天應穴」。《醫經會元》中同樣提到,治療時只需在痛點進行針刺,這種穴道也被稱為「天應穴」。
2. 人有四關
(出於九針十二原篇)
合谷大沖。是曰四關。(馬氏曰。四關者。即手肘足膝之所關節之所繫也。)
白話文:
「人體有所謂的四關,指的是合谷穴和大沖穴,這兩個穴位被稱為四關。按照馬氏的說法,四關實際上指的是手腕、手肘、腳踝、膝蓋這些關節部位,它們是肢體活動的重要關節點。」
3. 人有四海
(醫學原始曰。海有東西南北。人亦有四海以應之。)
胃者水穀之海。衝脈者十二經之海。膻中者氣之海。腦者髓之海是也。
白話文:
(根據醫學原始所述,大海有東、南、西、北之分,人體內也有四個「海」與之相對應。
胃是我們消化水和食物的海,衝脈是人體十二條主要經絡的海,膻中(即心包絡)是氣的海,而腦則是骨髓的海。)